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攜手共享數字機遇與紅利

作者: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叢芳瑤 王一涵 張安迪)6月26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主論壇在山東濟甯曲阜開幕。中外嘉賓共聚尼山,就“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這一熱點話題,共商人工智能為各行各業帶來的影響與變革。

千年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規範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而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深刻變革。

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逐漸滲透進被傳統文化影響了近千年的人們日常生活裡,将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這個問題,在今天的對話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賦能教育:打造更公平、優質的教育環境

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平等思想印刻進中國教育觀,使無數人受益其中。邁入現代社會,伴随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使教育公平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近兩年,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産品、新技術、新業态和新模式,也為教育朝着公平、優質方向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主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發言指出,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拓展了這個時代,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工作方式,不僅帶來了無限可能,也帶來了極大挑戰,我們應借助孔夫子的教誨,了解、駕馭并用智慧引領這一浪潮。

他認為,人工智能或将改變教育系統的運作方式,将教育提升到一個新水準,人工智能有望解決教育和學習領域的緊迫問題,確定人人享有公平、包容和優質教育。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蔣濤則表示,技術從來不是發達地區教師和學生獨享的資源,相反技術應該是實作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智慧教育“端”到“端”的解決方案能夠以遠端的方式解決邊遠和貧困鄉村的教師不足、優質教育資源匮乏的問題,使學生不受地域限制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縮小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教育資源差異,助力貧困地區的數字教育水準,提升教育教學品質。“堅持科技向善,不斷貢獻産業和社會價值,英特爾願意與合作夥伴一起為教育盡一份力。”蔣濤說。

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無限可能,如何培養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也是各國共同探索的重要領域。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任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表示,解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困境,光靠學校是不夠的。中國有400多所大學建立了人工智能專業,我們需要走出一條企業、學校、社會共同發力的人才培養路子,讓“人”為“智能”立新、立德、立規,進而推動人工智能向好向善。

賦能經濟:助推千行百業高品質發展

除了在教育、農業等多領域引發變革,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也使經濟領域出現新業态、新優勢,幫助企業實作更高效的營運和生産效率,推動企業創新與高品質發展。從簡化決策流程到優化供應鍊,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企業和行業轉型的強大力量。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陳旭東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幾年的突飛猛進已成定局。經過幾十年的算法、算力、資料方面的量變積累,人工智能發展的“質變時刻”正加速到來。“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體系,我們期待人工智能産業鍊出現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陳旭東說。

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思科大中華區副總裁侯勝利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将提升業務效率,加速企業發展。随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細分出多個場景,已開始幫助企業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助其進行更有價值的工作。

但無論何種場景,都需要算力或計算資源來服務。侯勝利表示,需要建立全新的基礎設施平台來滿足新業務、新應用,建立實作全排程的資料中心,讓人工智能技術解決方案成為有效助手。

談及未來人工智能将以何種形式服務于各領域,高通公司全球進階副總裁,技術許可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錢堃則指出,當下生成式AI的發展熱潮,意味着使用者将向探索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字世界邁出重要一步;而能夠實作終端和雲端協同工作的混合AI架構,将構築人工智能的未來,是推動人工智能走向千家萬戶,惠及千行百業的關鍵所在。

錢堃以高通公司近年來深耕智能汽車領域為例,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優化個性化服務體驗、推動物聯網垂直領域發展等方面帶來的成果。他表示,根據預測,到2025年在智能手機、PC、平闆電腦、擴充現實、汽車和物聯網細分市場上,人工智能的應用率将從2018年的不到10%增長至100%。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終端側AI将成為許多關鍵平台的标準特性,這将為人工智能賦能的千行百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賦能農業:讓人工智能服務鄉村

“農業強國”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鄉村振興更需要人工智能。除了在農業生産環節,近年來,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應用于鄉村的農産品推廣、鄉村文化創新、鄉村休閑旅遊等多個領域。

上海尋夢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拼多多)進階副總裁王堅結合自身行業實踐,分享了過去幾年拼多多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走出的一條從務農、助農到科技興農的道路。

王堅以“農地雲拼”項目為例,介紹了通過分布式人工智能、大資料和雲計算等技術打造的“農地雲拼”模式,可以将分散的農業産能和分散的農産品需求在“雲端”拼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拟的全國市場,在農田和城市之間建立起一條覆寫全國的農産品上行超短鍊路,借助數字技術,實作了小農戶連結全國大市場。

對于農産品标準化的品質需求,結合5G和自動化技術催生“AI+農業”成為可能。2020年拼多多發起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将數字技術的科研成果應用于田間地頭,幫助中小農戶提升收益。

展望未來,王堅表示:“在農業模型和核心算法、農業傳感器、智能農機裝備等核心關鍵技術産品方面,仍需久久為功,要在基礎研究和農業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進行探索,促進多方共赢。”

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正處在量變引發質變的關鍵節點,并開始賦能各行各業發展,尤其是産業化的“數實融合”轉型變革速度已馬力十足,且加速飛躍。無論“嫁接”哪個行業,人工智能都可以提高效率和品質,提高整個産業的競争力和生産力,為整個社會帶來更多更好的機遇和福利。

與“尼”相約,遇見未來,我們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還應該不斷反思和探讨如何更好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讓其服務于人類,打造更加綠色、可持續和人性化的未來,為人類生産生活方式乃至文明發展帶來重大變革。

來源: 光明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