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作者:妙手醫師老張

前言

在美國,中醫與西醫是針灸學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主要的針灸學派别。從這兩種方法的起源及其在美國傳播的曆史來看,大陸傳統的針灸學在美國“本土化”,進而向國際化、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關于針灸學的國際傳播問題是最大的。這是目前針灸醫學理論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美國針灸的引進與發展曆程

中醫的國際傳播從古代就存在了,從秦漢到隋唐,伴随着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航海技術的成熟運用,中醫開始有規模地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傳播。

根據資料,十六世紀“東學西進”的首個階段,針灸術被引入歐洲,17世紀中葉引起了一些歐洲人的注意。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針灸術是在19世紀早期從歐洲引進到美國的。《美國醫學報告》在1822年刊載了一篇有關針灸的文章,“我們應該正視并認識到它的神奇功效”。

1825年,著名的化學家和醫師巴徹.富蘭克林首次在美國發表英文針灸方面的著作《莫朗針灸回憶錄》,并将其譯成法文,這也是他首次在英國發表針灸方面的著作。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1826年,他将《針灸臨床療效的病例報告》一文刊登在《北美内科與外科雜志》上,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中美兩國的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個曆史性的轉折點,也是針灸在美國普及的一個重要時期。

1971年,美國《紐約時報》的副主編、專欄作者詹姆斯·賴斯頓,在一次赴中國通路的過程中,得了一次急性闌尾炎,在北京協和醫院做了一次闌尾炎手術,然後進行了一次針刺療法,效果很好,沒有任何不适。

在美國引發了極大的轟動,這篇論文的出版也為美國掀起了一股“針灸熱”奠定了曆史基礎。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尼克松在1972年通路中國時,他邀請海格将軍和他的貼身助手沃爾特.塔卡為他做了一次針刺麻醉術,并在《讀者文摘》上刊登了一篇題為《我看到的針灸工作》的文章。

當年四月,美國醫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以針刺麻醉的方式進行扁桃腺摘除,這一次的通路研究與臨床實習,進一步推動了美國針灸療法的普及與普及。

雖然在此期間,對針刺麻醉的解剖學、生理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其驚人的臨床療效卻使得美國醫界對中醫學的針灸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将美國的“針灸熱”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随着針灸的發展,美國各州都開始了對針灸的立法、教育、團體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随着“針灸熱”,歐亞各國的針灸學流派也相繼進入美國,開設了專門的課程,并有了自己的特點:馬裡蘭州的泰爾—索菲亞醫學院,以歐洲五種體針為主。

在馬薩諸塞州,新英格蘭針灸研究所,紐約州“三州針灸師”更多地關注針灸實體學和醫藥方面的教學,使美國的針灸學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伴随着“針灸熱”的50年,美國的各種針灸學都呈現出了一種創新、多元化、一體化的發展态勢。

因為美國各針灸學流派所依據的基本理論體系不盡相同,是以在互相交流與碰撞中,逐漸形成了以中醫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為核心的兩個派别,其中以 TCM針灸學為代表。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TCM針灸學與美國中醫針灸學的發展演變

中醫針灸是在中醫理論的架構内進行的針灸的理論、技術和實踐,如果不另有解釋,中文環境下的針灸就是指中醫的針灸;而在西方語境中,“針灸術”更多是指源于中國,強調了針灸術的學術淵源。

在将針灸學與現代醫學理論相融合并發展之後,中醫針灸的内涵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現在的針刀、電針、浮針等,都可以歸入到中醫針灸的範疇之中。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從使用砭石開始,中醫學的針灸術就已經發展了上千年。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以《黃帝内經》為代表的四部醫典的編纂完成,這是一部包含了針灸在内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時期。

封建社會,王朝更替,即便是在西醫“入侵”的年代,中醫針灸術依然以其“自身之道”的發展從未停止過。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雖然“中醫學科學”派及其理念受到了一些非議與批判,他們關于針刺機理的新見解,是中醫學“科學化”的一項重要成果。大陸的中醫高等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起步。

各省份相繼成立了中醫藥大學,并逐漸向全國範圍内推廣,中醫針灸學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南京中醫藥大學于1957年出版的《針灸學》為現代針灸學奠定了基礎。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的教學内容仍停留在中醫傳統針灸學的範圍内,很少涉及到針灸的科學研究成果,也不與現代醫學的研究範式相吻合。

之後,針灸界對此進行了積極的調整,在針灸臨床和科研方面,不斷地吸收着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現在已經遠遠超越了傳統的中醫理論的範疇。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在美國,對 TCM針灸術有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與中醫針灸學的觀念基本一緻,也就是源于中國的針灸學,亦可稱為“TCM針灸學”,由中國内地到美國的針灸學專家大多持有這樣的看法。

第二個觀點是狹義的 TCM針灸術,又被稱為中醫學術針灸術,他們認為 TCM針灸術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立的,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援,美國的針灸術專家們也是這麼想的。

中醫的簡稱是“TCM”,而針灸自然也是“TCM”。TCM針灸術在剛進入美時,并沒有得到美國人的普遍重視,經過一百多年的沉寂後。

在197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股“針灸熱”,使其大放光彩。當時雖然有許多針灸學流派和它競争,但是 TCM針灸學在美國的針灸學中始終占據着統治地位。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雖然 TCM針灸術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受限于其自身的理論局限,美國人對其在美國的了解,以及與現代生物醫學的差異性, TCM針灸術在美國的推廣并不順利,不但沒有成功地進入美國的主流,還面臨着被邊緣化的危險。

回顧 TCM針灸學在美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已經很久了。

20世紀70年代的“針灸熱”使得美國政府與民間對三七針法的技術與效果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臨床與相關研究人員很難完全接受與了解帶有中國哲理色彩的三七針法,尤其是美國的初學者與民間。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為了幫助國外的針灸初學者更好地了解和了解中醫的理論,隻有《中國針灸學概論》、《中國針灸學》這兩本書,其中大部分都是簡明扼要的,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講得一清二楚。

其中,診斷和治療環節主要強調髒腑,這使得國外的針灸界人士對 TCM針灸學“重視髒腑,輕視經絡”的固有觀念,反映出 TCM針灸學在美國的傳播受到一定限制。

2000年,美國總統簽署政令,組建了白宮醫療管理委員會,白宮醫療管理報告将中國中醫劃為一個單獨的醫療系統,并将"傳統中國中醫"正式納入白宮檔案,并将"中醫針灸"正式定名為"中醫針灸",并由聯邦确認"中醫"的地位。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這時,三陽針灸術已經突破了早期針灸教科書和理論的限制,并廣泛融合了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不斷的補充、調整和完善。但這種刻闆印象一旦形成,往往很難在短期内改變,是以美國的針灸師們對 TCM針灸術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

中醫針灸派,又被稱為“科學針灸派”,其理論依據是解剖、生理、病理和循證醫學,而忽視了陰陽五行,氣血和經絡等基本原理,它是在西醫的基礎上。

通過對傳統中醫理論的揚棄,與現代醫學相結合而形成的,是一種近似于西醫學的方法。“幹針”是當今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針刺療法,它所對應的針刺療法,是中醫針刺療法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針刺療法的曆史可以回溯到1939年,由凱爾格倫首次報導“肌肉纖維性疼痛”。受到這一啟示,布拉夫和西格蒙德在1941年聯合發表了“無藥可治的針灸療法”的論文,這就是觸發點學說的最初雛形。

基于這一認識,珍妮特.特拉維爾與西蒙.格茲勒于一九五二年發表論文《病痛的肌膜起源》,系統地闡述了觸發點理論,進而使觸發點針灸這一概念得以确立,并使特拉維爾被譽為“幹針之母”。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中醫針灸學在建立初期隻在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和瑞典有一定的影響,一直到1970年代出現了“針灸熱”,北美一些國家如美國和加拿大才有了突破。

由于美國的醫療針刺更貼近西醫學的範疇,是以在當地的行醫團體裡使用的也比較多。美國于1987年組建了北美唯一一支以針灸為主的西方人團隊。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成立了美國針灸學協會,并在其《醫學針灸雜志》上開設了有關針灸學的教育訓練班和講座,但對針灸學的研究卻很少,對傳統針灸學的研究很少。

針刺實體學學派,也稱為“新美國針刺”學派,它是在1980年代由辛所建立的“觸點療法”基礎上發展而來。

前面說過,早期的國外針灸學者因為教科書的局限,對 TCM針灸的内涵、理論和診斷方式有一些錯誤的認識,而針灸實體學學派的創立者辛就是這一派的成員之一。

但錯誤的認識常常會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在美國進行針灸推廣與應用的開拓者 Mark.辛對“TCM針灸”理論的認識,認為其理論重髒腑輕經絡,治療手段單一,因而對針刺效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大陸郭孝宗針點療法、賀樹槐的阿是穴針法、奚永江的本虛标實理論以及法國越人阮文儀的經筋針法等多種針刺流派之長處,在“觸點”針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針刺實體學學派。

辛于1979年在紐約州建立了“三州針灸學”,以傳授針灸學為重點,将針灸學流派推向了美國東部地區。

針灸實體療法是中醫和西醫互相融合的典型代表。這既是對針灸穴位、經脈診斷、治療等方面的有益補充,又是對美國針灸界、大衆對針灸學的認可。

這是美國針灸學在本土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同時也是一次針灸學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嘗試。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突破交流限制,展示一套完整的理論

自20世紀70年代的“針灸熱”開始,美國先後出現了三次針灸熱潮,并在法律、教育、職業、醫療等四個層面上實作了針灸的本地化,為其在美國的傳播與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标志着中醫藥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同。

在醫學的發展與傳播中,醫學理論的地位遠遠超過了醫學技術,它是醫學技術的繼承與傳播的基石;針法流派的出現、競争與共存,是針法的基本特征,并推動着針法理論的發展與完善。

美國針灸學流派的多元化,顯示出針灸學研究領域的日益豐富與完善,但其背後所隐含的中國針灸學研究與國際社會對中國針灸學研究的廣泛性問題,也需要重新審視。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由于維護“中醫針灸”的學術歸屬感和“傳統特色”,使得其在向西方傳布時,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傳播内容也比較有限,很難展現其整體面貌。

美國各大針灸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大陸傳統針灸學的進一步推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同學科之間存在着分異與融合的趨勢,這一點在針灸學中也同樣存在。

不管是基于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等傳統中醫理論而形成的針灸流派,還是基于解剖、生理、病理等現代生物學理論而形成的針灸流派,它們都是為了适應不同的時代背景、社會需要和區域文化而形成的,它們是針灸學科在不同發展方向上的分支。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大陸傳統針灸在國際化程序中,需要吸收國外不同針法流派的發展,以打破傳統針法“重視髒腑,輕視經絡”的局限,盡量将傳統針法的整體面貌展現給西方。

在保留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的同時,吸納各流派的優勢理論及診治方法,并積極融入臨床,注重個體化診療,拓展優勢疾病的範圍,使其在臨床上獲得更好的療效。

醫學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必然會産生出新的針灸流派,而中醫針灸必須要經常檢讨自己在傳播中存在的偏差和缺陷,始終要有一種敢于直面沖突的勇氣,同時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避免被誤解,確定傳播的品質和效果。

中國針灸學在世界範圍内的傳播實作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鄭昕。美國現代幾種主流針灸學流派的診斷和治療特征及其發展狀況。北京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12。

[2]梁永宣,《中國醫學曆史》.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3]馮詩婉.美國針灸學發展的曆史、現狀和展望.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03。

[4]申玮紅.美國“針灸熱”的由來.《針刺學》,2006。

[5]石惠,張宗明.美國針灸學的發展曆程、特點及成因探讨,200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