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作者:青海新聞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新華社西甯6月29日電 題: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濕地面積逐年增加、稀有野生動物頻繁現身、生态移民“搬得出、穩得住”……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近年來,長江源區通過發展生态畜牧業、生态修複、移民搬遷等方式,實作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和諧。

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2023年6月8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珍秦鎮十一村的牦牛在吃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傑 攝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長江源區牦牛轉入水草豐美的夏季草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珍秦鎮十一村黨支部書記久美旦周正盤算合作社牦牛的出欄安排:“前面剛賣了200頭,還有900多頭存欄,今年村民分紅又能上台階。”珍秦鎮十一村位于嘉塘草原腹地,距長江上遊通天河約50公裡。50歲的久美旦周見證了村裡草原從退化到複綠。他回憶說,過去分草到戶,各家用鐵絲網圈起草場,“牛羊越來越多,圍欄裡的草都‘啃秃’了”。

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這是2023年6月8日拍攝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嘉塘草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傑 攝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長江源區,牦牛、藏羊是當地牧民世代依賴的生計來源。一些區域過去牛羊超載,生态惡化。2016年,珍秦鎮十一村組建起專業養殖合作社,牧民用牦牛和草場入股參與分紅。全村13個養殖點的20多萬畝草場全部拆除圍欄,按照冬夏劃區恢複輪牧。久美旦周說:“從圈養到輪牧,生态畜牧養殖既保證牛羊按期出欄,又能讓草場有充足時間複綠。”輪牧實施以來,全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連續多年增長,到去年已達62.31%。搬遷安置,休養生态。包括長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區,過去20年來累計安排約10萬農牧民通過易地搬遷等方式過上安居生活。

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2022年7月18日拍攝的長江幹流通天河起點囊極巴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在位于海西州格爾木市南郊的長江源村,石闆鋪成的街面平坦寬闊,兩旁藏式民居錯落有緻,特色餐館招呼遊客忙得不亦樂乎,村民臉上笑容洋溢。2004年,百餘戶牧民搬離了高山上長江源頭的遊牧帳篷,從此遷居至此。年近70歲的更尕南傑是其中第一戶,也是長江源村的老支書。“過去牧民隻能養牛羊,年個人所得不到2000元。”更尕南傑說,現在衣食住行醫條件大幅改善,“村民依靠汽車維修、藏服加工等産業,去年個人所得已超過3萬元”。

探訪江源:“三生”和諧守護“中華水塔”

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長江源地區拍攝的河道。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過上幸福生活,當地群衆生态保護意識也更強了。在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縣”的青海省治多縣,活躍着一支80多人的環保志願隊。過去10多年來,志願者撿拾、清理垃圾的足迹遍及全縣各地。志願隊發起人江文朋措說:“大家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守護好長江源的綠色生态。”生産發展、生活富裕,引領長江源生态日益向好。青海省生态、水利等部門資料顯示,長江幹流青海境内水質多年保持在Ⅱ類、水質狀況優,長江源自産水資源總量近年來總體穩定,可可西裡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複到7萬多隻,水源涵養量、草地覆寫率、産草量等名額持續增長,生态環境和生态功能得以明顯提升和鞏固。(完)來源:新華社 作者:陳傑 張子琪 李勁峰編輯:魯東 責編:謝青玉 監制:馬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