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我回來啦~

書接上回~~

最近這幾章講理論會比較枯燥耶。。。大家忍一忍。。。話說我寫得也很辛苦啊。。。

上次說了,色相環(也叫色環),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彩虹帶上的顔色加上紫紅色,再把直的顔色帶圓成一個圈,OK了!

簡單吧?太簡單了!

就是因為太簡單了,是以色相環的長相出現了非常大的随意性。百度一下色相環的圖檔,你可以看到有各種各樣的色相環。

随便抓兩張給大家看看。

有這種24色的: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還有這種12色的(回頭再解釋中間的多邊形方塊是啥意思):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那麼到底色相環應該有幾種顔色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眼能分辨出的光譜色色相約為150種,譜外色約30種,加起來一共180種(參見程傑銘的《色彩學》)。

也就是說,在整個可見光的波段,380nm到780nm,人眼就能從裡面分辨出150種不同顔色,而不是一般了解的彩虹隻有“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顔色哦。

大家是不是有點吃驚啊?當然了,這150種顔色并不是對着彩虹就能看出來的。

這是因為彩虹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分離并不徹底,而且彩虹的亮度一般比較低。人眼對顔色的分辨跟亮度還有關系呢,太暗太亮都會造成敏感度下降的。

這個資料應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實驗後才确認的,代表了人眼分辨顔色的極限。

(比如用單色儀光栅把單色光分别分離出來,調整的到最佳的亮度,再由對顔色敏感的人對鄰近的單色光作一一對比,我猜,額~)

同樣,譜外色,就是紫紅色,可以分離出約30種不同的紫紅。

這樣,色相環上的顔色個數就算多達180種,理論上其實都是可以的。。。

不過,這還應該考慮到我們實際使用的具體情況。太少了顔色不夠用,太多了管理起來太麻煩。

個人覺得,12色兼顧了易用性和全面性,原色,二次色,三次色,都齊了,基本夠用,用起來也友善。

如果再少,6色,沒有了美麗的三次色,層次不夠豐富。

再少,三原色,用起來更是捉襟見肘啊,你見過隻有三種顔色的彩筆套裝嘛~

如果再多一點呢,就是24色,在12色基礎上更進一步細分了三次色,層次更加豐富,大多數場合都夠用了。

如果再多。。。一般專門搞顔色研究的才用的上啦。

比如孟賽爾系統裡就把色相分為了100種。

孟賽爾把色相大緻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典型色:紅(R)、黃 (Y)、綠 (G)、 藍(B)、 紫 (P),一共五種。

再把他們中間插入中間色:黃紅 (YR)、黃綠 (GY)、藍綠 (BG)、藍紫 (PB)、紅紫 (RP),也是五種。

這十種顔色構成了基本色相。在基本色相中,又把每一種進一步分解成10種,标上号,從1标到10。

比如,紅色R被劃分為1R、2R、3R……9R、10R。接下來是黃紅色,劃分為1YR、2YR……一直到10YR。其他顔色以此類推。。。

其中最“正”的顔色,用“5”來标記。比如大紅色就是“5R”。

下圖是孟賽爾色相環的一個示意圖,圖中畫出了所有标号為“5”和“10”的色相。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其實色相環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把顔色一一羅列出來。而是它直覺的把鄰近色和互補色有機結合到了一起。

鄰近色好了解,就是長得像的顔色是挨到一起的呗。

這個互補色呢?正好就是色相環上正對着的顔色。

也就是說,穿過色相環的中心點随便畫一條線,這條線劃到的兩個顔色,就是互補色。

以上圖為例,我們看正黃色5Y,順着5Y色塊下的那條線段往下看啊往下看,嗯?正對着5PB,藍紫色。那麼藍紫色就是正黃色的互補色。

“啊?真的嗎?”有人問了,哪有這麼巧的事啊?

那個。。。現代色相環就是故意這麼設計的呀,不然色相環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再進一步思考一下,色相環鄰近的顔色都是相似的,可是随着顔色之間的角度越來越遠,他們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如果說相差120°之内還能算是鄰近色的話,随着相差角度進一步增大,到了180°就量變引起質變,嘩!成了互補色——完全相反的顔色!

我們再進一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上一幅孟賽爾色環圖裡有中文标注,看來去比較親切,不過偏色比較厲害,再上一幅顔色比較正的。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以這幅圖裡的黃色10Y為例,我們順時針看過去,黃綠色,綠色,跟黃色都有親戚關系嘛,藍綠色,看起來跟黃色也比較和諧。等到到了藍色,對比就比較明顯了。等到了藍紫色10PB,就是現在服飾上流行的“撞色”了,他們的對比非常鮮明。

大家可以用東西把10Y和10PB周圍的顔色遮擋住來,想象一下這兩個顔色放在一起,體會一下這種對比的感覺。

如果我們再沿順時針方向繼續呢?藍紫色下一步是紫色,繼而是紫紅色,再然後是紅色。。。咦?又開始和黃色接近了,變成了黃色的鄰近色黃紅色,最後又回到了黃色。

怎麼樣?是不是挺有意思?從原點出發,到相似,再到相對,再到另一種相似,最後回到原點。循環往複,生生不息。

這就是為什麼圓形的色環,比之前方形的色帶或者色表,更能表現顔色特點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設計專業的老師還會建議學生把色相環背下來。因為掌握鄰近色和互補色的知識,對正确的調出想要的顔色(不管是用顔料還是用PS),以及搭配出和諧的色彩而言,非常非常重要。以後會專門開一章來講“和諧的色彩”。

最後,發圖紀念一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他把顔色從白光中“解放”出來,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了色環的概念。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Newton's colour circle,《Opticks》,1704)

并且,他把白色放到了色環中間,象征着所有顔色融合為白光。黑色也沒有出現在色環裡。

也許那個時候,牛頓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彩色和非彩色的差別,并且,黑色和白色在一定意義上是同一種東西——這就是下一章要講的“明度”!

感謝這位熱愛思考的人,他永遠的改變了人類發展的程序。

下次再見!

顔色的前世今生6·色相環

(Statue of Isaac Newton at the 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有童鞋問照片和資料哪裡來的,答:主要來源于維基百科(英文版)~資料很全很強大,不過字兒可是我一個個敲出來的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