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作者:曆史微鑒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五次中東戰争的起源,要追溯到1947年通過的那份,備受争議的聯合國第181号決議

該決議将由英國委任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并分别建立阿拉伯國與猶太國

當這份決議傳到巴勒斯坦時,此地的阿拉伯人宛如遭遇晴天霹靂,在他們看來,阿拉伯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上千年,這份不公平的決議就是将他們從熟悉的家園中攆出去

可是對喜極而泣的猶太人而言,建國巴勒斯坦地區,實際上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耶路撒冷的千年恩怨

猶太人,這個古老的民族最早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的地中海東岸,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南部地區,他們曾建立過獨立的猶太王國

然而十字軍東征時代的到來,讓這一地區成為了天主教世界與穆斯林交鋒的前線

自此以後,家園淪喪的猶太人便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流浪之旅

在民族主義并未成形的中世紀時期,猶太人這一身份更多的是宗教展示

這些不信仰當地宗教的異類雖然經常遭遇反猶事件,然而看上了猶太人的才華與文化的歐洲封建主們,也會在一些特定時期扮演猶太人的保護者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耶路撒冷是多個宗教的共同聖地

在歐洲人斷斷續續的庇護下,流浪的猶太人就這樣存活到了近代,但随着民族主義的興起,反猶主義在歐洲各國中,慢慢從少數地區的行為上升到整個國家的統一認知

在這種背景之下,精明的猶太人開始認識到,想在一次次的反猶浪潮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建立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于是,引導以色列複國的“錫安主義”應運而生

“錫安主義”與猶太複國

在最初,錫安主義者們的目标僅僅是建立一個以猶太民族為主體的以色列國,而這個國家,實際上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

十九世紀末,除巴勒斯坦外,今日阿根廷與烏幹達的部分領土也曾被納入錫安主義者們的選項中,在大英帝國的支援下,烏幹達的5000平方公裡領土被許諾給猶太人用以複國

然而此地生活着的馬賽原住民,對陌生的猶太人充滿敵意,同時在許多猶太人看來,這片萬裡之外的非洲土地也同猶太教義中的“應許之地”毫無關系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最大限度遵從猶太教義的“哈瑞迪人”

最終錫安主義者們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并在1904年的會議中一緻同意:将猶太人曾建立過國家的巴勒斯坦地區,作為複國的唯一目标

可此時的巴勒斯坦地區已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五百年之久,在猶太人離開這裡的上千年當中,經曆無數次政權更疊的耶路撒冷早就忘記了他們曾屬于于一個名為“猶太”的小民族

如果想實作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夢想,那麼隻有同奧斯曼開戰的一條道路,不過奧斯曼雖被稱為“西亞病夫”,但也不是如同一盤散沙一般的猶太人可以對付的

複國之路看上去走到了死路,但命運并沒有讓猶太人等太久,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4年爆發後,奧斯曼選擇站在英國的對面,而這給了英國人肢解這一古老國家的機會

為了在戰争中争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猶太人,英國慷慨地許諾:“國王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個民族之家,并會盡力促成此目标的實作”

這句話最終被寫進《貝爾福宣言》,這份宣言就是日後猶太複國的最關鍵檔案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話少事大”的貝爾福宣言

堅信自己已經得到英國支援的猶太人,趁着奧斯曼帝國瀕臨解體,開始大量遷入巴勒斯坦地區

在《貝爾福宣言》發表之前,生活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不到五萬,僅占當地總人口的6%

而在此之後,數十萬猶太人從世界各地來到了巴勒斯坦,他們利用猶太民族在上千年間建立起的經濟優勢,從巴勒斯坦當地地主手中大量購買土地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已經占到了當地總人口的40%,并通過十幾年間的贖買,“合法”地獲得了該地區的大量土地

可是猶太人“合法”的贖買行為,實際上極大地沖擊了巴勒斯坦當地原有的經濟結構,在猶太人購買土地之後,大量依附于原地主的阿拉伯人淪為無地難民,而他們将怒火統統撒向了外來的猶太人

1940年以來,猶太人同巴勒斯坦原住民之間爆發了多次惡性事件,随着雙方沖突的不斷激化,準備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的英國,最終決定将這一問題甩給聯合國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二戰中被迫害的猶太人

1947年聯合國通過第181号決議,要求在英國委任統治結束之後,将巴勒斯坦地區一分為二,分别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這份決議,最終讓猶太人在近兩千年之後,再一次在“應許之地”複國

中東戰争五戰五勝

然而聯合國第181号決議至今也充滿争議,并且争議的焦點不僅僅是允許猶太人在第三方的領土内建立新國家,還有協定中,對猶太人的極度偏袒

在1947年方案中,占人口少數的猶太人不僅分得了60%的土地,并在在他們管理之下的阿拉伯人居然與猶太人數量相當

得了便宜的猶太人立即贊同這一方案,并在次年的5月14日宣布建國,可是中東的阿拉伯人早就對巴勒斯坦的這群外來戶積怨已久

在阿拉伯人看來,一個嶄新的猶太國就像西方在中東撕開的一個傷口,這将會對阿拉伯世界造成長遠的傷害

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當日,包括埃及、叙利亞、伊拉克、沙特在内的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團結了起來,準備将這群外來戶趕回大海

很快,一支人數多達4萬的阿拉伯聯軍被組織了起來,然而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小小的猶太國,遠比自己想象的棘手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納賽爾曾是以色列的頭号敵人

短短兩個月時間中,戰争期間倉促組織起來的以色列國防軍就挫敗了阿拉伯聯軍的進攻,并很快迫使其進入防禦

第一次中東戰争最終以阿拉伯世界的失敗告終,然而以色列能赢得這場立國之戰,實際上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為猶太人在二戰中被大量屠殺,二戰結束後各大國都對這個民族懷有同情,這種同情雖然不代表他們會直接支援以色列同阿拉伯之間的戰争,然而卻讓他們不會阻止本國猶太人支援剛剛建立的以色列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球範圍内有多達140萬的猶太裔參加了反法西斯戰争,這些二戰老兵在以色列建國之後,以每天近萬人的速度來到巴勒斯坦,保衛新生的以色列國

并且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特别是數量龐大的美籍猶太裔商人,為以色列國防軍提供了戰争期間急需的軍火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第一次中東戰争

最終以色列打赢了這場立國之戰,也終于在這片應許之地站穩腳步,然而阿拉伯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遠沒有結束,可是之後的四次中東戰争,卻充分展現了猶太人短視的一面

短視的猶太國家

在第一次中東戰争結束之後,猶太人并沒有着手化解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沖突,這個新興的國家在站穩腳跟之後,很快就将目标轉化到了擴張領土上

1956年,以色列夥同英法兩國向埃及宣戰,目标是占領埃及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雖然在美蘇兩大國的共同威脅下,英法不得不徹底退出埃及,然而以色列的擴張野心并未被阻止

1967年為報蘇伊士運河的一箭之仇,埃及主動向以色列發動進攻,對面的以色列人早有準備,短短六天時間中以色列不僅全面擊退了埃及人的進攻,同時還占據了超出自身國土面積數倍的西奈半島

為了奪回西奈半島,埃及人最終發起了第四次中東戰争,然而埃及四戰四敗,以色列對西奈半島的占領最終持續到了1982年

最後一次公認的中東戰争則是在1982年由以色列主動挑起,戰争目的則是在鄰國黎巴嫩建立一個傀儡政權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以色列主動挑起的第五次中東戰争

五次中東戰争,以色列全部獲勝,可是實際上,後面四次戰争對于以色列而言毫無必要

自以色列獨立以來,猶太人都沒有認識到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阿拉伯陣營内部的沖突,實際上并不比阿以之間的沖突要小

然而靠着五次中東戰争,以色列成功地将自己的對手團結在了一起,甚至在納賽爾執政埃及期間,泛阿拉伯主義離成功曾經隻差一步之遙

而一個統一的阿拉伯世界實際上才是以色列最需要避免的結局,以色列在體量上實在太小,今日這個國家全國也僅有900萬人,而光是埃及一家,人口就在以色列的十倍以上

這個小國家可以在中東赢無數次,但是隻要失敗一次,那麼等待着他們的就是再次流浪的結局,而對于阿拉伯國家來說,面對以色列他們隻需要赢一次,而在此之前輸多少次,都不會抹平雙方之間那深不可測的實力鴻溝

在冷戰期間以色列之是以能連戰連勝,同美國的支援也不無關系,時至今日,以色列也依然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國,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連伊朗與沙特都開始握手言和,一個嶄新的中東即将出現在世人面前

被阿拉伯人包圍的以色列能否繼續在這片“應許之地”站穩腳跟,還請拭目以待

不惜進行五次中東戰争,猶太人為何非要在巴勒斯坦複國?

以色列國旗

參考文獻:

邵政達;《國王的“奶牛”:中世紀猶太人在英國的身世沉浮》

楊之涵;《摩西·赫斯論猶太複國主義》

齊淑傑; 謝立忱;《1967年中東戰争爆發原因新探》

劉華清;《“累積威懾”與埃及和以色列關系的演變》

蘆鵬;《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研究(1948-19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