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中年危機的思考

【開場笑話】

“35歲是程式員工作的終點”。有人不同意中年危機這種說法,因為按照某些雞湯所說,努力幹上一萬小時,争取成為“高精尖的一小撮人”,不就完美躲開中年危機了麼? 其實,這完全是正确的廢話:以大神為參照的話,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智力。通俗地說就明白了:我本來是一位樸素的老農名,一心探索宇宙爆炸的奧秘,可是我在連無理數都還沒有學明白的時候,回頭一看,地裡的麥苗早讓驢給啃了。

=================================================

提出問題1:35歲後,職場人都去哪裡了?

1、繼續在職場。一類是在機關事業機關、研究所、醫院、學校。一類是在企業,國企、民企、外企。國企尤其央企中,非常穩定,他們在圍城内,35歲對他們沒有太多影響,影響的隻是想進入圍城的人。民企中,大部分人已經到了中進階管理者或工程師,面臨着最大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絲毫不敢懈怠。網上的段子“不要随便罵九零後小年輕,而可以随便罵中年人,因為他們不敢随便離職”,這擊中了剛剛在城市站穩腳跟的中年人的軟肋。職場生存法則“忍狠滾”,網上雞湯說要練就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但是誰具備絕對的不可替代性。連馬雲都可以從阿裡卸任,何況你我?所謂不可替代性,也隻能是讓自己的專業性更強,對公司的成本效益更高而已。

2、離職創業。有成功,有失敗,不适合所有人。夾縫中生存也不是那麼容易,熟悉的是原來的行業,公司生産的産品大都是邊緣性、小衆的産品,因為普通的産品市場早就被成熟的大公司瓜分了。

3、離職深造。内網一個同學的朋友,幹過技術員、幹過銷售、幹過保險代理員、三十五六歲時,辭職考了博士,讀完3年内後,去高校當老師,現在數年過去也已經成為一名教授了。

4、自由職業。多是因為家庭原因,比如開個小店之類的。比如男的在外面打拼,女的開個小店,時間自由,不求能掙多少錢,至少自己不閑着。

心得:

35歲正是人生如日中天的年齡,即具備體力精力,又具備了一定的經驗,應該是職場最為搶手的人才對,但是由于一些扭曲的評價标準,扭曲的價值觀,導緻了35歲經過一輪輪的炒作,成為了人們工作是否成功,是否值得錄用的分水嶺。目前的職場氣氛有點浮躁,隻願意簡單地拿年齡劃線。

=================================================

提出問題2:什麼是中年危機?

解決問題,首要要分析問題的核心,分析為何會有中年危機,以及應該建構哪些能力來應對。

中年危機與職業本身特性有很大關系。

1、能力獲得速度快的行業,後輩更容易調整前輩,形成中年危機。

2、技術更新速度快的行業,手裡的秘籍容易成為廢紙,形成中年危機。

嘗試從這2個角度給一些常見行業進行分析。

對中年危機的思考

       從上圖根據技術更新和能力獲得的速度分為4個象限,左下角為技術更新和能力獲得速度慢的行業,比如中醫。右上角為技能更新速度快和能力獲得速度快的行業,比如IT工程師。

       IT工程師雖然身處高科技行業,但得益于大量的開源技術、豐富的教育訓練,比如“2周精通python語言”,“1個月教育訓練助你成為大資料專家”,使得IT工程師的程式設計已經容易上手,進而導緻行業的門檻容易跨越,能力獲得速度也變得很快。從技術演進速度看,也很少有哪個行業能與IT行業匹敵。在當今世界所有技術工種之中,程式設計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還甭說在北大青鳥教育訓練過三天兩早晨,就算是靈性的高中生自學一陣,也能勝任IT公司絕大多數位農崗位。這個學習速度,比起大夫、鉗工和說相聲的,不知道快到哪裡去了。

       你會的技術,别人一學也會;你掌握的利器,過兩天就成了鈍器。這讓碼農行業呈現出一邊倒的年輕化特征,在多數非創新崗位上不存在老專家這麼一說。是以,我們得到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結論:碼農的中年危機是由其職業屬性決定的,與呼吸一樣無法避免。

=================================================

提出問題3:如何選擇行業應對中年危機呢?

因為速度快容易被替換,應對措施可以是找到讓2個速度慢下來的行業或崗位來處理。

以IT工程師為例,有幾條可供參考的路線,概況為3P(PPT、Politics、Paper)

對中年危機的思考

1、Paper路線。

       和學術界搭上關系,包括栖身于學術圈頂級會議上發論文并和大佬們談笑風生,或者在技術決策上具有團隊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架構師等。門檻高,需要紮實的技術技能和靈活的業務模組化能力,年齡和經驗往往是優勢。雖然學術界新技術層出不窮,但如果學習得核心技能,中年危機來得并不猛烈。

       這條路線的适應者相對較少,不過卻非常有效。簡單來說,能夠跟學術界搭上點兒關系,在此序列裡标名挂号,比隻會coding,長期職業生涯會順利很多。學術能力的獲得速度是很慢的,因為這個圈子有打怪更新的體系和标準:誰發過什麼期刊,得過什麼第一名,是哪兒的會員,這些credit,跟碼農們隻看幾點代碼的環境可不一樣。在此體系下積累起來的“認證過的能力”,是隻增不減的。是以,雖然學術面臨的問題也随着時間快速演進,中年危機來得并不猛烈。

2、Politics路線。

       從生産力崗位轉入生産關系崗位,從面向系統到面向人,一般來說就是各種管理崗。成本效益高,競争激烈,要有意識建構好自己的能力,才有機會進入。伴随風險是從一家公司的管理崗位,可能難以直接跳到另外一家公司的同等級别的管理崗位,因為管理崗位多是内部培養的,而技術專家常有空降。

       這條路線的兩個速度都很慢:搞生産關系這事兒,需要長時間與人鬥的曆練,核心能力的獲得相當漫長,除了天賦異禀的白頭山天降偉人,一般都是老而彌堅。另一方面,與人都的技能樹,中國在奴隸社會以來,就沒有太大變化,以至于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是以向這個方向努力,對碼農來說,是逃離職場中年危機的通道。

3、PPT路線。

       通俗講就是從寫代碼崗位轉入寫PPT崗位,比如産品、營運、售前等。PPT技能随變化很慢,十幾年前的一些講稿,放到今天也基本能糊弄過去。是以,PPT崗位不太容易因為技術的驟然更新而被淘汰。另外,雖然PPT能力非常容易獲得,可是相配合的演進能力卻需要一番磨煉,總體來說比碼農上手速度也要慢。

       選擇哪條路線,需要結合個人興趣。

=================================================

提出問題4:個人應該強化哪些技能?

對中年危機的思考

整體能力模型如上圖。

       處于中心的是行為處事準則,也就是正确的思想觀念。最核心的觀念是“把職業生涯當作自己的事業”,為自己而工作,把提升自身能力作為事業的目标。圍繞這已核心的好包括“結果導向、承擔責任、技術精專、團隊協作”等。

       這些看似正确的廢話,為什麼事情還是可能做不好呢?最主要原因是隻明白道理,但沒有融入潛意識和習慣中。是以做決策時沒有遵循這些道理。

       為了将正确的觀念融入潛意識中,需要習慣和技能輔助,影響着平時的一言一行,通過規範言行來幫助這些觀念深入到本能中。為了這些道理能夠落地執行,需要詳細的規劃并反複實踐,并通過複盤等手段總結得失,差缺補漏。

       上述措施的執行基礎,還依賴“渴望成功的欲望、優秀的執行力和健康的身體”。

=================================================

提出問題5:如何培養和加強上述技能?

【1】樹立正确的觀念并轉化為本能

       為自己工作:工作不是為老闆工作,而是為自己。工作屬于公司的,而職業生涯卻屬于自己。當把這件事想明白時,個人職業發展将會煥發新的青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如何像企業一樣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讓公司持續的購買你的服務。

       結果導向:公司付錢的目的是要帶來價值,你提供的服務最終要能産出結果。公司裡面功勞大于苦勞,結果大于過程。正所謂是為過程喝彩,為結果付酬。

       承擔責任:責任與重要性成正比。當你的責任越大,承擔的事情越多,公司對你的依賴也就越重要,也更能夠讓你脫穎而出,得到更好的資源和機會。是以,需要主動的承擔更多的責任,不要退縮,敢于頂上去。而且勇于承擔責任,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并不斷更新自己,也更容易獲得晉升。

       既專又精:要攬瓷器活,得有金剛鑽。做事情做深入專一,所提供的服務才能夠足夠優秀,才值得别人pay for money。切忌什麼都會,但什麼又不懂。--點評:有選擇地學習目前解決問題所需的技能。

       團隊協作:獨行快,衆行遠,不用多說。

【2】養成良好習慣,提升執行效率

1、工作習慣:提升執行力和保持專注力

2、生活習慣:經常健身

3、學習習慣:不斷學習、深入思考、持續輸出、技術社交。首先先得有持續學習的主動性,并且不能浮于表面,需要深入本質,思考背後的模式和原理,并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持續輸出是保證深入思考的重要措施,也能夠積累自己的技術體系。最後,搞技術不能閉門造車,技術這玩意也需要社交,接受大神們的指導。

TIPS1:教會他人是最深入的學習方式!這是費曼學習法的精髓所在。是以多做技術分享,可以督促自己深入學習。

TIPS2:持續思考。如果深入思考技術背後的原理,很容易融會貫通。一旦了解得比别人深,就容易看到問題本質,産生信心,激發樂趣。這時候你的解決方案就比别人漂亮,進而更快地提升能力。一旦進入良性循環,你的進步就比别人快,但付出的卻不一定比比人多,此時走上了捷徑。--點評:技術之間有相通性,需要融會貫通。

【3】強化技能,提升生産效率

1、個人能力,包括系統化思維全面分析問題,拆解問題,逐漸分解和執行,并能夠有效溝通協調上下遊資源,把事情做成,拿到結果。事情做完了,需要包裝,進行自我營銷。

2、當個人的貢獻有了,負責的範圍越來越多,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這時候就得向上管理,和老闆把事情講清楚,獲得老闆在資源和人力上的支援。當隊伍壯大了,就需要作出應有的貢獻,是以團隊管理,提升組織效能就變得重要了。

3、做完這些後,就會感覺小有成就,馬上就踏入人生巅峰。但這個時候需要停止目前成功的喜悅,延遲滿足,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來獲得更大的成功。

關于有效溝通,關鍵是:掌握TCP和UDP模式,正确判斷問題的緊迫性,提前溝通和别跑題,表達清楚别讓人猜測。

第一類常見的溝通問題是溝通的可靠性。溝通分為TCP模式和UDP模式。TCP模式通俗表述是:我知道你知道。UDP模式通俗表述是:希望你知道。TCP模式當然比較可靠,不過成本比較高,UDP模式成本低,但是不可靠。在溝通可靠性方面,常見錯誤有如下兩種:

<1>經常聽到這樣的争論。一方說:“我已經告訴他了”,另一方說:“我不知道這個事情呀”。把UDP模式當做TCP模式來使用容易産生扯皮。

<2>過度溝通。有些同學對溝通的可靠性産生了過度焦慮,不斷的重複讨論已有結論的問題。把TCP模式當成UDP模式來使用,效率比較低。

第二類場景溝通問題是時效性問題。從時效性講,溝通分為同步模式和異步模式。同步模式通俗表述是:你現在給我聽好了。異步模式的通俗表述是:記得給我做好了。在溝通時效性方面,有如下兩種常見錯誤:

<1>已經出現線上事故,緊急萬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感覺事故可能和某幾個人有關,但是也不能完全确定,是以沒有通知相關人員。最終,一個普通的事故變成了嚴重事故。對于緊急的事情,必須要同步模式。

<2>半夜三點你正在熟睡,或者周末正在逛街,接到一個電話:“現在有個需求,能否立刻幫忙做完”。這會非常令人郁悶,因為那并不是緊急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立刻解決。

       有效溝通的重要原則是提前溝通。溝通本質是資訊交流和處理。可以把被溝通對象形象比喻成串行資訊處理的CPU。提前溝通,意味着将處理請求盡早放入隊列裡面。下面的例子讓很多工程師深惡痛絕:一個需求策劃了1個月,産品涉及了2周,開發接收到該需求時,隻剩下2天。工程師據理力争,加班加點1周搞定。最後扯皮的話題可能是“開發人員不給力或不配合”、“需求傳遞不到位”。希望别人配合,需要盡早溝通。

       有效溝通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不要跑題”。很多看起來是很接近的問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問題。比如:“一個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實施一個方案’”,有人卻可能提出“是否應該實施該方案”。“如何實施”和“是否實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很多看起來相關的問題實際上跑題很遠。“跑題”是導緻無效溝通的重要原因。

表達清楚别讓人猜測

     我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表達的觀點暫時性錯誤,但是要表達清楚,不能模糊讓人猜測,這會影響溝通的效率。很多時候表達模糊是因為不敢當責。在《法律的訓誡》一書中提到:要想在與法律有關的職業中取得成功,你必須培養自己掌握語言的能力,語言要有說服力,要簡潔、明确。他說,我在寫的時候,逐句推敲、反複修改。要不惜一切代價力求使你的意見明确;使觀點确實和确切,不要模糊或模棱兩可。

關于延遲滿足感,可參考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受試者是4~5歲的小朋友,他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再等待15分鐘,他們就可以得到兩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則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誘惑。在大約30年後,米歇爾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當年那些能夠抵制誘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考試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體素質更好等等。

       後來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結論。并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決于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于孩子背後的家庭。”孩子的家庭能給孩子穩定的感覺,就是讓孩子覺得我通過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大機率會選擇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經濟背景不好,孩子覺得連第一塊棉花糖可能都會消失,那他們大機率不會選擇等待。

       本場景的延遲滿足,指的是延遲個人在成功上的滿足感,不要止步于目前的成功,多給自己一些挑戰。比如這個項目已經拿到了+5%,那還能不能再提升到+8%,或者解決方案能不能更優美一些,限制能不能少一些,這樣不斷給自己拔高目标,讓自己收獲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老西醫和老碼農的中年危機   https://mp.weixin.qq.com/s/89_0_tRktH28D2aIGWfNtQ

2、工作中如何做好技術積累  http://tech.meituan.com/2018/04/16/study-vs-wo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