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筆記》的筆記
文章目錄
- 《攝影筆記》的筆記
-
- 0.前言
- 1.機身性能、鏡頭參數與手機攝影淺談
-
- 機身性能
-
- 1.長寬高重量
- 2.畫幅
- 3.對焦
- 4.連拍速度
- 5.快門速度
- 6.感光度
- 7.分辨率
- 8.螢幕分辨率、翻轉角度、重新整理率、觸摸功能
- 9.取景器分辨率、重新整理率、螢幕與取景器切換的速度
- 10.機身防抖
- 11.機身材質、防水防塵性
- 12.處理器性能,跟手性等等
- 13.按鍵、撥盤數量,可自定義數量
- 14.菜單操作邏輯、個性化自定義程度
- 15.機身寫入速度
- 鏡頭參數
-
- 1.光圈
- 2.焦距
- 2.焦距取景與透視
-
- 焦距與題材
-
- 魚眼
- 廣角(24 mm、28 mm)
- 人文眼(35 mm)
- 标準鏡頭(50 mm)
- 大頭照鏡頭(85 mm)
- 微距鏡頭(100 mm)
- 社恐人像頭(135 mm)
- 長焦鏡頭(200-300 mm)
- 超長焦(300+ mm)
- 等效焦距
- 透視與畸變
-
- 透視與焦距的關系
- 畸變
- 取景
-
- 取景範圍
- 取景角度
- 3.影調
-
- 什麼是影調
- 影調的量化
- 控制影調
- 4.控制曝光補償三要素
-
- 相機影調 = 光圈 × 快門 × 感光度
- 互易律
- 5.曝光組合
-
- 什麼是曝光組合
- A擋步驟與場景
- S擋步驟與場景
- M擋步驟與場景
- 6.光線
-
- 光線三特性:強度、方向與色溫
- 光線三分類:自然光、場景光、人造光
- 7.正确的曝光
-
- 大光比強反差環境
- 攝影繪畫
- 多重曝光
- 8.攝影的虛實
-
- 景深
- 背景虛化
- 超焦距
- 通過快門控制虛實
- 9.構圖
-
- 居中
- 三分
- 三角
- 重複
- 引導
- 10.後期(挖坑中)
0.前言
攝影,大家都并不陌生,現如今大家都會用手機拍照。而 “攝影” ,某種程度其實隻是 “拍照” 的 “高大上” 版本。手機拍照就像吃泡面,口感味道可調性不高,但是很友善。而相機攝影,就相當于自己當廚師,用自己的廚藝加工食材,做成心中所想的各種風味的食物。初學攝影,腦海裡把自己想象成廚師做飯就OK

有了這一層類比,是不是覺得攝影其實挺簡單?事實就是如此。攝影很貼近生活,而且也能像美食一樣能夠提升幸福感,學會了你就可以調制出自己喜歡的别人喜歡的各種風味的時光碎片。
攝影總結起來很簡單,我覺得攝影本質就是 “做減法” 。初學切忌 “我全都要” ,畫面不是東西越多越厲害,我們應當時刻想着做減法。具體怎麼做,怎麼學,我覺得可以總結為 “五三法則” 與 “日常三多” 。“五三法則” 中的 “五” 指的是:取景、曝光、虛實、構圖與後期,基本概括了攝影所需的技能; “三” 指的是:明确主題,突出主體,簡化畫面,這三點是評判照片好壞的重要标準。而 “日常三多” 則是指:多看、多想與多拍,告訴了我們攝影需要怎麼學。
不知道多少人買書不會看前言,其實有的書前言還有目錄都非常重要。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可以再回過頭來品一品前言,或許會有恍然的感悟。
1.機身性能、鏡頭參數與手機攝影淺談
機身性能
在講機身性能前,先聊聊單反和無反。單反全程為 “單鏡頭反光數位相機”,無反相比單反最大的差別就是少了反光鏡,進而可以做的更小巧,是以無反也稱作微單。我不建議大家現在學習攝影入手的第一部相機是單反,因為單反無未來,第一步相機應當用微單來培養操作感。多數單反無法做到完全的靜音拍攝,無法實時取景所見即所得,取景器看到的内容是肉眼直接看到的景色,而微單取景器看到的是最後成片的效果。下面講的機身各種參數,都是針對微單而言。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因為可能每個人的側重點都不太一樣。
1.長寬高重量
沒錯,這是最容易被參數黨忽略的參數。雖然全畫幅已經做到非常便攜了,但可能還是比半畫幅相機重了一些,全畫幅鏡頭也普遍比半幅重。至于這一點重不重要,那就因人而異了,建議親自上手體驗下。
相機名稱 | 單機身重量 |
---|---|
索尼 A 6100 | 352 g(不含電池)/ 396 g(含電池) |
索尼 A 6400 | 359 g(不含電池) |
索尼 A 6600 | 418 g(不含電池)/ 503 g (含電池) |
富士 X-T30 | 383 g |
富士 X-T3 | 489 g(不含電池) |
富士 X-S10 | 465 g |
索尼 A7C(全畫幅) | 426 g |
索尼 A7M3(全畫幅) | 565 g |
對于小白來說可能感覺不強,購置第一台相機或許不用太考慮這點,但是用久了,就會發現小巧的珍貴。現如今手機大都是一兩百克,相機重量往往能有兩三個手機,加上鏡頭那就更重了。掃街旅遊黨,用久了會深有體會。
2.畫幅
畫幅指的是相機傳感器尺寸,說白了就是底的大小。
如上圖所示,從左到右由外而内依次為:全畫幅、半畫幅(殘幅 / APSC / C幅)、M43、一英寸、手機的底。現在手機的底以華為 p40 pro+ 的 1/1.28 底為例,略大于右三的 2/3 ,但華為用的這顆 IMX700(ryyb) 已經是2020年手機最大的底了,依然與 APSC 畫幅相差許多倍…
3.對焦
4.連拍速度
這個要與對焦綜合起來看,因為要看成片率
5.快門速度
6.感光度
7.分辨率
8.螢幕分辨率、翻轉角度、重新整理率、觸摸功能
9.取景器分辨率、重新整理率、螢幕與取景器切換的速度
10.機身防抖
11.機身材質、防水防塵性
12.處理器性能,跟手性等等
13.按鍵、撥盤數量,可自定義數量
14.菜單操作邏輯、個性化自定義程度
15.機身寫入速度
需搭配寫入速度 ≥ 機身寫入速度的存儲卡才能發揮機身最大的性能
(待填坑)
鏡頭參數
1.光圈
光圈數值越小鏡頭越亮
2.焦距
焦距數值越小越廣,越大越遠
(待填坑)
2.焦距取景與透視
不同的焦距會有不同的視角,很多焦距往往都有适合拍攝的題材,但注意并不絕對。
以下不同焦距對應的使用場景,是針對全畫幅焦距而言。
焦距與題材
魚眼
拍出來有圓形畸變的效果,有一點兒像從貓眼往外看的感覺?
廣角(24 mm、28 mm)
24 mm 以下的叫超廣角,24-28 mm 叫标準廣角。廣角鏡頭一般适合拍攝大場景、建築輪廓、大片風景等,但并不絕對,也可以蹲下來拍攝大長腿。
人文眼(35 mm)
主要适用于拍攝需要主體與背景環境的關系的人文照片。
标準鏡頭(50 mm)
拍攝人文、人像都很好,50 mm與35 mm并稱為大師焦距。
大頭照鏡頭(85 mm)
主要用于拍攝模特大頭照或者特寫。
微距鏡頭(100 mm)
這個焦距段集中了很多熱門的微距鏡頭,既不會打擾拍攝主體,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透視效果。
社恐人像頭(135 mm)
拍攝需要相對較遠的距離,不利于交流,但!可以讓社恐人士更從容(\dog)
長焦鏡頭(200-300 mm)
适合拍遠景,部分景區經常用,打鳥大爺的最愛!
超長焦(300+ mm)
用到的不多,拍野生動物、大型運動會、演唱會用用。
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 這一名詞是由于畫幅不同而産生的。同一個鏡頭,用全畫幅機身比用半畫幅機身拍出來的照片廣很多。以全畫幅為基準,半畫幅鏡頭要換算成全幅焦段要乘以一個轉換系數。索尼、尼康、富士的半畫幅鏡頭直接乘以1.5,佳能半畫幅鏡頭則是乘以1.6。
半畫幅等效焦距 = 鏡頭焦距 × 轉換系數
以索尼為例,索尼半畫幅機身搭配适馬三劍客鏡頭 16 mm、30 mm、56 mm 等效成全幅焦距分别為 24 mm、45 mm、84 mm。等效為全幅焦距後,就可以檢視上面各個焦段的适用場景啦,平時大家所讨論的什麼焦距适合幹什麼,一般預設指的全畫幅焦距。
透視與畸變
透視是指在二維平面上再現三維空間立體感。
透視與焦距的關系
廣角鏡頭可以讓畫面有很強的縱深感;長焦鏡頭會讓畫面更加扁平化。
其中原理其實就是 “近大遠小”。用廣角拍攝,可以與被攝物體很接近,被攝畫面中很短的距離也會被放大。而用長焦拍,往往與被攝物體相距很遠,被攝畫面中很長的距離會被壓縮,進而缺失縱深感,透視效果不明顯。
透視在拍人的時候至關重要。廣角拍人可能會有大鼻子,因為縱深感放大;長焦拍人會讓面部比較平,透視感較小。是以,這裡有一個大緻使用場景的比對表格:
場景 | 焦距 |
---|---|
特寫或者大頭照 | 85 mm |
半身像 | 50 mm |
全身像 | 35 mm |
大長腿 | 24 mm |
事無絕對,具體情況具體拍
畸變
透視這種近大遠小的感覺并不是畸變。畸變是指拍攝四方物體時,周圍拍成漲鼓或者内縮的現象:
畸變是讓直線變曲線,透視是讓豎線變斜線,但還是直的。
取景
取景範圍
攝影往往因為構圖的需要,都是做減法。裁切可以二次構圖以簡化畫面。但縮小取景範圍不是必須的。當表達宏大主題時,反而需要擴大取景的範圍。
取景範圍的選擇,就是依據==“突出主體、明确主題、簡化畫面”==。
取景角度
取景角度也同樣是為了==“突出主體、明确主題、簡化畫面”==。
拍攝水岸風景時,可以采用低機位拍攝,這樣被攝主體就會更突出。
自拍可以采用從上往下的角度,原理就是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額頭距離鏡頭進,下巴距離鏡頭遠,就會産生瓜子臉效果。
3.影調
什麼是影調
影調:照片的明暗程度。
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調,昏暗的照片就是低調,不亮不暗即為中間調。
本身就亮的物體應當用高調表現,本身就暗的物體應該用低調表現。本身就亮的物體基本上是白色或淺色,如雪、白面饅頭、白衣服、白紙等等;本身就暗的物體基本上是黑色或深色,如夜空、黑衣服黑鞋等等。
但是,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用的中間調。
中間調 = 極白與極黑的中間點 = 18度灰
18度灰,又稱18%度灰、中性灰,在極白與極黑中間的中性灰反射了18% 的入射光。
看起來鮮豔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間調拍的,隻有很少的情況需要高調或低調。
這裡還有個問題,影調可以通過後期達到和前期同樣的效果嗎?(待填坑)
影調的量化
影調在相機中的表現就是曝光補償。曝光補償标尺刻度0即為中間調,拍雪就往右調,拍黑衣服就往左調。
在曝光補償标尺中,每一個 EV 的亮度變化都是兩倍的關系。如 0 EV 是中性灰,+1 EV 是 0 EV 亮度的兩倍,-1 EV 是 0 EV 亮度的二分之一。
相機判斷影調靠的就是測光系統,其中智能測光是最常用的,用智能測光基本不用怎麼手動調曝光補償。
控制影調
相機的模式轉盤一般有AUTO擋(自動擋)、P擋(程式曝光)、A擋(光圈優先)、S擋(快門優先)。能夠調節曝光補償是P擋與AUTO擋最大的差別,也是在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擋可以直接控制照片影調的唯一手段。
切換到除AUTO擋以外的其他擋,按下曝光補償按鈕(訓示圖案為方形對角半黑半白有±符号)就可以調曝光補償了。
4.控制曝光補償三要素
相機影調 = 光圈 × 快門 × 感光度
一張照片的明暗程度是由吸收并轉化了多少光來決定的,而相機中影響光的吸收的是光圈和快門,影響光的轉化的則是感光度(ISO)。
- 光圈數值越小越亮
- 快門數值越大/速度越慢 越亮
- ISO數值越大越亮
用相機控制的影調 = 光圈 × 快門 × 感光度
有一點需要注意,ISO越高噪點也越多,在拍照時盡量減小ISO數值
互易律
互易律就是按比例同時改變光圈、快門、感光度而曝光值不變。
光圈數值以1.4倍率變化,常見的光圈值有:1、1.4、2、2.8、4、5.6、8、11、16、22、32
快門速度以2倍率變化,常見的快門速度值有:1/8000、1/4000、1/2000、1/1000、1/500、1/250、1/125、1/60、1/30、1/15、1/8、1/4、1/2、1、2、4、8、15、30秒
感光度以2倍率變化,常見的ISO值有: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51200
無論光圈、快門還是感光度,每擋都是兩倍的曝光變化
5.曝光組合
什麼是曝光組合
曝光組合是指光圈還有快門的設定值。同一個影調,可以對應很多曝光組合值。
A擋:光圈優先,攝影師隻需設定影調和光圈,相機自動生成對應的快門速度
S擋:快門優先,攝影師隻需設定影調和快門速度,相機自動生成對應的光圈
M擋:手動擋,往往隻在相機無法準确測光時,才用M擋
多數場景,我們不需要改變影調,而且需要相對固定的光圈值和快門,當下相機的智能測光也是很友善,是以用A擋或S擋我們隻用構圖就可以,這樣不管場景怎麼變,都可以随時捕捉。
P擋A擋S擋我們可以直接調整曝光補償參數來控制曝光,而M擋需要我們調節光圈、快門、感光度的組合來控制曝光。隻有ISO設定為AUTO時,才能直接調曝光補償。
A擋步驟與場景
操作步驟:
- 模式轉盤撥到A
- 按曝光補償按鈕調曝光補償
- 轉動撥輪調光圈
适合場景:人像虛化、風景超焦距
S擋步驟與場景
操作步驟:
- 模式轉盤撥到S
- 按曝光補償按鈕調曝光補償
- 轉動撥輪調快門速度
- 使用快門優先,往往需要先拍點樣片看看效果,不斷精确預估準确快門值
适合場景:凝固運動瞬間、拖影動感
M擋步驟與場景
操作步驟:
- 模式轉盤撥到M
- 轉動頂部撥輪調光圈
- 轉動背部撥輪調快門
M擋用的比較少,盡量多用A、S擋。隻有當環境光變化頻繁時、使用閃光燈時、超過曝光補償範圍時、特定場景曝光參數固定時,再用M擋。使用M擋的時候,往往都是不能再參考相機測光時。
适合場景:拍月亮星空,五顔六色、昏暗的舞台,配了閃光燈
6.光線
光線三特性:強度、方向與色溫
==方向:==順光、45°側光、90°側光、逆光
- 順光。最長用到的光源,不僅僅适合拍人像,也很适合拍風景,拍出藍天白雲紅花綠葉。
- 45°側光。一般用于人像造型的塑造。順光會将人物拍成大白臉,45°側光能讓面部更立體。
- 90°側光。被攝物體一面強光一面陰影,适合表現被攝體表面質感。
- 逆光。适合拍剪影、帶閃光效果的景物,注意拍剪影降低影調可以減少光霧更加通透,同時可以表現背景絢麗的色彩。
==色溫:==冷色高色溫,暖色低色溫
在陰影下拍人,因為色溫高,人的膚色會偏藍,因為藍色冷色高色溫。
為了校正不同環境的色溫,相機自帶了一個功能:自動白平衡。白平衡的初衷,就是将不同環境色溫中的白色物體都還原成真正的白色。白平衡是相當于相機機内自動調色了,我們可以通過拍raw格式在後期随便調,是以放心使用自動白平衡就好。
光線三分類:自然光、場景光、人造光
==自然光(戶外):==日出之前日落之後,自然光色溫很高,顔色冷豔迷人,但是光線強度低,有着一種神秘感。我想,這種光線的獨特之處在于對即将開始的黎明的一種希望吧。日出日落時,适合拍太陽。在陰雨天時,天空好像一個大的柔光箱,沒有很強的反光和很硬的影子。戶外拍人時,不要有太強的光線,可以在陰天、日出後一小時日落前一小時内拍攝。我們還可以利用自然光的丁達爾現象,來烘托氛圍錦上添花。
==場景光(室内):==場景光有兩大特點:光源複雜、強度一般。是以,我們在室内需要把握好光源的色溫和方向。
==人造光(布光打燈):==光的強度、方向和色溫全都由攝影師控制,人造光的存在就是為攝影服務。布光燈位通常有:正面光、頂光、底光、45°側光、90°側光、背景光、正斜光、倫勃朗布光、蝶形布光。
7.正确的曝光
大光比強反差環境
- 直接拍剪影
- 提亮暗部壓暗亮部
- 換個角度換個時間
- HDR 包圍曝光(欠曝、正常、過曝三合一)
攝影繪畫
繪畫是顔料在白紙上創作,攝影是光線在黑底上創作。光繪甯欠勿曝。
多重曝光
很多相機自帶這一個功能,後期也可以模拟多重曝光的效果。
8.攝影的虛實
對于繪畫來說,多數的作品都是主體背景全清晰,而虛實結合往往是攝影作品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景深
景深是指,當你對焦某點時,除了這個點以外,前後還有一段清晰的範圍。
- 景深與光圈、焦距、拍攝的距離有關
- 前景深比後景深更短,前面比後面更容易虛
- 後景深變化比前景深快
- 景深越淺越虛
背景虛化
背景遠,相機近,光圈大,焦距長,虛化效果越好。
超焦距
超焦距就是當你對焦在無窮遠時,離你最近的清晰的距離,可以讓遠景近景都清晰。
通過快門控制虛實
當一個畫面有 “動” 時,可以考慮利用快門表現動。
當主體靜止,背景中有動态物體時,可以采用慢門拍攝,将動态物體變成虛的光影。或者是鏡頭跟着運動主體同步動,就把靜态背景拍成虛的了,這就是追随攝影。
不管是固定相機将動态背景拍成線,還是追随主體将靜态背景拍成線,慢門都是突出動态主題的好辦法。
使用閃光燈,可以設定後簾閃光同步曝光拍出物體運動軌迹線。
那運動場景怎麼樣拍全實呢?那就需要快門速度大于等于安全快門速度。
安全快門 = 焦距一到兩倍的倒數
9.構圖
居中
居中構圖往往你有一個大主體,或者主體很對稱。
三分
把主體放在交點,讓主體朝向空曠的一側。表達負面情緒時,可以逆用。
三角
當三角形在畫面中的擺放位置或者方式很穩定時,整個畫面就會很舒服。如果畫面添個對角線就能構成三角形,也叫三角構圖法。讓三角形搭邊靠一下,也會有種穩定的感覺,倒放就會很有沖擊力。
重複
相似的物體重複出現,占據整個畫面且并不雜亂,同樣能突出主體。重複構圖切記要元素單純。
引導
有時候我們可以依靠線條對于視覺的彙聚作用來突出拍攝主體,甚至可以将彙聚中心置于三分法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