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進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徑探索

作者:光明網

作者:鄭純

新時期高校對于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發掘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與中華優良傳統相結合的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推進高校校園文化體系的建構。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大學文化是“以大學作為載體的一種特殊組織文化形式,它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财富的總和,它通常可以由大學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組成”。

高校文化育人機制優化目的明确,即推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并指出了高校文化建設所要達到的目的。隻有明确了高校的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團結高校力量,更好地發揮高校作用,更好地推動高校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明确大學文化教育體系中各個因素之間的内部聯系。對高校文化育人機制的深入優化,有助于調節高校文化育人系統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以此為依據,有序地調節大學文化的發展,自覺地将其融合起來,進而形成一個積極健康、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起一個層次清晰、内涵豐富、特色鮮明的高校校園文化體系。

推進高校綜合教育的創新。在新時期,包括高校在内的各個領域,都展現出文化育人的地位和作用。要搞好大學生的綜合工作,就要在原來的教育方式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強調“文化”的作用。目前,關于對大學文化育人的研究非常地充實,學者們對大學文化育人的内涵、功能、機理、現狀、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大學的綜合育人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氛圍。在新時代下,合适地強化大學“文化育人”的方式,将有助于推動大學的“文化育人”的創新。一是促進大學生綜合工作的理論創新。以最優的文化育人機制來推動高校文化育人的發展,這可以讓我們從系統的角度,用整體觀念來審視和認識高校綜合教育的整個過程,進而推動育人觀念的不斷更新,在育人方式上獲得新的突破,進而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學校的綜合教育理論。二是加強大學生綜合工作的實踐創新。對高校文化育人機制的優化,有助于将高校文化育人的各個組成因素進行整合,使其更好地發揮出機制的統籌作用,以文化來完成綜合教育的目的,進而推動高校人才的培養,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新時期以來,黨中央和國家出于治理現代化的實際要求,在教育方面作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決定,“雙一流”是新時期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加速教育改革,推動“雙一流”大學的發展,必須大力推動大學的管理體制與管理能力的現代化。加速大學以文化育人的建設,推動文化育人體制的完善,是立足中國特色、立足大陸國情、為國家發展、為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提供有力支撐的必然選擇。第一,有助于健全制度和機制,以實作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标;立德樹人是指教育的實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這一目的又與人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系,兩者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通過對文化教育機制的優化,我們能夠從文化的角度來掌握學生的成長特征和認知規律,用文化教育要素來滋潤他們的精神和思維,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第二,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高校體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利用對文化育人機制進行優化,進而在整個學校範圍内營造出一種民主的文化氛圍,推動“黨委上司、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化辦學模式的形成,并以民主文化來推動大學内部治理結構的持續改進。第三,對于健全大學黨建工作的體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大學文化育人機制的優化,讓大學文化以自身獨特的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強化,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來武裝師生的頭腦,指導實踐,進而從文化上确定了黨對大學的全面上司地位。

培養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打造高校理論水準高、道德素質好、創造能力強的思政課師資團隊。以“教師身份”來達到“學科身份”,進而提高“學科身份”的有效性。能遇上好教師是一生之幸,能有一群好教師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文化育人是加強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内容,一名能在文化教育中發揮出應有作用的高校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理論水準、較好的道德素質和較強的創新能力,三者結合在一起,才是“四有”好教師的基本要求。

其次,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時代潮流,對德育内容進行現代包裝,通過網絡和社會化媒介等手段,建構德育協作平台,實作德育内容的創新。要創新文化育人的教學方式,了解社會流行趨勢和學生需求,從學生的角度來重新建構教育方式,讓學生可以從文化育人的内容中發掘到當代和流行的元素。在堅持教育教學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借助新科技、新媒介等傳播手段,将新科技與傳統傳播方式相融合。在這樣一種新的傳播模式下,大學要适應這樣的發展潮流,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育方式相結合,建立一個整合完整的傳統與現代的合作育人平台。

最後,發揮黨建作用,加強紅色文化育人。一是要充分發掘其内在特征,側重精神層面感染激勵作用的發揮,要突出紅色精神的地域性和時代性。作為“紅色”的核心,“紅色”既鼓舞人民在新時代奮勇争先的精神力量,又是提高黨員精神品質、豐富黨員精神生活的寶貴财富。在中國共産黨的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産黨獨特的精神氣質,優良的傳統得到了錘煉,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它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代的共産黨員,使他們在各個曆史階段都能以一種高昂的精神狀态,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為實作自己的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二是将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與黨建工作的内容相結合,進行分類教育,根據“紅色文化”的内涵和“職能結構”相結合的模型,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和切入點。(作者系深圳大學機電學院黨委書記,碩士,進階職業指導師)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