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作者:運維法拉令

自治系統

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通俗的講就是我們把全球網際網路分成若幹個區域,每個區域由一定數量的路由器組成且每個區内部使用相同的内部網管協定協定(RIP或OSPF)去通信,而在區域之間進行通信會使用外部外部網關協定(BGP)去通信。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為什麼要分自治域呢?不分可以嗎?答案是不行的。分自治域主要有兩個原因:

網際網路非常龐大,而我們的路由器的路由表存儲的資訊将十分龐大,而且在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資訊也将十分龐大,會占據大量的帶寬。

許多機關不想讓别人了解本公司自治域内的網絡的使用的具體協定細節,但是又希望連接配接到網際網路中。

路由選擇協定概覽

定義

它是一種網絡層協定,通過協定規定路由器之間進行通信來分享和維護自己的路由表中的資訊。

維護了路由表資訊之後,就可以确定最佳的路由選擇路徑。

路由器之間的資訊分享可以了解非直連網絡的狀态,當網絡狀态發什麼變化的時候,路由表中的資訊也應該相應的更新。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分類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有了上面的分基礎知識之後,下面會具體講一講每種具體的協定思想、過程、内容、封包格式等。

RIP協定

簡介

路由資訊協定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是一種内部網關協定,它是基于距離矢量算法的路由協定,利用跳數來作為到達某個網絡的路由選擇标準。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主要适用于規模較小的網絡(當跳數為16時表示目的網絡不可達)、可靠性要求較低的網絡,可以通過不斷的交換資訊讓路由器動态的适應網絡連接配接的變化,這些資訊包括每個路由器可以到達哪些網絡,這些網絡有多遠等。

目前路由器僅和相鄰的路由器進行資訊交換。

路由器交換的資訊是自己的路由表中的資訊(把自己的路由表中的資訊封裝成RIP封包)。

每30s交換一次路由資訊,然後路由器根據資訊去更新路由表。如果超過180s沒有收到鄰居路由器的通告,則判定鄰居沒了,把通過鄰居作為下一跳的路由給删除掉。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RIP封包格式

在學校RIP封包更新的過程前,我們先學習一下RIP封包的格式,如下圖: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注意: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RIP協定是應用層協定,使用UDP發送資料。

RIP更新過程

剛開始每個路由器隻知道到直接連接配接網絡的距離(距離為1),接着每個路由器會和它的鄰居路由器進行交換資訊,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當路由器1與它的鄰居路由器2進行資訊溝通時,會把自己的路由表封裝成資料報發給路由器2,路由器2接收到資料報後(可以認為是接受到了對方的路由表了但是不太嚴謹),會根據對方的路由表中的資訊和距離向量算法來更新自己的路由表項。

距離向量算法

當路由器1發來RIP封包中的所有表項後,報表項中的“下一跳路由路”修改位路由器1,并把“距離”字段 + 1: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對修改後的RIP封包中的每一個表項,進行一下步驟:

(1) 若路由器2,沒有某個網絡(如網絡1),則把該表項填入自己的路由表

(2) 若路由器2有某個網絡,則檢視自己路由表中的下一跳路由器位址:

若下一跳是路由器1,則用收到的項目去替換自己路由表中的項目;

若下一跳不是路由器1,如果原來距離比從路由器1走距離更遠的話我們就更新表項,否則不做處理。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經過若幹次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都會知道在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絡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的路由器位址。即達到收斂狀态”。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RIP協定的缺點

隻适用于小規模網絡,因為當目的網絡的距離(跳數)大于等于16時,路由器認為網絡不可達。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RIP協定在進行消息分享時,是把路由表中的所有表項都封裝層RIP封包發送出去,占用的帶寬比較大。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RIP協定好消息傳的快,壞消息傳的慢,當網絡較好的時候能夠即時的維護網絡狀态,但是當我們的網絡出現的故障時,可能出現網絡中的故障資訊不能即時傳遞。

RIP使用“跳數”作為最優距離并非總是最優路徑。

路由選擇協定— RIP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