【背景】
最近看了《軟體需求全景圖》之後開始進行思考日常的處理需求工作,我的了解是分三步走:分析——可行性判斷——解決方案。
【詳細過程】
1、分析
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場景法,即圍繞紙一個需求拆解成:使用者、場景、價值3個次元看待問題尋找本質。
前提:問題已經是最小需求機關了,如果不是,需要根據場景拆解或還原為實際需求。
使用者:是誰的問題?行業?年齡?地區?興趣愛好?建立使用者畫像,進行精準分類。
場景:什麼場景下的問題?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傳統暴力手段。多場景需逐個列出。
價值:即使用者價值和商業價值。需要進行平衡,一般優先考慮使用者價值~
基于上面三點分解出已有的解決方案的優缺點,進而進行下一步。
2、可行性判斷
(1)是否有優化的可能?羅列可能優化的點。
(2)對使用者目标和商業目标的影響和作用?即優化價值。
(3)不做誰生氣?做了誰滿意?多久用一次?
3、解決方案
(1)目前有多少種解決方案?羅列出來。
(2)每種解決方案的成本和預期如何?是否會影響其它東西?
(3)有其它類似的潛在需求嗎?關聯的功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