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與副刊 | 相看兩不厭

作者:中國副刊

|石曉宇

1

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靜亭山獨自坐》有一團詩意的雲彩:"看兩不累,隻有景亭山"。"用這兩節經文來描述我與報紙副刊的關系是很合适的。

朦胧知道報紙上有副刊,早在1963年,7歲的我就進入了福州師範第一附屬國小一年級。可以合理地說,在這麼小的年紀,我不會知道任何報紙增刊。但因為父親1958年從福州軍區宣傳部調到《福建日報》擔任《海潮》增刊主編,我"第一個月就到水底附近"。我的父親石宗柏是江蘇省台州市人,是上海大夏大學的一名法學院學生,是一位年輕的軍事詩人,曾以自己的筆名命名。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父親在組織安排他到《福建日報》後轉行,人們盡了最大努力指派我父親擔任增刊編輯——據說《海潮》增刊非常有名,培養了許多後來的福建知名作家。

我父親從來沒有告訴我他是《福建日報》的副主編。福建省作家協會原會長(筆名張武)陳章武,在30年後,仍在尋找《福建日報》《海潮》增刊主編師祖祖。20世紀60年代初,陳漳武在福建師範大學前身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習期間,為《福建日報》撰稿。一天下課後,陳章武收到了《福建日報》的一封信,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第一封來自編輯的信。内容是"傑作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出版"。這封信已經簽署并送達。這位編輯親自回複,讓驚訝的大學生陳章武牢牢記得"禮物"的名字,但經過反複詢問,陳章武沒有找到"禮物",因為《福建日報》沒有編輯石的名字。

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是福建省文學聯合會上司、福建省作家協會會長的陳漳武再次與《福建文學》副主編黃文山通話,感謝當年發表處女作的編輯,沒能找到《福建日報》《海潮》增刊。當時,作為《福建文學》的編輯部主任,我正好坐在陳章武和黃文山的身後,聽到他們的談話,我對陳漳武先生說:"是我的父親史宗柏。他聽着一聲尖叫,又一聲高興,打得一團節叫好:"這叫萬事無功!"

此後,陳漲武先生每年春節都會送父親新年賀卡,向前輩們的安全健康緻敬,直到我89歲的父親于2012年5月27日去世。

2

說起自己與報紙副刊的關系,我不能不談起《福州晚報》文學副刊《蘭花園》。

福州晚報從創刊之日起,就建立了文學副刊《蘭花苗圃》,如今近40年後,"蘭花園"依然是"活生生的"。我在《福州晚報》文學副刊《蘭花園》上發表的第一部作品是1984年4月5日筆名白鼎發表的散文《西河》。同年6月11日,我在福州晚報《蘭園》上發表了迷你小說《馬蘭花》。在那之後,鏡頭是不可接受的。

多年後,我受邀參加福州晚報頒獎大會,遇到了謙遜負責的編輯餘永厚先生。後來,編輯潘文森和林先生也多次發表我的作品。這極大地鼓舞了我新生和在福建省大學系工作的創作熱情。1985年1月,調到福建省擔任文學編輯,創作熱情更高。

1984年11月28日,我第一次在《福建日報》增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可不模棱兩可》。

1985年3月5日,我首次在《随筆》上發表了"父子對"一文。

1985年6月9日,我在天津日報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快船——孤獨之書》,同日,我首次在《長江日報》上發表了《肉末、小黃、食品加工業》。

1986年2月9日,我在菲律賓的《世界日報》增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貓的波浪》(Cat's Wave)。

1986年3月23日,我在菲律賓的"菲律賓時報"增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貓的玲玲"。

1986年6月30日,我首次在海外版《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考兵兵及其後果》的文章。

1986年8月30日,我在《羊城晚報》的增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部迷你小說《視察團之前和之後》。

1986年12月27日,我在《光明日報》增刊《餘杜奇奇——福州評論》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1986年,我"站起來",在20多家報紙增刊上發表)。

1987年5月6日,我首次在《南方日報》增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閱讀的研究》。

1987年6月19日,我在《新民晚報》的增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壽山石》。

1989年3月3日,我首次在《人民日報》增刊上發表了一篇随附文章《談論廁所文化》。

1989年4月14日,我首次在《中國科學日報》增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應該有點貴族意識"。

1990年5月26日,我首次在《政協日報》增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環境宣言》的文章。

1991年9月25日,我在《文報告》的增刊上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衣服的變化》。

......

3

公平地說,沒有編輯的眼睛,就沒有作者的突出。特别是我早期的出版物,主要是在報紙增刊上,增刊編輯是不可或缺的。文學界的編輯們發現,作者、支援作者的好話是無窮無盡的。

孫立是中國重要的文學流派"蓮花店"的創始人,但作為《天津日報》的副主編,他培養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以"孫立的四弟子"、來自濰西的劉紹玄、韓英山、方淑敏為首。1952年,保定一号高中生韓英山為《天津日封包學周刊》撰稿,孫立創作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鴨子》。1953年冬,孫立經過保定市,河北省文化聯盟主任袁千立邀請孫立到紅星劇場作文學創作報道。孫立講完後,保定一名來聽彙報的中學生要求孫立簽名。孫立特意問道:"韓英山要來嗎?"同學們趕緊把韓英山推到孫立面前,孫麗是第一次見到韓英山。韓英山後來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保定市文化協會會長。

1933年8月,23歲的曹偉完成了《雷雨》劇本,交給了《文學季刊》主編。24歲,是曹毅在南開中學讀書時最好的同學,自然強烈支援。他先把曹煜的《雷暴》推薦給某某的第一任主編,被殺了;這是非常令人失望的,但由于兩人都是國内知名作家和編輯,無奈。這時,另一位編委會巴金從上海到北平看沈從文,住在《文學季刊》編輯部,馬上要把《雷雨》稿件送到巴金去看。

這位29歲的年輕人在那天晚上一口氣讀完《雷暴》劇本時不知所措。在他1940年的文章"關于雷暴"中,他寫道:

"......六年前,在北平門街14号客廳旁邊的暗室裡,我讀了幾百頁的原劇本,對這部傑作知之甚少。我是第一個被它深深感動的讀者。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并為之流下了眼淚。"

第二天,巴金向某某主編推薦了《雷雨》劇本,而他自己的主編《雷雨》劇本于1934年7月1日出版,《文學季刊》第三卷一次性出版。曹瑜後來創作的著名戲劇《日出》《野性》也在巴金、餘主持的《文學季刊》和《文學系列》上成功出版,一位全國知名作家誕生了。

4

我想以我在《福建文學》雜志的熟悉同僚為例,強調編輯工作的重要性。詩人朱古忠被原福建文學總編輯缪鳳普發現,赤腳從鹽田農村調到《福建文學》雜志擔任詩歌編輯,後來成為福建省作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散文家黃文山被《福建文學》原副總編輯郭峰發現,郭峰在建陽汽車修理廠工作,後來調到《福建文學》雜志擔任小說編輯,後來成為福建省作家協會副會長、《福建省文學》主編。

還有東方詩人唐建宗,一位曾擔任海軍飛彈護衛艦聲納兵的年輕漁夫,前《福建文學》詩編陳偉打破了正常,早在20世紀80年代《閩文》中推廣的"海洋詩",就引起了《人民文學》雜志編輯的關注,随後是1992年2月出版的唐建宗的群詩《海邊的家》(12)。2018年,唐建宗詩集《走向世界》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

報紙編輯永遠是作者的發現者和上司者,是作者作品的誕生者。正是:"春蠶到死絲廣場上,蠟火炬變成灰色的眼淚開始幹涸。"可以說,報紙編輯是一種高尚的職業,是結婚和默默付出。我永遠感激這一點!

結束

主編:陳偉|編輯:肖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