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特勒對“人機關系”的思考:《思考色彩和/或機器》

作者:再建巴别塔

引用格式:Friedrich Kittler. (2006). Thinking Colours and/or Machines.Theory, Culture & Society , Vol. 23(7–8): 39–50.(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擷取pdf)翻譯:搞新傳的

基特勒對“人機關系”的思考:《思考色彩和/或機器》

導讀這篇文章--最初在1996年以Farben und/oder Maschinen denken為題發表--對文化研究和人文學科提出了挑戰,建議它們應該成為"媒介理論的一部分"。這種挑釁是弗裡德裡希-基特勒的典型作品,是對解釋學和更廣泛的将哲學與數學分開的嘗試進行廣泛批評的結果。對基特勒來說,解釋學哲學和社會科學是建立在一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幻覺"之上的,因為它們把人類投射到技術和機器上。與此相反,基特勒主張的恰恰相反:意義不是内在的或先于技術的,而是由技術本身創造并引導的。這種方法,基特勒有時稱之為"資訊理論唯物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資訊理論家的工作,比如克勞德-香農、諾伯特-維納和其他人,他們拒絕将傳播的意義問題與傳播如何發生的技術或數學問題分開。在這篇文章--《思考色彩和/或機器》--中讓基特勒感到沮喪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诠釋學幻覺今天在文化研究對個人電腦等數字媒體的分析中繼續存在。在這樣的解讀中,計算機被視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媒介,這意味着人文學科可以"像往常一樣自由地開展工作",因為工具是從其人類使用者的角度來定義的。本文所質疑的正是這種人類定義機器的基本假設。更具體地說,基特勒提出了兩個問題,詢問"計算機的全球征服"可能對人文學科産生什麼後果。第一個問題是:後康德哲學如何以及為何将哲學與數學分離,将人文學科與計算分離?第二個問題是:"是什麼導緻了哲學家們在人類與機器之間,或者更準确地說,在人類與技術媒介之間做出區分?在《思考色彩和/或機器》中,基特勒花了更多的時間來讨論前者,但這反過來又使他能夠質疑為什麼機器仍然傾向于被當作工具,被人類的使用和應用所界定。基特勒通過追溯黑格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著作中所謂的"生活世界"對數學和媒體的取代,從曆史上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與此同時,基特勒在古斯塔夫-費希納(Gustav Fechner)的精神實體學中發現了另一種思維軌迹,它試圖将所有文化資料設想為科學資料。這種方法對基特勒的吸引力在于,它抵制了将自然語言和意義置于真實數字之上的誘惑,是以他也對控制論和資訊科學感興趣。除此之外,基特勒還對日常生活中的斷裂或"幹擾"着迷,與早期的海德格爾相反,這些幹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們提醒我們,我們從來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控制着我們的技術對象。基特勒以一個現代的例子結束:計算機源代碼的形式語言扭曲了使用它們的人的"洞察力和意圖",進而引入了一個"從機器到程式員而不是相反"的回報回路。基特勒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不能被歸類為工具"。這反過來也說明了他對新媒體技術的人類主義解讀的基本攻擊點:機器不能簡單地從人類的角度來定義。正文思考色彩和/或機器There is not, and cannot be, number as such. There are several number-worlds as there are several Cultures. (Spengler, 1926: 59)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數字本身。有幾個數字世界,就有幾個文化。(斯賓格勒, 1926: 59)我的主題是計算機的全球征服對人文學科有什麼影響,也就是說,對那些古闆但不再很實用的學科來說,這些學科更應該被稱為文化研究,或者,甚至更理想的是,成為媒體理論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科學本身--那門在德國被稱為Informatik的數學學科--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偉大的美國程式員Terry Winograd(我曾有幸與他讨論過這篇論文)熟悉了馬丁-海德格爾,以便初步了解人文科學和人類在其語言限制下的日常存在是怎麼回事。1 簡而言之,其結果是,原則上,人類存在的無盡的開放視野不允許任何計算機化,但計算機可以成為有用的工具(在存在和時間的意義上),因為它們和人類一樣,是基于語言而存在的。然而,将最複雜的技術媒介概念化為一種工具,是如此普遍和令人欣慰,以至于人文學科可以自由地繼續他們的業務。鑒于工具總是從其使用者的角度來定義的,是以沒有必要質疑從人類的角度來定義機器的舊方法;而且随後也沒有必要考慮反過來人類被機器定義的可能性。但批判這一概念是非常必要的。那麼,第一個問題必須是,為什麼計算機科學的某些部分放棄了它們的數學嚴謹性,而變得依賴于一種能夠提供工具概念的哲學。第二個,曆史上更久遠的,是以也是更緊迫的問題是,是什麼導緻了哲學家們在人類和機器之間,或者更準确地說,在人類和技術媒介之間做出區分。為了長話短說,我将把它作為一個童話故事來講述。像所有的童話故事一樣,它以一種完美的狀态開始。曾經有一段時間,實體學和天文學等硬科學在哲學系中找到了它們不容置疑的學術地位;而這個系的排名遠遠低于其他三個系的事實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沒有關于精神與自然或人與機器之間可能的差異的争吵。當伊曼紐爾-康德着手修訂認識論的基礎時,他在許多情況下仍然依賴當代數學。在他的藝術理論中,他甚至試圖整合偉大的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所提出的光和聲音的頻率理論。但這正是康德沒有壓力考慮對這些過程進行任何科學分析的原因;他的知覺概念以毫不掩飾的哲學傲慢聲稱将康德自己已經稱為赤裸裸的"資料"的東西轉變為内在想象的結構化對象。這種古老的歐洲狀态在1800年後不久發生了變化,至少在德國是這樣。在康德奠定的新基礎上,哲學聲稱能夠解釋所有文化資料。這一主張在制度上産生了在國家和哲學系之間建立新的聯盟的效果,而就在不久之前,由于其與社會無關,哲學系幾乎被廢除了。這就是為什麼主要的哲學家們敦促反過來把所有的自然科學和實用科學排除在外--至少是排除在哲學系之外,而這個哲學系由于這一舉動而上升到頂級學院的行列。而在最進階别中,有哲學和語言學,或者換句話說,思想的自然語言和自然語言的思想。是以,在19世紀促進人文學科的全球事業的改革,也是為了把他們的知識與所有類型的計算割裂開來。與康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黑格爾對"數字關系在音調上的完全笨拙和事實上的完全錯誤的應用"(黑格爾,1959:237)隻有輕蔑的一笑,據他說,牛頓在色彩上的應用就是如此。是以,黑格爾自己的色彩哲學理論隻能重複和深化自然語言最初對色彩的描述。換句話說,哲學變成了解釋。是以,當卡爾-馬克思指責一般的哲學,特别是他的主人黑格爾隻是在解釋而不是改變世界時,他的目标略有偏離。幸運的是,将所有硬科學排除在德國大學之外的打算并沒有發生,但僅僅是威脅就産生了一個顯著的副作用。出于報複,全新的知識形式應運而生。就在哲學開始解釋或構想所有文化資料的時候,心理實體學,正如其創始人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2所命名的那樣,開始将同樣的文化資料作為科學資料進行破譯。萊比錫的費希納和他在柏林的繼任者,特别是赫爾曼-費迪南-馮-亥姆霍茲,成功地對感性認識的資料流進行了數學化的表達。海因茨-馮-福斯特(Heinz von Förster)所說的混亂中的秩序,不再源于康德的超驗自我所完成的綜合;正是由于神經系統的電勢和對數轉移函數,感覺的秩序獲得了它的潛意識存在。但為了發現費希納的心理實體學基本定律這樣的鐵的事實,人類必須被剝奪所有的人性。首先,少數心理實體學的創始者和後來他們無數的小白鼠都要接受嚴格的測試程式,這些程式從一開始就排除了自然語言的使用。相反,測試對象被迫聽人工制造的噪音或直視太陽。否則,就不可能将負責建構心理實體現實的潛意識機制與負責概念形成的文化--也就是語言--功能分離開來。這種對所謂人的實驗性量化有兩個影響:一個與技術史有關,另一個與科學史有關。隻有在感覺的過程被以如此冷酷和不人道的方式檢查後,仿佛它們是技術媒體,才沒有什麼能阻止建造真正的媒體,欺騙和/或模拟這種感覺。愛迪生的留聲機,即留聲機的前身,和貝爾的電話一樣,都是亥姆霍茲的聲學實驗的後代。就科學史而言,關鍵的一點是,哲學不能再聲稱與心理實體學的實驗室發現或技術媒介相容。就我所知,埃德蒙-胡塞爾的現象學是成功規避這一新問題的第一次嘗試。哲學不能再像黑格爾的自由式那樣,公開否認數學和心理實體學描述的正确性,但由于承認這些描述會使所有思想陷入純粹的備援,胡塞爾發明了他所謂的生活世界,作為一個哲學上的自主領域。在這個據稱我們都居住的生活世界裡,沒有任何心理實體的事實。所有的文化技術--從簡單的感覺一直到記憶和思維本身--都與它們的外觀或現象性融為一體;也就是說,它們産生于自我觀察。每當科學發現與這種洞察力相沖突時,科學就必須從現象學中了解到它們也是,或者至少在某一時刻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為無論對人類感覺的心理實體學描述結果如何,每個這樣的實驗都有一個現象學的感覺作為其出發點,隻是因為實驗者本人不能不居住在我們共同的生活世界裡。自然科學家甚至可以說,"胡塞爾在他關于"事物與空間"的演講中說:‘This piece of platinum is in truth an atomic complex of such and such a nature, endowed with these or those states of motion, etc.,’ yet in speaking this way he is always determining that thing there, the one he sees, holds in his hand, lays on the pan of the scale, etc. (Husserl, 1997: 6–7)這塊鉑金實際上是一個具有這樣那樣性質的原子複合體,被賦予了這些或那些運動狀态,等等,"然而在這樣說話的時候,他總是在确定那個東西,那個他看到的、拿在手裡的、放在秤盤上的,等等(胡塞爾,1997:6-7)。海德格爾在他所謂的轉向之前的著作,從這種将科學還原為生活世界的做法中得出了最嚴厲的後果。根據海德格爾的說法,在《存在與時間》出版的1927年,最終有可能對科學本身提出質疑,這隻是因為:the discipline which is seemingly the strictest and most securely structured, mathematics, has experienced ‘a crisis in its foundations’ .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formalism and intuitionism centers on obtaining and securing primary access to what should be the proper object of this science. (Heidegger, 1996: 8)貌似最嚴格、結構最穩固的學科--數學,經曆了"其基礎的危機"。形式主義和直覺主義之間的争論集中在獲得和確定對這門科學的适當對象的主要接觸。(Heidegger, 1996: 8)換句話說,大衛-希爾伯特和呂特森-布勞威爾3之間的辯論--非常個人化的辯論--讓哲學第一次把數學變成了它的研究對象之一,進而終止了它與科學的千年聯盟的根本基礎。海德格爾甚至不惜犧牲自巴門尼德時代起就存在的哲學的基本自我定義,即它在反對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和非哲學家的運動中常勝不衰,他用一種新的聯盟取代了與科學的舊聯盟,其中包括思想家和工匠、筆的主人和錘子的主人。然而,為了實作這一目标--在他的校長講話中明确透露了其權力要求--海德格爾被迫讓每個勞工和生活世界的居民都具備解釋學技能,而這些技能迄今為止一直是人文科學的特權。是以,著名的人文學科危機并不是由邪惡的媒體或技術官僚帶來的;事實上,這種危機是自己造成的,因為哲學降低了它所有的特色,把它們變成了一種普遍的,或者說是存在的,叫做了解的基本能力的單純的局部實作。然而,有了這一點,生活世界就不再像胡塞爾所說的那樣,被限制于沉思,進而被限制于希臘意義上的理論。相反,海德格爾所說的Dasein的事實性是為了強調手工藝的優先性,而不是所有理論的節制。這種從感覺到行動、從感覺到運動的轉變,明确地旨在對感覺和知覺的心理實體學解釋發起反擊。就像胡塞爾一樣,海德格爾不能再否認對人類的實驗所帶來的鐵的事實,但他把這些事實還原為生活世界經驗的變量。引用《藝術作品的起源》中的一句話,它對海德格爾的整個藝術理論有着重大的影響:We never really first perceive a throng of sensations, e.g., tones and nois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ings . . . ; rather we hear the storm whistling in the chimney, we hear the three-motored plane, we hear the Mercedes in immediate distinction from the Volkswagen. Much closer to us than all sensations are the things themselves. We hear the door shut in the house and never hear acoustical sensations or even mere sounds. In order to hear a bare sound we have to listen away from things, divert our ear from them, i.e., listen abstractly. (Heidegger, 1993: 151–2)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在事物的外觀中首先覺察到大量的感覺,例如音調和噪音......;相反,我們聽到風暴在煙囪裡呼嘯,我們聽到三輪飛機的聲音,我們聽到奔馳車與大衆車的直接差別。比所有感覺更接近我們的是事物本身。我們聽到房子裡的關門聲,卻從未聽到聲學感覺,甚至是單純的聲音。為了聽到一個單純的聲音,我們必須遠離事物,把我們的耳朵從它們身上轉移開來,也就是說,抽象地聽。(Heidegger, 1993: 151-2)根據海德格爾的說法,生活世界的耳朵不僅是人類或自然語言的天生解釋者,也是廣告的解釋者。在奔馳和大衆的案例中--在美譯本中,"大衆"不合時宜地取代了德語原文中的Adlerwagen--這些耳朵與其說是在聽"事物本身",不如說是在聽其品牌名稱。所有可能的交通和通信系統--從飛機、汽車到無線電--都直接到達它們的使用者那裡,而使用者又足夠實用,可以立即将噪音水準解碼為識别信号。是以,心理實體學上精确的噪音概念--純白噪音--似乎已經不可能到達存在的生活世界的耳朵裡。但這隻是看起來如此,因為一旦"我們從未聽到單純的噪音"這一明确的陳述發出其哲學上的聲音,它就被收回了。與康德不同的是,他的超驗知覺不能不通過綜合的方式将赤裸裸的感覺資料精神化,海德格爾不得不接受被證明的可能性,即單純的噪音被感覺到。但這一義務立即被歸于那些經曆了傾聽物質的噪音而非事物的努力的人。但這些人隻能是心理實體學實驗室的囚犯。換句話說,就是總結性的話。海德格爾把在他的哲學之前一直是相當理論性的精神和自然之間的二進制論變成了一場血淋淋的戲劇。所有的文化都落在我們存在上的負擔上,而所有的自然都被歸于科學實驗。然而,在這種臨床分離之後,出現了一個新的令人困惑的問題,即盡管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首要地位,但科學首先是如何産生的。在其所有的努力結束後,存在诠釋學面臨着自我鍛造的必要性,即了解--如果不是解釋--它的直接反面--科學解釋是如何發生的。《存在與時間》提供了一半的答案--不要與後來的海德格爾的答案相混淆--通過關注所謂的"不友善"[Unzuhandenheit]的現象,維諾格拉德對海德格爾的資訊理論研究将其更優雅地翻譯為"破損"。如果而且隻有在日常的Dasein遇到破損的工具、缺失的環節或難以辨認的标志時,它的真正的盲目性才會屈服于某種理論上的感覺,在最終的分析中,可能會導緻事物既不是工具也不是裝置(如海德格爾所說),而是在科學、測試程式或媒體技術控制下的對象。與胡塞爾的情況一樣,擾亂環境的實踐的互相聯系變成了理論的起源。但是,海德格爾并沒有像他的資訊理論解釋者所認為的那樣寫道,隻有當發生故障,把它們的便利性變成物體的單純客觀性時,物體和它們的品質才會出現。這樣的陳述将一勞永逸地宣布,科學和技術是Dasein的合法領域。但海德格爾制定并同時收回了這一聲明,其結果是,很像一個遊蕩的精神,科學和技術被保持在存在的邊界之外。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當斷裂發生時,"手邊的東西并不是以而被觀察和盯着,隻是作為客觀存在的東西。客觀存在的特征使其自身被認識,仍然受制于有用之物的便利性"(1993: 69,重點不在原文)。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中的幹擾構成了一個系列,它接近于物體的客觀性,但從未在其中彙聚。在《存在與時間》中,科學和它最初的關注點本身就是海德格爾試圖了解和解釋其起源的故障。事實上,對于心理實體學--所有争論所針對的敵人--來說,崩潰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們是不可或缺的。費希納的暫時失明導緻了對視覺感覺規律性的發現,而梅布爾-貝爾夫人的失聰則促使她的丈夫用電話取代了人類的聽覺。如果與以往所有的哲學相反,海德格爾的工具概念甚至符号概念的根源在于被幹擾的而非正常的日常生活,那麼,Dasein的解釋學就再次欠下了它的敵人。海德格爾對手工的贊美隻是颠倒了對殘缺的贊美,這種贊美在所有媒體技術的開始就已經存在了。這就是為什麼媒體技術也被海德格爾相當感官化的藝術作品所禁止和忌諱。他在《藝術作品的起源》中寫道:"一塊石頭,presses downward and manifests its heaviness. But while this heaviness exerts an opposing pressure upon us it denies us any penetration into it. If we attempt such a penetration by breaking open the rock, it still does not display in its fragments anything inward that has been opened up . . . If we try to lay hold of the stone’s heaviness in another way, by placing the stone on a balance, we merely bring the heaviness into the form of a calculated weight. This perhaps very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one remains a number, but the weight’s burden has escaped us. Colour shines and only wants to shine. When we analyze it in rational terms by measuring its wavelengths, it is gone. It shows itself only when it remains undisclosed and unexplained. Earth thus shatters every attempt to penetrate it. (Heidegger, 1993: 172)向下壓,表現出它的沉重。但是,當這種沉重感對我們施加了一種相反的壓力時,它卻拒絕我們對它進行任何滲透。如果我們試圖通過砸開石頭來進行這種滲透,它的碎片中仍然沒有顯示出被打開的内在東西......如果我們試圖以另一種方式來把握石頭的沉重,把石頭放在天平上,我們隻是把沉重帶入計算的重量的形式。這種也許是非常精确的确定,石頭仍然是一個數字,但重量的負擔已經逃離了我們。色彩閃耀,隻想閃耀。當我們通過測量它的波長來理性地分析它時,它就消失了。隻有當它保持不公開和不解釋的時候,它才會顯示自己。是以,地球擊碎了每一個試圖穿透它的嘗試。(Heidegger, 1993: 172)似乎地球母親本身已經接管了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作為一個孤獨的思想家所必須進行的哲學反擊。然而,盡管如此,她的敵人不是男性的,而是數字的。曾經有一段時間,康德,盡管肯定不是沒有哲學家的顧慮,試圖将色彩的審美愉悅歸于一種智力,而這種智力與歐拉不同,不僅能夠将它們的頻率投射到一個公式中,而且能夠在幾萬億分之一秒内計算它們。曾經有一段時間,黑格爾在歌德強大的火力保護下,被允許在哲學上蔑視色彩頻率的概念。然而,在解釋學時代,這是一個同時接受和摒棄由測量重量和色彩提供或(在嚴格的數學意義上)配置設定的事實的問題。海德格爾可以進入他的晚期作品,重新思考"作為語言的語言",僅僅是因為他排除了實數的主體。這一切都發生在1935年,很可能是最後的時刻。如今,我們都知道,不需要任何實驗性的壯舉就可以看到色彩的頻譜,聽到聲音。由于固态實體學是矽和雷射技術的基礎,晶片技術可以穿透微型石頭,直到它們開始從内部發光。半導體雷射器、發光二極管和半導體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工作起源。鑒于這種特殊的光景,科學和技術的現象學規避表現出兩個主要弱點。首先,它的反駁嘗試僅僅集中在對資料的分析和測量上,而不是對資料的綜合和模拟。第二,它攻擊的是一個敵人剛剛騰出的總部,而不是另一個。諾伯特-維納是數學微積分的大師,是以也是實數的大師,據說他曾對他最傑出的二戰同僚說:“香農簡直是個瘋子。他甚至用二進制系統思考。”就我所知,盡管胡塞爾早期與戈特洛夫-弗雷格有關系,但現象學從未掌握這一關鍵點。它試圖将哲學與微積分及其所有應用(包括頻率範圍的傅裡葉分析)分開,隻是來得太晚了一點。1937年,阿蘭-圖靈剛剛表明,每一個可以想象的程式都可以在一台數字機上運作,而這台數字機已經被輸入了另一台數字機的單純的描述。圖靈關于描述的新概念取決于機器所指的東西和它能執行的東西之間的微妙但決定性的差別,而不會有無限地運作下去的危險。一方面,機器可以憑借其傳感器和效應器來指涉可能與實數體相對應的性質的部分。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描述必須從一定數量的句法元素中選擇,以便能夠确定。這就是為什麼機器隻能計算數字,因為它們的cardinality(或Mächtigkeit,如康托爾所定義的)是aleph nought。這種代價--所有數字技術都必須為其機器的可程式設計性付出的代價--隻在涉及問題時影響它們的計算能力,而對這些問題的單純解釋遠遠超出了本文的範圍。相反,數字機器在從事超出所有人類計算機壽命的數字計算時,才真正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例如,在頻率分析和頻譜圖中。是以,我們的巨大悖論是,隻有組合或數字機器能夠認真地測量、模拟或操縱一個很可能是模拟而不是數字的性質。除了值得注意的圖靈的巨像之外,創始一代的所有計算機都計算彈道軌迹、爆炸和其他對地球母親的穿透,地球母親粉碎了每一個穿透的嘗試,或者,正如海德格爾以尖銳的精确度補充說,"使每一個僅僅是計算的進口變成毀滅"(海德格爾,1993:172)。可以肯定的是,桌上型電腦,即出色的個人電腦的引入,已經導緻了大量的應用。當機器中的數字計算者繼續計算并決定我們的日常生活時,例如,憑借他們預測天氣的簡單能力,他們在辦公桌上的同行仍然被限制在列印這樣的氣象文本。換句話說。為了所謂的"終端使用者"的利益,這些機器被非常有意識地限制在處理有限數量的元素的應用上。128個字母對美國來說已經足夠了,265個字母對歐洲的複數來說也足夠了。但是,正如維諾格拉德所表明的那樣,這正是為什麼人工智能研究人員試圖将自然語言的自動化從字母和音素的有限數量擴充到其語義的幾乎無限數量的所有嘗試都注定要失敗。顯然,在人文學者的辦公桌上安裝個人電腦--當被問及時,幾乎所有的同僚都發誓說他們使用電腦"隻是作為改進的打字機"--并沒有彌合自然與文化之間的裂痕;而且,即使它們已經找到了進入人文學科的方法和資料庫的途徑,估計也不會改變什麼。然而。自然語言,這個人文學科按權利要求屬于他們的獨特領地或領域,自從圖靈證明形式語言作為技術而不再僅僅作為數學定理而存在以來,并沒有不受計算機的全球出現的影響。在希爾伯特的時代,畢竟也是《存在與時間》的時代,整個數學的基礎性危機歸結為一個問題,即數字是"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正如可憐的布勞威爾所相信的那樣,還是"存在于紙上",正如他的敵人希爾伯特能夠說服他的同時代和後人那樣。希爾伯特将數學冷血地還原為其力學,海德格爾也可以這樣做。《存在與時間》以令人難忘的駁斥方式駁斥了自我制造的幻覺,即日常生活中的故障可以自行變成理論的起源:"但是,即使是最"抽象"的問題的解決和對所獲得的東西的再認識,也要使用,例如,寫作材料。盡管科學調查的這些組成部分可能是"無趣的"和"明顯的",但它們在本體論上絕不是無動于衷的"(Heidegger, 1996: 328)。希爾伯特幾乎在同一時間将同樣的論點應用于數學的所有基本組成部分,即數字、運算符和工具。柏拉圖和他的無數繼任者們在最高的天堂裡的一切,都墜落到了地上--或者說,落到了紙上--以便形成(用希爾伯特的話說)必須清楚地呈現給我們的公式。雖然柏拉圖式的圖形和身體在他們的意識形态天堂是可以通過數學手段描述的本質(對希臘人來說,這涉及到數字而不是運算符),但希爾伯特和海德格爾一樣,把數學符号本身變成了他的科學的本體論基礎。兩人都以工程師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據說伽達默爾曾這樣評價海德格爾。就希爾伯特而言,這就更加自相沖突了,因為作為一個年輕的代理主席,他曾經非常和藹地告訴聚集在一起的德國工程師,技術和數學之間沒有任何不和諧之處--但隻是因為它們彼此之間完全沒有關系。然而不幸的是,同樣的論點在數學和哲學中産生了非常不同的效果。已故的海德格爾得出的結論是,技術的本質并不是什麼技術;希爾伯特在紙器和濕器、數字和人類精神之間的分離,為圖靈的抽象機器掃清了道路,其主要目标是希爾伯特本人。引用圖靈論文中過于謙虛的副标題,作為"對希爾伯特的Entscheidungsproblem的應用",他的原始計算機能夠證明希爾伯特最喜歡的假設的不可解性。自心理實體學時代以來,現代科學的決定性步驟都是在那些殘缺的或沖突的教授的屍體上進行的。圖靈的骨架圖的技術實作,首先是在電子閥中,後來是在半導體中,最後是在內建電路或晶片中,在曆史上第一次将語言本身機械化,這就是為什麼計算機,盡管如維諾格拉德所說,不是有用的東西或工具,甚至不是本體論上如此冷漠的書寫工具。因為幾乎沒有任何工具與文化技術有關,也就是與資訊的處理、儲存和傳輸有關;相反,工具和機器主要涉及自然能量的處理、儲存和傳輸。但是,同時在許多自我相似的計算機層次中運作的機械化形式語言,恰恰挫敗了這種區分。它們處理的資訊以可計算實數的形式,既可以指代資訊,也可以指代能量。例如,歐洲書寫系統的特殊差異--即字母和數字不再像希臘和羅馬古代那樣重合的事實--開始消失。隻要幾位實體學家對可重構模拟計算機的夢想沒有産生足夠的材料或可行的計算機設計,這種字母數字内爆的力量就很難被誇大。幾乎在50年前,計算機隻知道數字。它們的輸入和輸出隻由二進制數字組成,這一事實讓諸如圖靈這樣能夠閱讀這種數字沙拉的創始者充滿了隐隐的自豪感。為了尊重古老的字母和十進制慣例,後來的作業系統,如UNIX,通過一個單一的、一維的指令行來擴充這個零維的位面。又過了十年,位于帕洛阿爾托郊區的施樂公司在全球範圍内投資的影印機費用催生了目前流行的人機界面--二維使用者界面,這也導緻了數字和圖形的首次相容。而今天,随着二維計算機在世界範圍内的飽和,電子行業正在投資數十億的多媒體項目,首先是邀請購買新一代的計算機,其次是帶來新的圖檔和聲音的相容性。從理論上講,如果人類感官的虛拟現實不被限制在時間和空間的四個次元上,這可以永遠從一個次元持續到另一個次元。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計算機界面及其次元的爆炸将導緻所有其他娛樂媒體的内爆,而不僅僅是它們,在計算機這個超級媒介中。然而,這種爆炸的影響并不限于技術和商業領域。因為文化,即人文科學的事業,并不取決于個人的意圖,而是取決于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成為可能的所有媒體,它們的局限性直到在現代機器的字母數字光線下才變得明顯。120年前,當加利福尼亞的鐵路大王和州長Leland Stanford senior下令進行著名的馬腿和高速攝影機相結合的實驗,進而導緻電影攝影的建立時,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馬和戰鬥畫家不得不承認他的藝術的失敗。這些天來,在形式語言基礎上建構的媒體技術移動了可能與不可能、可想與不可想之間的界限。那些曾試圖将他們的見解和意圖的模糊邏輯注入計算機源代碼的人,從痛苦的經驗中知道這些代碼的形式語言是如何急劇地扭曲這些見解和意圖的。由于這些回報回路往往是從機器到程式員,而不是相反,計算機不能被歸類為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在了解通用機器時,後來的海德格爾比《存在與時間》的海德格爾更有意義。他在"關于技術的問題"的演講中承認,就日常活動而言,"目前對技術的概念,即它是一種手段和一種人類活動"是"正确的"(Heidegger, 1993: 312)。但與《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論點不同,海德格爾立即撤銷了這一讓步,指出技術不是一種單純的手段,'而是一種揭示的模式'(1993:319)。這意味着在實踐中,"隐藏在自然中的能量被解鎖,被解鎖的東西被轉化,被轉化的東西被儲存起來,被儲存的東西被配置設定,被配置設定的東西被不斷地轉換"(1993:322)。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就像他剛剛發明了閉合電路一樣,得出結論:"解鎖、轉換、儲存、配置設定和切換是揭示的方式"(1993: 322)。維納所說的香農的瘋狂,一定正是這一發現。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年輕學生,據說香農建造了所有數字機器中最簡單、最優雅和最無用的機器。它擁有一個單一的ON/OFF開關。每當香農的朋友來拜訪時,機器就處于關閉狀态。有時,當他們興緻勃勃時,來訪者就把它調到ON。這時,機器的蓋子打開了,一隻手出現了,摸索着找到了開關,又把它關上了,然後消失在關閉的蓋子下面。(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Geoffrey Winthrop-Young)Translator’s Notes1. See Winograd and Flores (1986), esp. pp. 70–9.1. 見Winograd和Flores(1986),特别是第70-9頁。2. 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1801-1887),實驗心理學家和心理實體學的創始人。他對意識運作和身體事實(在此以文化和科學資料重新表述)之間的密切關系的洞察力,對基特勒所說的"1900年話語網絡"的建立至關重要。見Kittler (1990: 207-28)。3. 基特勒指的是Grundlagenstreit或基礎性辯論,它使荷蘭數學家Luitzen Egbertus Jan Brouwer(1881-1966)的"直覺主義"--即認為數學是由不言而喻的法則所支配的心理建構的概念--與他的德國同行David Hilbert(1862-1942)的形式主義方法對立。正如基特勒在文章後面所指出的,基本問題是數字是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Brouwer)還是存在于紙上,即與符号密不可分(希爾伯特)。如果是後者(換句話說,如果把人的思想從等式中剔除),那麼就會出現這樣一種可能性:對上述符号的操縱可以由一台本身由符号程式設計的機器來實作--圖靈機。

基特勒對“人機關系”的思考:《思考色彩和/或機器》

聲明〡本文來源于搞新傳的公衆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内容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