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Keyhole和Google Maps(二)

1.并購

        Keyhole一直尋求融資。

        2004年,Keyhole和矽谷投資機構Menlo Ventures接洽投資事宜。

        期間,Google的布林對EarthViewer大感興趣,想要收購Keyhole。

        Google開出的價格是3000萬美元。但是John最關心的是,Google之前沒有地圖業務(其實是有的),它買了Keyhole到底能做什麼呢?他也擔心自己的夢想:為整個地球建立高分辨率的3D模型,到底還有沒有機會實作?

“你們如何看為整個地球制作3D模型這回事?” John問。

“我們覺得,這将是Google的核心”,拉裡·佩奇回答說,“圍繞地圖和地理資訊,有太多種資訊可以組織起來。” 

Eric Shmidt補充:“我擔保,Google會給你們提供足夠的圖像資料,比你們之前處理的所有圖像還要多。”

2.成為Google一員,融入和合作

        在John Hanke的堅持下,Keyhole團隊的29個人全部留下來。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參加Google的面試,所謂“面試”,就是确定級别。

        加入Google之後,工作就拆分成兩部分:一是之前的EarthViewer,原有的銷售和服務都應當保留下來;二是開發Google Maps,基于Web的、全免費的地圖産品。

        Marissa Mayer是Google的第20号員工,也是第1名女工程師,掌管着所有的搜尋,她是這個行業裡權力最大的女人,Google超過一半的人彙報給她。她對地圖一直都很感興趣。

        Google之前的收購了一家叫Where2 Tech的公司,主要開發人員是丹麥的兩兄弟:Jens Rasmussen和Lars Rasmussen。

        Where2的産品和當時的所有地圖産品一樣,都是桌面用戶端。但是佩奇認為,Web是未來的方向,地圖應該運作在浏覽器裡,通過網際網路擷取背景的資料。當時Google内部還有一個團隊也在研究這種“不用重新整理頁面就可以擷取資料”的技術,那就是Gmail。不過Gmail團隊和Where2團隊并不互相認識,但是最終他們的技術方案是一緻的,那就是今天随處可見的Ajax。

        Google還為Google Maps配備了第三股力量,這就是Dan Egnor的團隊提供的地理搜尋。

        在2002年左右,Google發現,所有的搜尋請求中大概四分之一是與位置有關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花點力氣把地理資訊的搜尋做得更好點?資訊的解析和結構化是第一步,怎樣構築地理資料庫,讓結構化的資訊直接和地理位置關聯起來是下一步。

        Dan Egnor是2002年Google程式設計大賽的冠軍,他的作品是一個爬蟲程式,到處抓取位址資訊,按地理結構進行結構化。後來Dan Egnor加入了Google,把之前的作品做成了一個項目: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後來這個項目改名叫Google Local,歸屬到了梅姐)。

        在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誕生之前,位址資料庫的維護是相當麻煩的,需要依賴專門的公司去收集、甄别、标注、錄入。即便某家公司在網站上注明自己的位址是“xx市xx街xx号”,計算機也無法識别,無法和地理位置關聯起來。依靠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xx市xx街xx号”就成了有結構的,可以和地理位置關聯的資料

        是以,Google Maps總共包含了三支團隊:彙報給John的Keyhole,彙報給Bret(Bret再彙報給梅姐,Bret是梅姐的愛将)的Where2,彙報給梅姐的Google Local。

3.見面會

        在Keyhole團隊加入之後,Google組織了了一次見面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布林和佩奇也參加了。這次會議讓布林和佩奇發問:

你們的資料裡有大比例達到了米級别分辨率?

資料源從哪裡來?

這些衛星是同步地球衛星嗎?

感光元件有多大?

每個照片檔案有多大?

衛星的飛行速度有多快?

多久可以更新一次衛星照片?

……

布林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要把整個地球表面都用米級别分辨率的照片存下來,大概要多少空間?” 

4.釋出成果

        從2004年10月Keyhole被收購,到2005年2月Google Maps釋出,前後不過四個月的時間。

        按照計劃,Google Maps應當在2005年2月8日早上9點釋出。它能不能成功,誰也沒有把握。畢竟從來沒有人在網際網路上做過地圖,而且,當時也隻能提供美國的地圖而已。

        接着2005年7月,日本地圖上線,2005年8月,英國地圖上線,然後是愛爾蘭、法國……

        第一版的Google Maps沒有提供衛星地圖,因為之前老大們要求買下“覆寫整個地球的地圖資料庫”,幾千萬美元花出去之後,辦公室裡堆滿了硬碟,工程師們夜以繼日處理衛星地圖資料。Google甚至專門從辦公室拉了一根光纖直通機房,提高傳輸速度。

        終于, 在2005年4月4日,提供衛星地圖檢視模式的Google Maps釋出了,它的項目名字是Google Maps with Satellite。盡管梅姐和John對這個名字各有想法,但是梅姐選擇了讓John來決定,而Satellite這個名字也确實符合大多數人的預期。

5.Google Maps的移動端

        很早的時候,Mark Crady自己投了幾千美元,獲得了舊金山灣區的計程車交通資料的使用授權。在手機上使用他們的Zipdash程式,   可以看到系統估算出的交通狀況,同時,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資料也會回報到服務端,幫助改進估算。

        2013年Google花10億美元收購了提供點對點的交通資料的Waze。Zipdash的技術和Waze很像,但Zipdash要早得多。2004年,  Google隻花了200萬美元就買下了Zipdash——當時Zipdash甚至沒有注冊公司,隻是一個稱不上團隊的小團夥。不過,Google收購Zipdash的時候還沒有IPO,這樣算起來,Zipdash的人也不算太虧。

        就是這個小“團夥”,後來作為主力開發了大獲成功的移動版Google Map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