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編 輯:彭文華

各位彭友萌好,我是老彭。今天群裡又讨論起資料治理項目成敗的關鍵了。

按照慣例流程,大家先是罵了一通老闆,再吐槽一遍不配合的同僚,最後讨論如何删庫跑路 。

我上班時間可沒功夫看群,晚上回家之後爬樓才知道的。這幫人,已經讨論到快要封群的結果了: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嗯,後面的聊天記錄我沒敢放出來,我怕公衆号都被封了。。。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資料之痛

資料類項目之難、之痛,沒做過資料項目的人是不懂的。就算是面子工程“大屏”也是求爺爺告奶奶,到處搜羅資料。​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其實能感受到痛的人,還算是好的,畢竟算是成功了。那些失敗的,早就已經麻木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簡單,還算因為我之前說過的,資料治理壓根就不隻是資料部門的事情,需要推動各個部門一起做,甚至要借助外面的力量打破現有的慣性。

而且,建設初期的“彭氏三原則”導緻業務部門必然抗拒這類事情: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花錢、花時間其實業務部門是不太關心的,跟他們無關。但是礙事兒可不行!你長得醜不是你的錯,出來吓人就是你作妖了!

是以這個時候,組織、協同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而這種事情,早就已經超出了“資料”、“IT系統”的範疇。

讓一幫做支援工作的IT男,去組織、協同處于話語權塔尖的業務部門,做他們不願意做、妨礙現有流程的事情,怎麼可能做到?

如果遇上一個賊牛的CTO,或許能辦到,否則就是一地雞毛。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三灣改編的啟示​

我之前寫過一篇《​​如何數字化轉型的“兩張皮”問題?​​》,其中提到了組織如何變革的問題。

其實我黨早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但是早就用“支部建在連上”解決了,并且已經良好運轉了近100年(1927年至今),這就是三灣改編。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大家都知道支部建在連上,但是後面還有三句話: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這是什麼意思?

黨組織就像一個橫縱交錯的網,打破了黨軍、官兵之間的堅韌邊界,把黨、軍、官、兵都緊密的編制在一起,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上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組織形式。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我認為,所有的企業變革都無需看什勞子國外的“先進管理理論”,認真把“三灣改編”弄明白了就都會了。

我屢次說華為學不會,真的不是在嘩衆取寵,因為要學華為,首先要學《毛澤東選集》。沒有毛選的精髓,學華為隻是照貓畫虎,徒有虛表,怎得其神?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所謂“資料Owner”、“資料聯合作戰團隊”、“資料管家”,可不就是三灣改編裡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麼?

這些都不做,也上升不到戰略層次,光讓資料部門的小喽啰上去死磕業務部門的大佬,讓他們去送死,這不是上司的無能,是什麼?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化虛為實

有些公司喜歡把“戰略會議”稱為“務虛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大家都在扯一些使命、願景、價值觀,看全國、全球的局勢,做3年、5年、10年的長遠計劃。

一次兩次還行,但是扯多了也就沒啥感覺了,因為大家漸漸的也就摸出套路了:這種會上說話不需要負責任,那就幹脆吹牛好了。

趕緊學了一通新詞兒,胡吹了一通。明年再胡吹一通。于是“務虛會”就變成了“吹牛會”。​

前面說了,我們要重視,要上升到戰略層面。好,現在我們做了戰略了,還是這個德行,怎麼辦?你總不能說我戰略有問題吧?

嗯,先不看你的戰略内容,單純從流程上來說,戰略的确增加了。但是戰略可不是吹牛。就算是吹牛,咱也得實作啊。我現在這麼努力,可不就是為了實作小時候吹的牛麼?

怎麼實作?還得學黨的組織和管理三大法寶: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黨員活動日: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我們照着這個學就好了,貫徹标準的會、總結經驗的會、學習發展的會,每個月都得來一遍啊,否則戰略就隻能是每年務虛會上吹的牛了。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再去看看華為的體系,就很清晰了。你看他們怎麼分的?體系建設者、能力中心、業務的資料夥伴以及文化倡導者。

為什麼資料治理項目會失敗?

隻有這樣,戰略能拆解,事事有人管,日日在精進,年初吹的牛,年底才能有成果啊。 撥開雲霧見天日,虛的東西也就變得實實在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