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前言:

英格蘭在盎格魯撒克遜晚期形成了貨币定期重鑄的制度,之後延續了近兩百年。到英王斯蒂芬(1135—1154年在位)統治時期,貨币定期重鑄制度被打破,貨币鑄造出現了混亂。這也是“英格蘭貨币史上唯一的一次王室鑄币權被地方貴族所篡奪”。

一、王位争奪導緻政治動蕩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王位繼承問題成為内戰的導火索。1135年12月1日亨利一世逝世,其女兒瑪蒂爾達成為英格蘭和諾曼底唯一合法繼承人。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瑪蒂爾達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的遺孀,後來又嫁給安茹伯爵傑弗裡。當亨利一世逝世時,瑪蒂爾達遠在安茹,未能及時獲知。在英格蘭和諾曼底從未有過女性君主,是以,這些地方的貴族對瑪蒂爾達繼承王位存在很深的偏見。

英格蘭的貴族推舉亨利一世姐姐阿黛爾的長子,來自布洛瓦的西歐博爾德為國王。但其弟弟斯蒂芬在聽聞舅舅逝世的消息後,快速渡過多佛爾海峽,推舉自己為王位繼承人,并得到倫敦市民、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大部分貴族的支援。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于是,斯蒂芬在其舅舅逝世三周後的12月22日繼承王位,正式成為英格蘭和諾曼底的國王。随着内戰的爆發,英格蘭陷入政治上的分裂。

為了争奪王位,1138年瑪蒂爾達率兵進入英格蘭,大規模的内戰随之爆發。在格洛斯特伯爵羅伯特和蘇格蘭國王大衛一世的幫助之下,瑪蒂爾達逐漸控制以布裡斯托爾和格洛斯特為中心的英格蘭西部。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同時,在溫徹斯特主教亨利的幫助下,斯蒂芬得到教會的支援,占領英格蘭的東部,也控制了王國的絕大部分财富。

在斯蒂芬和瑪蒂爾達混戰的同時,衆多地方貴族組建自己的軍隊,為了私利,他們不僅對周邊的鄰居進行搶劫,而且還經常像牆頭草一樣支援斯蒂芬和瑪蒂爾達中有可能獲勝的一方。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整個内戰中以1141年2月的林肯戰役最為著名。在此次戰役中斯蒂芬被捕,瑪蒂爾達被正式選舉為英格蘭女王,将在威斯敏斯特舉行加冕禮。

在伊普爾的威廉幫助下,斯蒂芬的王後在東盎格利亞和肯特召集軍隊于當年6月向倫敦進軍,并在之後包圍了溫徹斯特,活捉了羅伯特。同時,倫敦市民發生暴亂,要求釋放國王。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基于當時的形勢,瑪蒂爾達發現自己的地位并不穩固,不僅沒有加冕,還于11月釋放了斯蒂芬。之後幾年,斯蒂芬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整個王國仍然處于混戰之中。

1147年羅伯特伯爵逝世,瑪蒂爾達失去了重要的支援者,她決定不再對斯蒂芬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為,并于第二年離開了英格蘭。

安茹的亨利來到英格蘭,迫使斯蒂芬簽署了“沃靈福德協定”。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的亨利于1149年來到英格蘭,并于1153年對斯蒂芬采取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迫使斯蒂芬簽署了“沃靈福德協定”,該協定規定由瑪蒂爾達和安茹伯爵之子繼承王位。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這标志着長達十餘年内戰的結束。1154年10月25日,斯蒂芬逝世,亨利繼承英格蘭王位,史稱“亨利二世”。

在斯蒂芬統治的20年間,由于争奪王位而内戰不斷,被後來的學者稱之為“大動亂”時期。在這場王位争奪戰中,英格蘭一片混亂,民不聊生,經濟凋敝。

當時的貴族紛紛投靠斯蒂芬或是瑪蒂爾達的麾下,互相締結盟約,緻使當時出現了無政府的混亂狀态。政治上的無序導緻了貨币鑄造的混亂,英王原本高度控制的貨币鑄造權已不複存在。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二、貨币鑄造混亂的表現

在亨利一世統治時期,英格蘭的貨币鑄造狀況良好。但是,到了斯蒂芬時期,内戰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貨币鑄造十分混亂。斯蒂芬和瑪蒂爾達分别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内發行貨币,加之地方大貴族也趁機鑄造和發行自己的貨币。

1.斯蒂芬及支援者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貨币鑄造

學者們通常認為,斯蒂芬在其統治時期共發行了七種類型的貨币。第一種類型發表于1135—1141年,第二種至第六中類型發行于1141—1153年,最後一種類型發行于斯蒂芬統治的最後兩年。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這些貨币主要是在斯蒂芬直接控制的南部和東部地區的鑄币所鑄造,鑄模由倫敦統一提供。東部和南部的鑄币所主要設定在倫敦和伊普斯威奇、諾裡季、薩德伯裡和貝裡聖埃德蒙茲等地。

但從第二種貨币類型開始,這些鑄币所發行的貨币幾乎是獨立鑄造,因為從1141年斯蒂芬被捕,到1143年被釋放,鑄币所沒有得到有效組織。鑄模并不能完全由倫敦集中提供,斯蒂芬發行的貨币出現很多變體。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如在諾裡季、貝裡聖埃德蒙茲、塞特福德、伊普斯維奇、薩德伯裡等鑄币所就發行了第一種貨币類型的變體。這些不規則貨币的發行者承認斯蒂芬的統治地位,貨币上也有斯蒂芬的肖像和名号,但肖像比較模糊,名号也出現較大變化。

如國王名号的正确表達應為“STEPHANUSREX”,但在不規則的貨币上則變成了“STIEFNE”或“STEFNE”。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東部和南部支援斯蒂芬的大貴族亦鑄造貨币。為了得到城市和地方貴族的支援,斯蒂芬頒布了多個城市特許狀,規定每一個城市設有一個鑄币所。在當時政治無序的環境下,這些地方鑄币所的貨币鑄造不再受國王的管理。

同時,為了獲利,地方貴族往往發行具有當地特征的貨币。“英格蘭每一個城市的領主像國王一樣,發行自己的貨币,并且僭越了王室的司法權。”除了發行本地的貨币外,仿造斯蒂芬的貨币也是這些鑄币所貨币鑄造的重要内容。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斯蒂芬發行的第三四五和六四種類型的貨币均遭到仿造。此外,溫徹斯特的主教亨利是斯蒂芬的兄弟,在王位争奪中他積極支援斯蒂芬,但從1141年起開始鑄造不規則的貨币。

這些鑄币所發行的貨币貶值嚴重,貨币重量低于正常标準5—6格令。進一步導緻斯蒂芬控制區域内貨币流通的混亂。

2.瑪蒂爾達和亨利及支援者在西部和北部地區的貨币鑄造

在内戰中,瑪蒂爾達和其兒子占領了英格蘭的西部和北部,當地的皇家鑄币所也被其控制,如卡萊爾、切斯特、什魯斯伯裡、斯特福德、萊斯特、加的夫、布裡斯托爾和朗賽斯頓等鑄币所。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這些鑄币所由此脫離了财政署的管轄,并自行制造鑄模。瑪蒂爾達從1139年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币,貨币上斯蒂芬的名号被瑪蒂爾達的名字所代替。

1139—1143年間,瑪蒂爾達共發行三種貨币,這些貨币主要依據貨币正面上瑪蒂爾達名号的三種表達方式而區分,即“IMPERATRIX”“MATILDISIMPER”和“MATILDICOM”。同時,由于鑄模制作低劣,貨币上瑪蒂爾達的肖像難以區分男女)。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瑪蒂爾達的兒子發行了“公爵貨币”(Dukes’sMoney)。1149年,瑪蒂爾達之子安茹的亨利率軍來到英格蘭,并控制了諸多城市,發行了新的貨币,被稱為“公爵貨币”。

在瑪蒂爾達原來控制區域的伯爵和主教等地方教俗封建主均鑄造自己的貨币,但亨利對這些貴族進行了鎮壓,廢除了他們鑄造的貨币;1150年亨利正式成為了諾曼底的公爵,是以他發行的貨币被稱之為“公爵貨币”。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亨利發行的貨币主要有三種類型,主要是對亨利一世發行的最後一種貨币類型和斯蒂芬發行的第一種貨币類型的仿造,但貨币正面國王的名号改為了“HEN-RICVS”。

亨利發行的各種“公爵貨币”還是基于其母親瑪蒂爾達時期低劣的鑄币技術,貨币的外觀改變不大,而且貶值嚴重,大部分便士的重量維持在15—17格令,甚至低于15格令。

這直接導緻無法辨識貨币上鑄币師和鑄币所的名字。這些均在客觀上加重了當時貨币鑄造混亂的局面。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3.其他地方封建貴族的貨币鑄造

1141年林肯戰役後,斯蒂芬失去了對英格蘭大部分領土的控制。除了瑪蒂爾達占領了西部諸郡外,中部密德蘭地區的貴族也處于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态。

在此背景下,為了獲利,地方貴族開始在自己所轄區域鑄造和發行貶值的貨币。一些編年史家認為,當時每一個城市的領主都發行他們自己的貨币,甚至有六七個伯爵認為他們已經強大到可以超越王室特權,并在所鑄貨币上镌刻了自己的名字。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首先,在密德蘭地區,處于半獨立的大貴族發行了大量的貨币,其中絕大部分屬于當地的類型,或是斯蒂芬貨币的變異類型)。這些貨币重量較輕,外觀粗糙,貶值嚴重。

在當地的北安普頓、亨廷登、劍橋、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等鑄币所,除了仿造斯蒂芬發行的貨币外,還鑄造屬于每個城市的貨币。如萊斯特的伯爵羅伯特在仿造斯蒂芬發行的第2種和第6種貨币外,還鑄造了屬于自己特征的貨币。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由上可知,在斯蒂芬和瑪蒂爾達争奪英格蘭王位期間,地方封建貴族趁機在自己的轄區内發行貨币。除了仿造和帶有明顯标志的貨币外,為了逃脫責任,當時的大貴族發行的貨币通常是沒有标記的。這也是中世紀英格蘭貨币史上唯一一次出現封地貨币。

三、貨币鑄造混亂的影響

斯蒂芬統治時期貨币鑄造的混亂,不僅擾亂了自盎格魯—撒克遜晚期以來形成的貨币定期重鑄制度,而且還導緻貨币嚴重貶值,進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1.貨币定期重鑄制度被打破

直到亨利一世統治結束之時,貨币鑄造一直延續了盎格魯—撒克遜晚期形成的定期重鑄的制度,即每3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貨币重鑄,鑄模統一由倫敦提供。

但由于斯蒂芬時期政治上的無序,導緻了高度集中的貨币鑄造和管理制度的崩潰,貨币定期重鑄制度也被打破。正常情況下,鑄模由英王任命的專人負責制造和分發,但是自1138年瑪蒂爾達到來之後,這一局面被打亂。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随着王位争奪戰争的爆發,地方貴族趁機在自己控制的轄區内發行貨币,僭越了國王的鑄币權;同時,政治上的混亂導緻交通不暢,鑄模的分發和傳遞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先前由倫敦統一發行鑄模,并定期進行大規模重鑄的貨币制度,已經變得不再可能。

以斯蒂芬統治區域的貨币發行為例,其第一種貨币發行是在1135—1141年,長達6年,而第2種至第6種貨币類型是在1141—1153年的12年間發行,後者平均每種類型發行時間不到3年。這表明延續一個多世紀的貨币定期重鑄制度被徹底打破。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2.貨币貶值嚴重

貨币鑄造的混亂導緻的直接後果是貨币标準的降低。貨币的發行者不一,加之當時的地方貴族為了獲利,降低了貨币的重量。在貨币定期重鑄時,英王擁有對貨币鑄造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貨币價值亦由國王規定,貨币的重量和成色較為穩定。

但是,到了斯蒂芬時期,由于政治上的無政府狀态,王室的權威不斷下降,由王室規定便士價值的傳統也被打破。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内戰爆發後,斯蒂芬需要更多的貨币來支撐其戰争花費,而西部的瑪蒂爾達和其兒子亨利,以及其他地方貴族為了獲利,發行了大量貶值的貨币。是以,在當時根本沒有遵循以前有關貨币鑄造和發行的規章制度,貨币鑄造中摻假現象泛濫。

貨币重量出現大幅下降,貨币貶值嚴重。在英王亨利一世發行的最後一種類型貨币的重量為22格令,僅在斯蒂芬發行的第一種類型貨币的早期維持這一标準,從1140年開始發行貨币的重量出現下降,尤其是那些仿造貨币、瑪蒂爾達和地方貴族發行的貨币。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譬如,各種仿造貨币的重量維持在15—18格令,而瑪蒂爾達和其兒子發行貨币的重量為13—17格令,中部密德蘭地區發行貨币的重量為15—19格令。由此可知,斯蒂芬時期英格蘭的貨币出現了嚴重貶值,甚至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貨币标準不比以前的僞币高。

貨币的貶值不利于經濟的發展。當這些貶值貨币在市面上流通時,勢必影響經濟發展,進而影響國王的财政收入。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亨利一世逝世後,為了争奪王位,英格蘭爆發了大規模的内戰。斯蒂芬控制着東部和南部地區,瑪蒂爾達和其兒子亨利占領了西部地區。當時的英格蘭處于雙重君主的統治之下,政治上的無序導緻了貨币鑄造的混亂。

自從斯蒂芬發行第一種類型貨币之後,貨币定期重鑄制度就被完全打破。同時,貨币出現了大幅貶值,對工商業的發展産生了不利影響。為了重新加強對貨币鑄造權的控制和改善貨币流通的混亂狀況,英王亨利二世繼承王位之後進行了貨币改革。

英王斯蒂芬時期貨币鑄造混亂現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