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業論文裡,最後一次說聲感謝

作者:中國青年報
畢業論文裡,最後一次說聲感謝

讀博期間,朱占武在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受訪者供圖

“這世上總有純粹的人、純粹的事讓我們感動不已,多麼美好啊!”“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因為一篇飽含深情的畢業論文緻謝,28歲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專業博士研究所學生朱占武上了熱搜。

在這份博士論文畢業緻謝中,朱占武回憶了自己童年失去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經曆,講述了在求學過程中遇到良師一路指引向前勇攀科學高峰的幸運,還展示了大學生活中師生、同學相處的暖心故事。

“都是我人生經曆中的一些片段,經曆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回味起來,的确有很多感觸。”朱占武沒想到自己的畢業緻謝會如此火爆,在他看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關鍵在于能否把握自己,用心走好每一段路。“人間美好,努力就有希望,當你努力了,很多人和事就會順其自然地遇到!”

朱占武出生于甘肅省古浪縣一個普通家庭。4歲時,他的父親因肺癌去世,第二年,母親工作的印刷廠破産。

為了維持生計,母親去了當地的私人企業打工,忙起來經常顧不上家。家中稍有起色,朱占武又患上了皮膚病,治病花錢多,家裡沒有積蓄,母親隻能咬牙同時打幾份工。

朱占武小時候很喜歡吃蘑菇,可那時母親的工資隻有200元,平時一家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的,吃蘑菇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即便這樣,無論是蘑菇,還是補身體的雞蛋、牛奶,母親都會給朱占武買。而為了省錢,母親從來都不吃雞蛋和牛奶,“幾乎10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

“我媽說了,要讓我長得高高的、壯壯的,以後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朱占武回憶道。

在朱占武的心中,母親很要強,無所不能。“電線、冰箱、電視機……家裡無論什麼壞了,母親都能修好。”受母親的影響,朱占武從小自信又要強,在縣城學校,他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朱占武也發現了自己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在中學時,就立志要成為像袁隆平一樣造福人民的偉大科學家”。

2012年,朱占武來到蘭州大學就讀生物學。在大學期間,朱占武十分慶幸遇到了他後來的研究所學生導師程博教授。

給朱占武上課的時候,程博還是名年輕老師。有一次,朱占武上課說話被程老師發現,便提問他一個課堂剛講過的問題。朱占武談了自己的了解,怯生生地等着接受批評。“雖然跟标準答案可能相去甚遠,但老師卻肯定了我的回答,覺得說的有見解。”這讓他喜出望外,也記住了這名平時略顯嚴厲的老師。

朱占武開始關注程博,他發現,這名老師履歷豐滿,成果卓著:大學在南開,後來去美國著名大學深造,年紀輕輕就在學科頂尖期刊發表了不少論文,且工作生活中視野開闊,責任心很強,“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從不麻煩别人”。

保研時,朱占武選擇了程博作為導師。可遺憾的是,由于沒有拿到保研名額,他隻能依靠定向名額去另一所985大學繼續讀研,在走之前,程博安慰他:“沒關系,出去也一樣,在哪兒都要好好做。”

在新環境近一年的時間裡,他發現,那邊的導師更看重結果,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并不關心,遇到問題請教,鼓勵很少,學習的氛圍不好。斟酌再三後,為了不讓自己深陷泥潭,朱占武選擇退學重考。

“作出這個決定是困難的,而且當時絕大部分的老師和同學都不相信我,他們覺得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才退學的。”可當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訴程博時,程博非但沒有質疑,還很了解他的處境和選擇,表示“實驗室的大門永遠向我敞開”。

在人生灰暗的時刻,朱占武看到了照亮黑暗的烈陽,便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程博的學生,“一定不能讓她失望”。經過一番努力,第二年參加研究所學生考試,朱占武如願以償成為程博的學生。

研究所學生階段,朱占武所在的課題組想要探尋生命體最本質、最基礎的生理過程——“轉錄”的精細分子機制。

剛進入實驗室,朱占武就立志要在短期内做出重大突破,可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被卡在了“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分子克隆”。“這是一個很簡單也很基礎的實驗,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最基本的實驗技能。”然而,本來一個周期大約一周就能搞定的實驗,朱占武花了3個月,卻毫無進展。

“每天進實驗室就是在做實驗,失敗以後再調整實驗參數繼續,如此地重複着分子克隆實驗,但重複了數十次依舊是空空如也。”他非常灰心沮喪,甚至覺得自己可能不适合科學研究。

程博知道朱占武遇到困難後,并沒有責備他,而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曆鼓勵他,告訴他失敗是難免的,失敗後要嘗試尋找原因,如果一直找不到失敗原因,可以嘗試換種思考模式、換個實驗方法。

老師的信任和鼓勵讓朱占武重新燃起了信心,終于在更換試劑後成功完成了實驗。“當這個實驗真正成功的時候,我在實驗室手舞足蹈,開心得像個孩子。”朱占武的科研夢也在那一刻開啟。

“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成功,或者說,你根本不知道你能不能成功。”朱占武說,在科學研究中,當經曆無數次錯誤的假設,沒有實驗資料的時候,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可對未知的探求,還是讓他欲罷不能,“理想還是要有,萬一實作了呢!”他說,做科研和人生一樣,有理想是很重要的。

在博士生二三年級的時候,朱占武的課題還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當每天熬夜熬到淩晨兩三點卻拿不到一個可用的資料時,他的内心是崩潰的。“又想到同齡人在盡享青春年華,自己每天在實驗室苦熬,也會有各種心理不平衡。”

而第二天一睜眼,朱占武總會準時到實驗室,開啟新的一天,“又是一條對科研充滿熱愛的生龍活虎的好漢”。多年的科研經曆,讓朱占武深刻認識到,做基礎科研與應用科研不同,基礎科研出成果慢,但解決的是自然科學最本質的問題,也是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最需要“啃”的硬骨頭,需要耐下性子,一點一滴地積累。

從事生物學基礎研究,盡管經費有限,可朱占武和老師們還是像打了“雞血”一樣,“認準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不達目的不罷休”。朱占武還記得,這幾年疫情,經常會遇到封控管理,可大家的科研很少會受到影響,甚至比之前更努力。“老師們本來可以在家遠端指導,但還是不放心,和我們一起堅守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幾星期,吃住也在一起很簡單。”

很多時候,朱占武都是在試錯,“在僅有10%的成功中,發現新知,這就是科研的不易,也是其魅力所在”。不斷的堅持與努力也終于有了回報,讀博士的第四年,朱占武的成果在國際著名生物學期刊eLife上發表,作為學科前沿方向的原創性成果,他的研究結果為蛋白核質穿梭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點,為轉錄調控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證據和新思路,同時也為新型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的開發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章的發表,為朱占武的求學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同時也打開了通往夢想的大門。“蘭大就像一個涮鍋,在這裡時間長了,我們身上也就這個味兒了。”臨近畢業,畢業生都要選擇自己未來的出路,朱占武和很多同學一樣,選擇了繼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未來幾年,他要在蘭大讀博士後,繼續在導師的帶領下從事科研。

“我願意坐‘冷闆凳’,願意為科研事業貢獻微不足道的力量,做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科研。”朱占武說,作為一名要繼續在科研領域求索的科研工作者,他将結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在做好基礎研究的同時,嘗試開發新型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為國家在“生物醫藥”和“生命大健康”産業添磚加瓦。

這幾天,朱占武很忙,“準備畢業的事,還要搬宿舍租房子,迎接新的開始”。在熟悉的校園生活了11年,還要繼續待下去,可他已經開始着手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拿到工資後,要帶着母親去旅遊,這些年有心無力,工作了就能實作這個願望。”朱占武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責任編輯:陳卓,黃沖,李潔言,謝宛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