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場熱門釋出會,複旦校長金力談“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學生”

作者:上觀新聞

45億參數量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大模型,新上線的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隻用一天就完成了訓練,這是傳統的計算平台難以做到的。這一“中國高校最大雲上智算平台”在27日的最新釋出備受關注。

其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校長金力關于人工智能時代下如何培養學生、如何建設“第一個複旦”的思考,及這場釋出會折射出的“校企雙向賦能”理念,同樣值得關注。

【要擺脫“天坑”,一個重要途徑是産教融合】

時下,“天坑”專業引發熱議。金力認為,“學校要擺脫這一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産教融合’,在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密切互動和合作”。

在他看來,這一創新不是簡單地為企業解決技術問題,而要力争在國際競争中發揮引領作用,這是高的要求,低的要求是不被“卡脖子”。在人才培養上,企業能夠更多看到社會的需求,進而幫助高校更明确人才培養的目标。高校和企業在創新和人才培養上是“雙向賦能”的關系。

“我們這次跟阿裡雲合作,我一開始跟王堅博士談的時候,沒有談産品和利益,我們隻談如何創新,這使得我們的産教融合能夠達到新的境界。”金力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裡雲創始人王堅,對于與複旦的合作前景同樣看好。“我經常開玩笑說,高校設立計算機系,要感謝一家企業IBM,正是IBM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合作,才誕生了計算機專業。”王堅認為,現在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視角還比較窄,其實校企合作并不是“高校把成果轉化到企業”的簡單關系,校企合作可以創造出很多很美妙的東西,比如當年麻省理工學院和貝爾實驗室合作,才有了今天幾乎每個大學工學院都有的通信專業。

金力表示,将充分依托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加強與頭部企業合作,通過人工智能觸發産業更新的核爆點,催化生命健康、新藥研發、新能源、新材料、內建電路等多個突破方向的産業技術更新。

【推動基礎研究範式變革的關鍵利器】

傳統科研範式,經曆了四個階段的演化:通過實驗描述自然現象的經驗範式——通過模型或歸納進行研究的理論範式——用計算機仿真模拟的計算範式——通過大資料分析研究事物内在關系的資料範式。

作為科研的第五範式,“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将人工智能與各個學科緊密結合,已在多個領域取得突破。

金力說,建設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首先是将其作為推動基礎研究範式變革的關鍵利器,自覺擔負起打頭陣、當尖兵的重大使命。基礎研究不斷拓展人與自然的邊界,科學智能的出現帶來了基礎研究範式的重大變革,它針對海量科學大資料,通過多模态、大模型等新技術進行生成、推理和分析,進而發現新物質、合成新材料、建構新機理。

“習近平總書記對複旦大學的要求是建設世界頂尖大學,打造‘第一個複旦’。我們的基礎研究就要走在世界前列。是以,我們将重點建設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這一重大科研設施,全面激發資料要素資源和計算資源的生産力,為人工智能激發原始創新的科學新生态,送出‘複旦答卷’。”金力說。

表面看,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是解決算力的問題,但要改變的是創新的文化。金力說:“‘單打獨鬥’已不适應大科學時代的科技創新,我們現在常提‘有組織科研’,其最大優勢就在于布局建設大平台,在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産業技術問題領域凝聚資源,形成科研叢集力量長時間持續攻關。”

【希望每個畢業生在“跨學科交叉”中有所作為】

高校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金力說,電燈的産生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也是這個級别的技術。它把原來一些比較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進而改變了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或者說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會改變社會結構。“從高校人才培養來說,我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要擁抱這個技術,讓學生具備用好這些工具的能力,當然其負面的東西也需要考慮。”

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如何培養學生?金力坦言,高校現有的培養體系遇到了很大的挑戰,一是學科交叉融合,二是新技術不斷産生。複旦大學試圖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融入學科交叉當中,為此建立了“2+X”的大學培養體系。“我們希望看到每年3300多位畢業生,每個人未來都有能力在跨學科交叉中有所作為。”

大學的本質是求真育人,複旦大學把人才培養放在核心位置。金力說,将重點依托複旦大學智能計算平台,着力培養兼具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知識體系的複合型高端人才。學校将以培養懂工程、懂人工智能、懂科學的頂尖交叉型人才為目标,形成多學科聯合育人的大格局,不斷拓展以算法、資料、大模型為特色的科學前沿方向,培養真正能夠開展科學智能研究和工程應用的複合型人才。

“在嚴峻的國際競争中,我們不僅要培養更多的工程師,而且要培養卓越工程師。”金力特别提到了複旦大學的“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和傳統工科的差別,不僅僅是有成熟的技術、材料和産品,還必須把那些原創的東西通過工程化,變成我們未來的産品。這不是單純‘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以及‘方法’的問題。”

【相關連結】什麼是“第一個複旦”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複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黃海華 攝

來源:作者:黃海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