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作者:酒死了

如果說《銀河護衛隊3》在國内艱難拿下5億票房的表現,會被看作是“漫威電影宇宙”最後的輝煌。那麼DC新作《閃電俠》首周末遲遲無法破億的尴尬,可以說徹底宣告了華納與紮克·施耐德打造了十年的DCEU(DC拓展宇宙)的慘淡收場。

也不僅僅隻是原本就對DC超級英雄冷感的國内觀衆不買賬,在北美市場,《閃電俠》的票房表現更是極有可能成為年度慘案。6月16日,《閃電俠》在北美4234家影院公映,首周末三天最終隻拿到5510萬美元開畫票房,不如近期同類作品《銀河護衛隊3》開畫的1.18億美元,和《蜘蛛俠:縱橫宇宙》開畫1.2億美元表現。

全球首周末也僅入賬1.3億美元,甚至不如去年DC貢獻的年度票房慘案《黑亞當》全球首周末1.4億美元票房表現,後者當時還沒能同步在國内公映。在北美暑期檔大片雲集,國内進入端午國産片檔期的情況下,《閃電俠》在全球票房上能否突破3億美元都成為了未知數。

對于一部制作成本接近3億美元的超英電影來說,巨虧已成定局。而就華納與DC而言,十年來整個DCEU真正能夠實作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本就寥寥無幾,唯一一部全球票房突破十億的作品反而是溫子仁主導的《海王》單體電影,從那之後,整個DCEU幾乎都是在賠本賺吆喝中度過。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相比于MCU井然有序的規劃與步步為營,華納對DCEU更像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大概唯一有過通盤考慮和實作計劃的人——《超人:鋼鐵之軀》導演紮克·施耐德(以下簡稱紮導),卻又從未能夠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完全掌控一切,在2017年他離開《正義聯盟》并完全淡出DCEU之後,整個系列則開始呈現出自由落體式的下滑狀态。

直到如今的《閃電俠》,這部電影從故事層面到上映時間幾乎完全呼應十年前的《鋼鐵之軀》,閃電俠回到過去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事件依然是佐德将軍試圖攻占地球。同時不論是閃電俠超能力運用的視覺效果,還是女超人戰鬥場景的打擊感,也依然繼承和沿用自紮導最初的設計,即便來到這一部電影,他已經不再挂名任何角色,卻依然保持着對每一部DC電影的影響。

這其實也是DCEU十年以來一直意欲擺脫卻又始終未能解決的問題——如何處理紮導的影像“遺産”,從實體層面到精神核心。

華納高層的不斷更疊與幹預,屢次導緻多部DC電影偏離原本的軌道。在這種情況之下,紮導從《鋼鐵之軀》和《蝙蝠俠大戰超人》兩部作品裡設定的影像風格與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等人的成功選角,依然具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問題在于回到每一部具體的電影裡,不能僅僅隻靠設定就能完成一切。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最終紮導本人在粉絲的幫助下實作了《正義聯盟:紮克·施耐德導演剪輯版》的業界奇迹,也算是他個人對于DCEU的告别。但華納要想從紮導的風格中完整過度到詹姆斯·古恩上司的新DCU時代,或許恰恰也需要這麼一部标志性的電影。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閃電俠》似乎形成了銀幕内外的某種命題同構,閃電俠和DCEU最終都“無法改變過去,看不到沒有未來,卻又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在”。

《閃電俠》或許很好,但還不夠好

從年初開始,華納官方就一直在不斷擡高外界對于《閃電俠》的期待。今年1月,剛剛擔任的DC影業負責人的詹姆斯·古恩就表示這部影片是“我看過有史以來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而經曆了合并亂局的華納探索CEO大衛·紮斯拉夫在4月CinemaCon推介大會上更是高調表示,《閃電俠》是“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問題在于,不論是片方如何吹噓或是對媒體評價進行預期管理,最終觀衆還是會給出自己的看法,而兩極分化也在這部電影上表現得尤其明顯。CinemaScore的評級最終隻有B,甚至不如《黑亞當》和《沙贊2》的B+,其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卻要明顯優于這兩部電影。

在豆瓣評分,《閃電俠》目前8分的成績,已然是DCEU國内公映作品中的最高口碑,即便如此,卻沒能對其票房表現有太多幫助。4天才能突破一億的國内市場票房表現,足以說明DC系列作品帶給國内觀衆的負面印象已經無法用口碑去扭轉。

從成片而言,這部戲裡戲外都命運坎坷的超英電影的确已經做到了極限,不論是對DC漫畫經典的“閃點”事件的改編,還是集合了三代蝙蝠俠的出場,以及埃茲拉·米勒的表演所帶來的情感張力,抛開粉絲濾鏡,也能稱得上是一部遠在及格線以上的漫改超英電影。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問題是這部電影上映時間是2023年而非2018年,外部環境早已發生了變化。

五年過去,超英電影所造成的審美疲勞已經成為了現實,這種外部環境的變化即便是漫威也始料未及。與此同時,“多元宇宙”和“平行時空”泛濫成災,第五階段的MCU主打的便是”多元宇宙“,類似概念的作品還拿下了今年的奧斯卡,如今的觀衆對這一概念不會有任何新鮮感可言,同期上映的動漫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也是同題作文。

站在《閃電俠》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基頓版的蝙蝠俠,還是喬治·克魯尼的出現,對于如今的作為超英電影主力的年輕觀影人群,是不是真的能産生情懷沖擊或許也值得打個問号,尤其是後者飾演的那一版蝙蝠俠本身就是影史笑話。

僅僅隻是講出了一個合格的故事、拿出高水準的表演,一改過去DCEU的過于沉重、黑暗的基調,并不足以讓這部電影獲得額外的嘉獎,畢竟這本就是一部A級好萊塢大片應該做到的事情。除此之外,《閃電俠》其實并沒有給出太多真正讓人意外的東西,或許這部電影沒有徹底翻車對于很多DC粉絲就已經才是意外驚喜。

畢竟埃茲拉·米勒戲外的種種個人争議,讓人原本以為《閃電俠》整部電影會被直接放棄。華納過去兩年裡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商業決策,以及管理層走馬燈式的更疊,也直接導緻旗下對電影和IP的安排反複無常,這些銀幕之外的不穩定要素,幾乎貫穿了十年間DCEU所有作品,以及更早的DC作品。

最終《閃電俠》不得不為之前所有的錯誤買單,電影中的角色幾乎都不會再有未來。本·阿弗萊克早就宣布不會回歸,《神奇女俠3》也已經被砍掉,基于米勒的負面因素很難想象他還會繼續飾演閃電俠,唯一還可能重回大銀幕的角色大概隻剩下這一版的女超人。

接下來今年還有《藍甲蟲》和彩蛋中出現的海王第二部個人電影,即便《閃電俠》所謂的重新開機了整個時間線,也很難保證這些角色之後還會出現全新的DCU裡。

因為掌舵DC影業的詹姆斯·古恩和皮特·薩夫蘭已經有了他們的全新計劃,在讨論兩人是不是能夠帶領DC走向複興之前,所有人其實都應該問的是,因為重組而背負了巨額債務的華納探索真的會願意放權讓DC真正擁有一個凱文·費奇式的人物嗎?

擺脫不了華納幹預,DC電影仍難重新開機

這十年間,一部分DC粉絲以及大多數普通觀衆都會将DCEU的發展不力歸咎到紮導身上,過于沉重的影像風格之外,讓視覺淩駕在故事之上更是使得像《蝙蝠俠大戰超人》這樣的關鍵作品,沒能展現出其應有的高度。

但如果真的去回溯這十年間DCEU的發展,其實就不難看到紮導事實上并沒有太多話語權可言,最初他創作的《鋼鐵之軀》也并非是為了所謂的“電影宇宙”展開。然而華納在看到前一年的《複仇者聯盟》狂收15億美元之後,旋即拍闆要開始打造類似英雄集結的作品,問題在于其他DC超英根本沒有任何前期鋪墊。

這也是為什麼在《鋼鐵之軀》之後,華納率先籌備的既不是續集也不是重新開機後的蝙蝠俠或神奇女俠起源故事,反而直接讓紮導導演了《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通過這部電影一口氣引入了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海王等全新角色。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最終《蝙蝠俠大戰超人》的院線版又在華納高層的直接幹預下被剪到前言不搭後語,雖然沒有導緻巨虧,卻也很難說這部電影真的讓當時的觀衆了解到了DCEU接下來的走向。更讓人匪夷所思是接下來上映的依然不是DC核心角色的單體電影,2016年一部莫名其妙帶出小醜和小醜女的《自殺小隊》,同樣因為後期劇情大改導緻其故事線完全和DCEU無法關聯,評價與票房持續走低。

至于之後華納找來“複聯”前兩部導演喬斯·韋登接替紮導補拍《正義聯盟》的故事,更成為過去十年裡好萊塢最“傳奇”的事件,最終在紮導粉絲無所不用其極的輿論攻勢和華納過去兩年力推流媒體HBO Max的背景下,一部額外花費了7000萬美元制作後期的四小時版《正義聯盟:紮克·施耐德導演剪輯版》終于在2021年問世。

如何評價這部作品見仁見智,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很大程度上DCEU發展十年之後卻需要完全重新開機,最大的問題還是華納自身對旗下IP沒有明确的規劃導緻。不滿意紮導的創作大可以早早換人,而不是一方面舍不得其奠定的創作和粉絲基礎,另一方面又不斷幹涉創作破壞布局。

事實上,紮導離開之後,華納高管習慣性插手創作的局面仍在。

《閃電俠》立項八年間,幾乎每年都要換編劇和導演,一邊籌備一邊又推倒重來。即便最終真的拍完,如今觀衆看到的《閃電俠》結局也和2021年殺青時完全不同。最初的版本女超人和基頓版蝙蝠俠依然存在于這個宇宙,而去年華納影業高層換人,結局又加上了亨利·卡維爾版超人、蓋爾·加朵版神奇女俠,因為當時前者宣布回歸并将會出現在《黑亞當》的彩蛋裡,《神奇女俠3》也在籌備。

《閃電俠》全球票房崩盤,十年紮導DC宇宙終告散場

如今的大結局則是詹姆斯·古恩和皮特·薩夫蘭入主DC影業之後的決定,因為兩人又決定要徹底重新開機整個DC電影宇宙了。薩夫蘭最近來國内宣傳《閃電俠》接受采訪高調表示,未來DC影業将會直接向華納探索CEO大衛·紮斯拉夫彙報,不會再受華納影業的影響。

不過當大衛·紮斯拉夫能一邊以“維護DC品牌”的名義直接雪藏了花費一億美元制作的《蝙蝠女》電影,一邊又連續發行了《黑亞當》《沙贊2》《閃電俠》等多部口碑和票房雙崩盤的電影時,你很難相信這樣的一位傳統娛樂公司高管真的了解什麼是對品牌有價值的創作。

今年還有兩部DC電影上映,之後整個DC電影以及劇集便會完全重新開機,不算體系之外明年上映的《小醜2》,下一次再看DC超英電影大概便是2025年古恩自編自導的新版《超人》,屆時才能看到DC超英系列是否還能有機會讓觀衆重獲信心。

巧合的是,就在《閃電俠》上映的同一個周末,轉投Netflix的紮導也在Tudum粉絲大會上公開了他的新作《月球叛軍》的幕後花絮,并表示這将是一個世界觀龐大的系列作品。

不管是對DC還是紮導,十年羁絆過去,如今各自都需要面向一個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