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jQuery綁定事件的幾種方式

jQuery中提供了四種事件監聽方式,分别是bind、live、delegate、on,對應的解除監聽的函數分别是unbind、die、undelegate、off。

這幾種方式之間的差別:

1.bind()函數隻能針對已經存在的元素進行事件的設定;但是live(),on(),delegate()均支援未來新添加元素的事件設定;

2.bind()函數在jquery1.7版本以前比較受推崇,1.7版本出來之後,官方已經不推薦用bind(),替代函數為on(),這也是1.7版本新添加的函數,同樣,可以用來代替live()函數,live()函數在1.9版本已經删除;

3.live()函數和delegate()函數兩者類似,但是live()函數在執行速度,靈活性和CSS選擇器支援方面較delegate()差些,想了解具體情況,請戳這:http://kb.cnblogs.com/page/94469/

 

4.bind()支援Jquery所有版本;live()支援jquery1.9-;delegate()支援jquery1.4.2+;on()支援jquery1.7+;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這幾種方式:

一、bind(type,[data],function(eventObject))

bind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作用就是在選擇到的元素上綁定特定事件類型的監聽函數,參數的含義如下:

type:事件類型,如click、change、mouseover等;

data:傳入監聽函數的參數,通過event.data取到。可選;

function:監聽函數,可傳入event對象,這裡的event是jQuery封裝的event對象,與原生的event對象有差別,使用時需要注意

bind的源碼:

bind: function( types, data, fn ) {
 
       return this.on( types, null, data, fn );
 
}
 
$('#myol li').bind('click',getHtml);
           

bind的特點就是會把監聽器綁定到目标元素上,有一個綁一個,在頁面上的元素不會動态添加的時候使用它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清單中動态增加一個“清單元素5”,點選它是沒有反應的,必須再bind一次才行。要想不這麼麻煩,我們可以使用live。

jQuery還有一種事件綁定的簡寫方式如a.click(function(){});、a.change(function(){});等,它們的作用與bind一樣,僅僅是簡寫而已。

二、live(type, [data], fn)

live的參數和bind一樣,它又有什麼蹊跷呢,我們還是先瞄一眼源碼:

live: function( types, data, fn ) {
 
     jQuery( this.context ).on( types, this.selector, data, fn );
 
return this;
 
}
           

可以看到live方法并沒有将監聽器綁定到自己(this)身上,而是綁定到了this.context上了。這個context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就是元素的限定範圍,看了下面的代碼就清楚了:

$('#myol li').context; //document
 
$('#myol li','#myol').context; //document
 
$('#myol li',$('#myol')[0]); //ol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像第三種方式那樣使用選擇器,是以也就認為這個context通常就是document了,即live方法把監聽器綁定到了 document上了。不把監聽器直接綁定在元素上,你是不是想起事件委托機制來了呢?若沒有,可以點選這裡回憶一下。live正是利用了事件委托機制來 完成事件的監聽處理,把節點的處理委托給了document。在監聽函數中,我們可以用event.currentTarget來擷取到目前捕捉到事件的 節點。下面的例子來揭曉:

$('#myol li').live('click',getHtml);
           

三、live存在那樣的缺點,是以我們就思考,既然老爺子負擔那麼重,可不可以别把監聽器綁定在document上呢,綁定在就近的父級元素上不就好了。順應正常邏輯,delegate誕生了。

參數多了一個selector,用來指定觸發事件的目标元素,監聽器将被綁定在調用此方法的元素上。看看源碼:

delegate: function( selector, types, data, fn ) {
 
     return this.on( types, selector, data, fn );
 
}
           

又是調用了on,并且把selector傳給了on。看來這個on真的是舉足輕重的東西。照樣先不管它。看看示例先:

$('#myol').delegate('li','click',getHtml);
           

看了這麼多,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看看這個on的真實面目了呢,這就來:

on(type,[selector],[data],fn)
           

參數與delegate差不多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别,首先type與selector換位置了,其次selector變為了可選項。交換位置的原因不好查證,應該是為了讓視覺上更舒服一些吧。

我們先不傳selector來看一個例子:

$('#myol li').on('click',getHtml);
           

可以看到event.currentTarget是li自己,與bind的效果一樣。至于傳selector進去,就是跟delegate一樣的意義了,除了參數順序不同,其他完全一樣。

終于看到on的真實作用了,那麼,這麼多的事件綁定方式,我們該如何進行選擇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完全不必糾結的,因為你已經知道他們之間的差別了不是麼?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就行。不過官方有一個推薦就是盡量使用on,因為其他 方法都是内部調用on來完成的,直接使用on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你完全可以用on來代替其他三種寫法。至于如何代替我想就不必這麼直白的寫出來了,真正理 解它們的差別之後自然而然也就不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