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流行是一個輪回,這話還真沒說錯。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高舉出海大旗,開始向歐美市場進攻時,歐美年輕人已經開始流行起了騎E-bike。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預測,2030年全球E-bike市場規模将達到118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

面對如此巨大的“一塊蛋糕”,國内多家傳統電動自行車廠商開始争相出海,除了傳統勢力外,騰訊、大疆、小米等科技巨頭也紛紛下場發力,投資了多家E-bike初創公司。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E-bike)

E-bike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魔力?輕松“卷”出一個規模超千億美元的出海新風口,成為中國智能硬體出海領域的又一顆“新星”。

E-bike ≠ 電動自行車

E-bike是 Electric bicycle的縮寫,光看名稱,你很可能以為它和電動自行車是一個東西,但其實兩者有着本質差別,E-bike的中文名稱是電助力自行車。

和電動自行車最大的不同是,E-bike仍然配備了傳統自行車的腳蹬,并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傳統自行車的外觀。

在傳統自行車的基礎上,E-bike增加了電池、電機及電控等零部件,為了承載這些零部件,其車架等部位的強度相比傳統自行車有所提升。

同時,E-bike并不能單純依靠電力進行驅動,而是借助電能為乘騎者提供一定程度的輔助,讓騎行變得更加輕松、省力。

E- bike在使用場景上也比電動自行車要豐富,不僅可以日常代步出行,還能夠适應城市騎行、戶外越野中使用,覆寫了通勤、休閑、專業騎行各個生活場景。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E-bike)

你絕會不會想到,E-bike的第一台原型,由音響裝置制造商雅馬哈在1993年推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E-bike也發展出了不同的類型,其産品價格從幾百美元到幾千美元都有。

聽起來,好像E-bike也就是比傳統自行車多了個電力驅動,怎麼就在國外爆火了呢?

火爆歐美,并非偶然

E-bike的爆火現象幾乎都發生在歐美發達地區,以歐洲為例,僅2021年,E-bike的年銷量就超過了500萬台。

而E-bike之是以爆火,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技術的進步是底層動力。

電池、電機、電控是E-bike最核心的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發展和産能溢出的情況下,E-bike的三電技術也實作了飛躍:锂電池開始漸漸替代鉛酸電池,電機開始朝着內建化發展,同時配備了控制器、力矩傳感器等零部件。

第二,疫情驅動。

疫情封控之下,公共交通大部分時間處于停擺或半停擺的狀态,公衆出行非常不便,隻能尋求其他方式替代出行。

E-bike這樣一個比電動汽車更省錢,比傳統自行車更舒适,比電動自行車更環保,還能減少公共接觸的出行工具,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并獲得了他們的青睐。

第三,能源危機的影響。

由于歐美各國陷入能源危機,環保需求迫切,除了國家對碳排放的管控更加嚴格外,大衆的環保意識也逐漸覺醒,油改電是大勢所趨。

而E-bike憑借電力驅動的特性,成為碳中和及電氣化時代下解決能源危機和環保問題的最佳出行工具。

第四,“真金白銀”的補貼。

近年來,歐美各國紛紛推出了E-bike補貼政策,這将E-bike在歐美的出行革命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符合條件的公民可以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代金券用于購買E-bike。法國從2023年起更換E-bike可以領取最高4000歐元補貼。

除了直接補貼外,許多國家還通過其他方式推動市場需求。

如英國通過租用E-bike的時間長度來減稅,租用一定時間後還能以低價購買,荷蘭/比利時/意大利每騎行一公裡分别可以獲得0.22美元/0.26美元/0.25歐元,盧森堡則是購買自行車後可以獲得340 美元的退稅。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E-bike)

在技術更新、疫情爆發、能源危機、補貼等因素的合力驅動下,E-bike成了歐美市場中最受歡迎的出行産品,而國内的資本和車企,毫無疑問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商機。

中國人造,外國人買

在疫情停工停産的影響下,E-bike在歐美市場中始終供不應求,海外需求爆發,也讓中國的企業抓住了一個絕佳機遇。

老牌自行車制造商捷安特、喜德盛、鳳凰,電動車品牌小牛、雅迪、愛瑪紛紛下場布局,開始研發和生産各類E-bike車型,以此切入歐美市場。

中國E-bike出海的最大優勢主要展現在供應鍊及成本控制上,得益于成熟的供應鍊體系,國産E-bike的産品價格輕松碾壓國外E-bike,高成本效益的E-bike輕松俘獲了全球消費者的心。

2022年大陸E-bike整車出口高達996.13萬輛,同比增長121%。

市場一片火熱,資本聞風而來。

兼具環保、科技、智能硬體、出海等屬性于一身的E-bike,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投資熱點。

2023年1月9日,電助力自行車研發生産商TENWAYS完成第二次A+輪融資,本次融資金額高達3億人民币,由消費投資公司L Catterton領投,華映資本跟投。

而在早前,TENWAYS就已經完成了三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阿裡巴巴、鐘鼎資本、高鹄資本在内的多家機構。

而另一家E-Bike 品牌 Aventon 在經曆兩輪融資後,公司的市場估值直接飙升至了5.9億美元。除了上述兩家企業,國内還有多家E-bike初創企業獲得了資本的青睐。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西郵物流整理)

無論從大陸E-bike的出口資料還是融資資料來看,中國E-bike的出海之旅都一帆風順。

但供應鍊出海絕不等于品牌出海,如果中國的E-bike出海隻停留在供應鍊優勢上,那永遠隻能做自行車組裝的活,成為全世界的代工廠,很難打造出品牌,獲得品牌溢價。

目前E-bike的低端産品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想在中高端市場中搶占高地,就必須制造出兼具技術和品牌溢價的産品。

是以,隻有那些堅持打磨造車技術,依靠硬科技建構競争壁壘的中國E-bike企業,才能獲得在海外市場與全球企業正面競争機會。

這顆出海領域的“新星”,居然随手玩出千億美元新風口?

(圖檔來源:E-bike)

可以預見的是,E-bike未來幾年的市場潛力還将持續釋放,烈火見真金,屆時誰能笑到最後,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E-bike出海,認準西郵

助力E-bike出海,西郵物流一直在行動。

西郵擁有完善的數字化供應鍊物流解決方案,通過降低庫存資金占用、降低全鍊條物流成本、全管道庫存一盤貨三大價值賦能賣家,全力為E-bike出海保駕護航。

截止至今,西郵物流已為30多家E-bike賣家企業提供出海服務,每年通過西郵銷往海外的E-bike櫃量超過4000條。

秉承全自營的理念,西郵在歐美地區打造了以杜伊斯堡、洛杉矶、紐澤西、休斯敦、芝加哥和亞特蘭大等歐美城市為核心的6大倉儲群,自營海外倉達到27個,倉儲面積突破500萬呎,業務範圍覆寫整個歐美,實作全美兩日達,歐洲三日達。

不論是專注E-bike品類的賣家,還是其他中大件品類賣家,都可以通過西郵物流實作高效出海,確定庫存無憂,現在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了解西郵完整供應鍊物流解決方案,輕松盡享大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