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時代,理想的創新是什麼樣的?
是企業洞察到市場需求後,快速上線産品與服務,搶占市場先機。但現實情況往往是,企業需要現打“地基”。計算能力不夠怎麼辦?彈性擴容難題怎麼解?海外業務怎麼快速部署?每一個都繞不開基礎架構。
亞馬遜雲科技給出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在2023亞馬遜雲科技中國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展示了基礎架構産品體系,以及對于企業在AI時代創新的思考,旨在讓企業“忽略”基礎架構難題,實作創新自由、出海自由。
AI時代的創新,問算力要答案
人類對創新的執着,一直延續至今。過去,人類更多的是依靠電燈、汽車這類實體工具實作創新。現在,以大資料、人工智能、雲計算為代表的新“生産力”,正在塑造AI時代的創新模式。
那麼,這種創新模式的關鍵是什麼?
答案依然是算力。因為隻有強大的算力才能處理更多、更複雜、更高次元的資料,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和效果。正如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産品總經理陳曉建所說,“目前,雖然生成式AI隻有短短幾個月,但其超大規模人工智能模型和海量資料對高算力提出新要求,不斷拉動算力需求快速增長。”
具體來說,存儲能力強不強?計算能力如何?能不能靈活擴充?都影響着企業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尤為關鍵。
一是場景化。不同計算場景、不同應用對算力的要求不盡相同,有的更要求精度,有的側重于低延時、高帶寬。比如,天體實體、氣象研究等高精尖科研場景,需要能夠支援複雜運算的高性能計算;在無人駕駛、智慧交通場景,需要圖檔處理、語音處理、視訊處理能力強的算力。
二是極緻性能。場景越豐富,資料量越大,意味着計算量的增大。這不是單純加CPU、GPU就能解決的,需要每一部分都能釋放極緻性能。而且,即使在混合算力需求下,依然需要保持性能“不掉鍊子”。
三是彈性。以前,企業在擴充新業務時,需要不斷購買新的計算資源,一旦業務縮緊,這些資源就浪費了。現在,企業更希望根據實際需求,随時增加或減少計算、存儲、帶寬等資源,以滿足業務的變化。
也就是說,想要創新,就要不斷突破算力各個方面的限制。
在本屆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展示了這方面的能力。Formula One利用Graviton3進行空氣動力學模拟,用比以往快70%的速度開發新一代賽車,賽車壓力損失從50%降低到15% ,賽車速度更快,能為廣大車迷帶來更精彩的賽事;《阿凡達2:水之道》的特效制作商維塔數位,将創作搬上亞馬遜雲科技的雲平台,開啟了雲上跨地域創作新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要知道,《阿凡達》的第一部,維塔數位用了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伺服器群;遊戲開發商Second Dinner通過引用亞馬遜雲科技完全托管的Severless架構,更加專注于自身的遊戲創新,應用開發速度更快、更安全,成本也更低。
在這三個案例中,亞馬遜雲科技一直在突破現有算力的各種“限制”:一,以超強的算力支撐企業在不同場景下的創新嘗試,不斷突破當今計算的極限。二,提供先進的機器學習和大資料分析等,突破傳遞成本與速度的極限。比如,Amazon Nimble Studio 提供虛拟工作站、存儲和內建渲染場,讓創作者更快地創意輸出。三,基于雲上協作,讓企業的創新擺脫地域、時間的限制。
那麼,是如何做到的呢?
夯實基礎架構,創新可以更簡單
答案是依靠成熟的基礎架構思維。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想要讓企業實作創新自由,就要有堅實、可靠、計算能力強大的雲基礎設施。
過去的十幾年,亞馬遜雲科技不斷在基礎架構上創新、突破。每一個産品都随着行業發展、使用者需求向前演進、變化,逐漸形成了各個産品獨有的成長“生命線”。
典型的如,亞馬遜雲科技的自研處理器晶片Amazon Graviton,在今年已經發展到了Amazon Graviton 3E,特别關注向量計算的性能,與上一代相比性能提升了35%,這對于像HPC高性能計算這樣的應用來說尤為重要。此外,其計算性能提高25%,浮點性能提高2倍,加密工作負載性能加快2倍。
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産品都兼具“穩”和“安全”。比如,自研晶片産品Nitro遵循了類似“雲原生”的原則,把高度複雜內建的功能轉變為“分布式”,每個單元可以獨立發展,確定了EC2所有執行個體運作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而且最新一代Nitro V5晶片比上一代性能大幅提升,每瓦特性能提高40%。
除了單個産品的“精”外,産品夠不夠全也是關鍵,企業需要有選擇的“餘地”。亞馬遜雲科技提供超過600種的不同的計算執行個體,覆寫計算、存儲、網絡、資料庫、分析、部署、管理、機器學習、開發者工具等,能滿足企業的各種業務需求。
那麼問題來了,客戶如何選擇?
亞馬遜雲科技的思路是,讓企業以搭建積木的方式自由組合,避免重複“造輪子”。這很關鍵,因為,市面上強捆綁的産品組合總有一部分資源是被浪費的,讓企業很頭疼。亞馬遜雲科技通過提供子產品化、單元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将所有的IT基礎設施分化成單元,包括網絡、存儲、計算等,将選擇權交給企業。
可以說,亞馬遜雲科技真正解決了企業在基礎架構上的困難,讓企業專注于自己的業務創新。市場也對此給予了肯定,在Gartner釋出的雲基礎設施和平台服務(CIPS)魔力象限中,亞馬遜雲科技連續12年獲評上司者,實力可見一斑。
全球化視野,助力企業出海自由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業務出海是必然選擇。過程中,企業需要建立全球統一的業務部署,滿足不同地區業務随時的變化和需求。
如何做到?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靠譜的雲計算廠商,實作業務上雲。
亞馬遜雲科技不斷擴充雲基礎設施,客戶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選擇亞馬遜雲科技的區域和可用區,實作全球部署工作負載,或以更低延遲建構、運作更接近最終使用者的應用程式。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亞馬遜雲科技在全球共有31個地理區域和99個可用區,為全球245個國家和區域的客戶提供服務。
在本屆峰會上,我們看到,手機品牌OPPO使用亞馬遜雲科技Cloud WAN廣域網服務,通過中央控制台和網絡政策,實作分鐘級覆寫全球的專用網的搭建,高效解決了全球組網難的問題;納斯達克MRX核心交易系統借助Amazon Outposts,實作了業務上雲,讓來自全球的客戶每天可以輕松、無縫地完成數十億美元的交易;中集集團将SAP核心系統遷移上雲,省了千萬級的成本投入,實作每年20%的成本節約......每一個案例都是亞馬遜雲科技賦予企業的創新自由。
而且,亞馬遜雲科技還在全球繼續擴充基礎設施的覆寫。從這一點,未來将有更多出海企業受益。
亞馬遜雲科技,讓創新更普惠
技術的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要落在“人”上。亞馬遜雲科技的理念與此不謀而合,借助自身豐富的雲計算技術,亞馬遜雲科技讓更多企業、個人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
這在AIGC深度發展的背景下,意義重大。
一方面,我們看到,生成式 AI 正在進入醫學、化學、實體、生物學等多個領域,改變了内容的生成方式。另一方面,具體落地難度也不能忽視。亞馬遜雲科技全球産品副總裁Matt Wood分析說,“雖然生成式AI能幫助使用者實作互動、智能決策、創意輸出等,但并非每個人都能接觸到最好的模型,安全的部署環境,以及低成本、低延遲的基礎設施。”
亞馬遜雲科技将雲基礎設施的難題留給自己,讓創新更簡單。比如,産品上,亞馬遜雲科技提供完全托管的Bedrock,讓企業快速入門,找到最适合的使用案例模型;AI程式設計助手Amazon CodeWhisperer,支援15種不同的程式設計語言,讓開發者繞過耗時的編碼任務,加速使用不熟悉的API進行的建構。
此外,亞馬遜雲科技還從“更高”層面切入AI。27日的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宣布了首期創業加速器計劃,将聚焦AI領域的初創企業,幫助其在生成式AI、企業服務軟體、電商解決方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多個賽道找準業務場景,快速上線産品,并加速全球業務部署。在近期,亞馬遜雲科技還宣布成立生成式AI創新中心,旨在幫助客戶成功建構和部署生成式AI解決方案。
其實,AI趨勢由來已久,亞馬遜雲科技之是以切得深、切得廣,與其把握市場趨勢的能力緊密相關。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亞馬遜雲科技伴随AI趨勢,在機器學習、晶片、大語言模型都有相應的積累和産品,并且能不斷推陳出新,為企業提供更為成熟的産品模型、安全的開發環境、以及優質的客戶體驗。
由此來說,對于那些想要進行AI創新的企業,選擇亞馬遜雲科技不失為一種“捷徑”,借助亞馬遜雲科技成熟的資料戰略、豐富的模型以及強大的定制化能力,創新會簡單高效。
寫在最後
峰會以“因建構,而可見”為主題,亞馬遜雲科技也在契合主題,通過建構更強的雲基礎設施,讓企業的創新可見。而且,本屆峰會恰逢亞馬遜雲科技落地中國十周年,十年蓄力,十年迸發,亞馬遜雲科技為中國雲計算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由此而感慨,亞馬遜雲科技一直以前瞻性的戰略、超強的創造力,引領市場向前發展。
業務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我們期待更多、更簡單的創新。
在這場創新浪潮中,亞馬遜雲科技豐富的雲基礎設施能力将是千行百業創新的堅實支撐。預測,接下來會有更多企業在亞馬遜雲科技的助力下,實作創新自由、出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