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作者:3号觀察室

蘇丹,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達成停火協定了,反正一隻手肯定數不過來,兩隻手也未必夠。每次都是停火72小時,歇好了再繼續打,倒是給足了參與斡旋停火的沙特和美國代表團面子。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街上空無一人,濃煙滾滾

在外界看來,此次蘇丹沖突是突然之間爆發的,先前似乎沒有半點預兆。以至于美國都來不及事先撤出本國公民,直到交火發生後才匆忙撤離,像極了之前匆忙逃離喀布爾那一幕。

要知道,蘇丹的民主程序可是美國一直在跟進的。就算無法預知沖突爆發的具體日期,起碼可以盡早釋出預警,通知本國公民及時撤離。

可美國政府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隻是一如既往地釋出了“不要前往蘇丹”的旅行警告,而且還不是全國通報,沒能引起群眾足夠的重視。随着布爾汗和赫梅蒂的沖突不斷積累乃至接近臨界點,美國政府還是無動于衷,不可謂不失職。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看看人家約旦撤僑有多及時

如果說撤離的美國公民丢掉的隻是體面,那麼身處戰火之中的當地群眾,面臨的卻是失去生命的危險。他們不得不冒險穿越戰區逃到鄰國,期間很容易被流彈擊中,或是累死在半路上。

而這一切的悲劇,都和美國脫不了幹系。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打着“民主”的旗号,幹涉蘇丹國内政局。因不滿政治強人巴希爾多次連任蘇丹總統長期掌權,美國中情局協助蘇丹反對派發動顔色革命,推翻了巴希爾的統治。

本以為能就此推進“民主程序”,誰料自從巴希爾倒台之後,蘇丹就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美國期盼的民選制度和文官政府并沒有實作。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一代強人巴希爾

2021年10月,時任美國非洲之角地區特使傑弗裡·費爾特曼會見了各方勢力代表,達成了一份“維護民主轉型程序”的口頭協定,然後特使大人就放心地回華盛頓交差了。

結果剛出了喀土穆,就迎來了噩耗:在他離開之後沒多久,參與談判的蘇丹将軍們就發動政變,把文官最高上司人逮捕了。

之後的事,其實已經和民主沒多大關系了,完全是調和兩邊軍隊的沖突——由布爾漢将軍率領的蘇丹武裝部隊和赫梅蒂指揮的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蘇丹風雲

事實證明,如果美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攪渾水,局勢可能不會惡化得這麼快。一位參與調解的美國官員表示,他們本該嚴懲布爾漢和赫梅蒂,讓蘇丹群眾看到美國支援民主的決心,結果卻選擇在中間充當和事佬,這是完全錯誤的。

但費爾特曼認為,他曾主張對二人實施嚴厲制裁,不過事後看來,制裁可能并不足以打消布爾漢和赫梅蒂争奪權力的野心。

更何況,這裡面還存在其他問題。比如,美國駐喀土穆大使館人手嚴重不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關外交事務都是由非洲事務首席特使莫裡·菲全權負責的。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不逃出去就隻能等死

身為整個非洲事務的特使,莫裡·菲總不能每天隻盯着蘇丹吧,很多地方難免有疏漏。而蘇丹又是個随時可能會引爆的火藥桶,稍微一個看不住,火星子立馬就點着了,事實也的确如此。

此外,華盛頓對蘇丹的不重視,也是導緻沖突爆發的重要原因。在巴希爾下台三年後,一位美國全職大使終于抵達了喀土穆。新任大使雖然經驗不足,但也明顯能感覺到蘇丹國内濃濃的火藥味,并向上級送出了警告備忘錄。

隻可惜,這份備忘錄并沒有如願交到國務卿布林肯的手中,而是在國務院非洲事務局内部流傳。即使偶爾有消息遞上去,高層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隻是一個勁地要求大使館努力推進民主程序。

陷入“可持續性”内戰,蘇丹的和平程式,是如何被美國毀掉的?

一群人在這指點江山,早幹嘛去了

兩邊的軍隊都快打起來了,美國政府下達的指令還是恢複民主選舉和文官政府。這就好比,對方說他渴了,你非得給他一堆幹餅子,還硬要讓他吃下去,人家不翻臉才怪。

說到底,不管是大使館人手不足,還是消息沒有傳到高層,都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對非洲事務的不重視。在他們眼裡,非洲隻是跟其他大國進行博弈的角力場,對非洲國家本身的安全和發展置若罔聞。

即便是局勢已經劍拔弩張,美國想的還是推行自己的“自由民主”,全然不顧這套模式是否符合别國國情。在一個遍地軍閥的非洲國家,非要選出來一個文官政府,究竟是為了蘇丹群眾着想還是便于美國控制,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