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線|中财辦原副主任談房地産低迷:再不改變或将引發金融風險

一線|中财辦原副主任談房地産低迷:再不改變或将引發金融風險

騰訊新聞《一線》 作者 何西

“眼下市場低迷,哪來的炒房?哪來的市場空間?别說炒房的不來,剛需也不敢入市,怕自己買在高點上。”

6月17日在第45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上,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财經上司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尹豔林在談及房地産市場時如此表述,他認為,房地産對經濟的影響絕不可忽視,房地産市場的低迷引發了一些列的問題,不僅制約了上下遊産業、市場的回升,也使貨币流動性失去了向實體經濟流動的管道,還加劇了地方債務問題,加大了灰犀牛演變為黑天鵝的風險。

“如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一些地方城投債暴雷,進而帶來中小銀行壞賬增多,難免會引發區域性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尹豔林看來,之是以會導緻如此局面,政策落實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總需求不足是目前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沖突。具體展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預期改善沒能得到持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從宏觀政策上看,前置發力還十分明顯,但進入4月份後續政策乏力。在消費者信心方面,房地産市場預期轉暖沒有持續,一季度房地産銷售向好,但之後再次轉弱,一二線城市改善,但沒有向三四線城市傳導,銷售好轉也沒有向開發投資傳導,提前還貸增多,居民定期存款增加,消費者信心明顯疲弱。在民間投資預期方面改善不明顯,信心不足,民營企業家消費性活動增多,投資活力明顯減退,“有錢不願意投,不敢投”的問題仍然存在。

第二是有關政策落實還存在障礙。比如各地方政府提出了對限購、限售、限價等方面的松綁政策,但不少地方是邊松邊觀察,試探性強,尚未完全扭轉居民對住房消費的預期,限售、限購和限價等調控政策在很多大城市依然存在。又比如,目前正在要求金融部門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别是中小微企業支援,但是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企業都很困難,确實存在風險,最後一些支援政策就落在紙面上。

第三是政策調整信号不明确。房地産政策堅持“房住不炒”這個原則沒錯,但有關部門卻把這一重要原則進行簡單化、機械化的數量了解,表示“一套大力支援,二套合理支援,三套原則上不支援,不給投機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間”。但實際上,眼下市場低迷,不隻是炒房者,剛需也不敢入市,怕自己買在高點上,還等着把房價再打下去,不跌到底是堅決不出手。

第四是三大主體收入增長受到實際影響。疫情三年來,旅遊、交通和餐飲等服務業受到很大沖擊,家庭資産負債表受到損害。目前居民收入增長仍偏慢,進而導緻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放緩,同時企業利潤總額也同比下滑。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銳減,債務問題困擾地方政府,導緻很多地方就是想刺激消費,想增加投資,也沒有财力資源的支撐。

尹豔林總結,面臨以上問題,目前外需不确定性較大,要激動經濟回升,緩解失業,避免通縮,化解風險,都取決于國内的需求回升。他認為,面對總需求不足這個突出沖突,“千道理萬道理,把總需求搞上去才是硬道理。”

尹豔林表示,解決總需求不足,需要以下五點:

一是堅決阻斷預期的負循環。要切實防止形成“弱預期導緻弱效果,弱效果進一步強化弱預期”的惡性循環。宏觀調控政策要以提振社會信心、改善市場預期為前提,以提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信心為關鍵,研究提出幾個具有标志性的舉措,真正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争、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隐性病例。

二是把能夠落實的政策切實落實到位,比如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支援住房改善等消費,因城施策,放寬購房條件、降低首付比例等,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加大保交樓的政策力度,增強保交樓的貸款支援計劃,房企纾困專項再貸款。要發揮好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等引導作用,有效帶動激發民間投資。要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闆項目建設。

三是對方向正确但落不了地的政策要盡快實化細化。對這樣的政策就要分門别類針對性地具體化落地,讓企業家不光看到政策出台,更能夠感受到政策的真正落地見效。

四是對不合時宜的政策要盡快調整。比如在“炒房熱”時期出台的限制性政策就要加快調整,政策要跟着需求走,哪裡有潛在需求,哪裡就應該放松控制,取消限制,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是對需要加大力度的政策要毫不猶豫。财政政策要更加展現積極的本意,更好發揮穩預期擴内需的作用。貨币政策要更加展現力度,直面市場需求,發揮刺激作用。房地産政策要加大松綁力度,放開自己的手腳,讓市場恢複,讓能熱的地方先熱起來,帶動還在觀望的市場起來,更好地滿足剛需,鼓勵普遍存在的“以差換好”的改善性需求盡快釋放。

尹豔林點名稱,房地産政策要加大松綁力度,放開自己的手腳,“讓市場飛一會,讓能熱的地方先熱起來,擴散帶動還在觀望着市場起來,更好地滿足剛需,鼓勵普遍存在的差換好改善性需求盡快的釋放。”

此外他還表示,要切實保障輿論引導上的宏觀一緻性,要梳理地方部門與中央要求不一緻的說法、做法、舉措,加強正面引導,給社會以明确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