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則視訊,看起來可笑,想起來可悲。

可笑的是,中年男子表情搞怪快人快語,瘋狂吐槽生娃後帶來的種種問題。大到家庭的經濟支撐,觀念的代際傳遞,小到吃喝拉撒陪伴學習,似乎都無法做到傾情給予,最後幹脆得出結論:堅決不能生娃!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來源:@四維界域

可悲的是,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如此真實,幾乎都在我們身上真真切切地發生過。那些崩潰的瞬間,以及生活就業各方面的壓力,無論是生了娃的,還是沒生娃的,都忍不住發自内心地贊同。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來源:視訊号截圖

于是乎,無數網友紛紛為之點贊,更有甚者附和道,生娃就等于毀了自己也害了孩子,不如不生;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男子的觀點雖然有失偏頗,卻更符合當下我們面臨的真實處境。

近幾年,生育率持續走低,二胎三胎政策出台也無法挽回這一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的新生人口共956萬人,僅占2016年的一半,這也是61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來源:@中新網

01

生娃意味着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人的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有放棄和中止的可能。唯有生娃,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此後餘生便被套牢了。

做父母的,應該都經曆過這樣的時刻。你上了一天班早已困成狗,可是晚上孩子總是哭醒,不得不起來給孩子沖奶喂水哄睡。你着急出門上班,可孩子抱住你的腿哭得死去活來。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大了一些,要忙着給孩子選興趣班,要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還要帶着孩子學知識,見世面,恨不能把自己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一股腦塞進孩子腦殼裡。

有老人幫忙帶,需要處理複雜的家庭關系,沒有人幫忙,又到處打聽托管班,每天的生活就跟趕場似的。一旦孩子有個頭疼腦熱,必須得請假帶娃上醫院,排半天隊,胳膊抱着孩子酸到擡不起來。

你以為再大一些就好了嗎?看到視訊中,輔導作業的家長是怎麼被氣到心髒病發作了嗎?一寫作業就無精打采磨磨蹭蹭,一碰電子産品就精神十足立馬專注,家長能不焦慮麼。

青春期要應對叛逆,長大後要操心婚姻,将來還得接着帶孫子。生娃之後,一輩子的忙碌似乎根本看不見盡頭,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法衡量。

這恐怕是大多數家庭的生活現狀,孩子獨立的過程,也是一個親子之間鬥智鬥勇的過程,沒點智慧,沒點胸懷,根本做不了這屆家長。

此外,996的工作壓力,高昂的房價,育齡婦女的職場歧視,哪一個都是芸芸衆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養娃辛苦自不待言,嚴苛的社會環境,也成為了生娃路上的絆腳石。

是以,有人選擇不生,活好自己已經不容易了,怎麼能撫育好下一代。

02

孩子到底給父母帶來了什麼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養娃固然不易,可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那些美好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深度的情感連結

人畢竟是有感情的,每個人都需要愛、信任和支援,以及内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哲學家劉擎說:“現代社會由于人際關系的疏遠,人容易變得孤獨,而家庭和親子關系能夠更多地給人一種歸屬感。”

人生下半場,最怕的不一定是沒時間沒錢,也可能是那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想象一下,即便你擁有巨額财富,生活在大别墅中,身邊卻孤零零地沒有一個可信任的親人,真的會感覺幸福嗎?

工作隻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一生都在996的工作狀态,也不可能天天潇灑地出門旅行。回歸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當你倦了,孩子輕輕說上一聲”爸爸/媽媽,辛苦了”。那一刻,就算再累也會覺得人間值得。

孩子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希望和動力。有了孩子,身上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跌倒了也要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努力奔跑。因為孩子,我們日益長大,變得堅強。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珍貴的生命體驗

養育孩子也是一個創造生命,參與生命和體驗生命的過程。出生至今懵懵懂懂,我們從未真正了解和思考過生命的緣起。正是孩子的誕生,讓我們更清晰地感覺血脈傳遞,歲月輪回的奇迹。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孩子的到來,可以喚醒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曾經有一位朋友分享過,原本她和父母的關系并不融洽,始終對父母的簡單粗暴頗有不滿。可是,自從有了孩子,她漸漸了解了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開始重新審視與父母的關系。

因為孩子,我們對于生命會有更多的反思,以及更深層次的了解。

03

生娃,從“喪失自我”到“成就自我”

有人認為孩子出生以後,生活基本都圍着孩子轉,沒有多餘的精力化妝充電應付工作,完全失去了自我,生活變得忙碌枯燥。

果真如此嗎?原央視主持人李小萌曾經也是一名新手媽媽,因為種種育兒問題而痛苦糾結。後來,她為了改變這種狀态,學習了兒童心理學知識,著書立說幫助許多女性走出困境,也開辟了自己的新事業。

有的父母抱怨因為生娃失去了太多,有的父母卻因為孩子而努力蛻變成長。

作家王秀雲與兒子比肩學習的故事曾經感動了無數人。王秀雲原本是一個從未上過學的農家婦女,以種田為生。她卻希望兒子能夠争氣,考上好的大學,将來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讓她郁悶的是,兒子不僅不愛學習,還經常逃課,打架鬥毆,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為了讓兒子改過自新,她打賭說:“你要是能考上清華,我就能當上作家。”并且立下了字據。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兒子的基礎太差,想要從一個學渣逆襲成學霸并不容易。而王秀雲沒有一點文化基礎,想要成為作家更是難如登天。

但她沒有放棄,在丈夫的幫助下,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一本書一本書地啃,慢慢地嘗試寫作發表作品,如今共計發表了一百多萬字,并加入了山東省作協,成了名副其實的作家。

35歲了,一點生娃的欲望都沒有

圖檔:作家王秀雲

王秀雲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是父母的拖油瓶,她/他可能是我們人生的助推器,激勵我們一直向前,永不放棄。

一個人真正想要努力,有無數種方式;但是如果想要放棄,隻需要一個理由就夠了。而生娃成了許多人最喜歡找的借口,或者放棄進取的理由。

孩子可能會影響你一程,但不會耽誤你一生,隻要你願意,仍然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于生娃,不可否認,社會環境确實增添了許多無形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内心的選擇。

心理學家李雪說:“要不要生孩子僅僅取決于兩點:一、自己想不想要孩子;二、自己可支配的金錢,夠不夠養育孩子的支出,以你覺得滿意的養育方式。”

每個人情況不同,選擇自然也不同,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好與壞。選擇了生娃,就不能抱怨辛苦,選擇了丁克,就不要害怕老去後會孤單。

誰願意付出愛,誰才能收獲愛。誰擁有愛的能力,誰更容易幸福。目光放遠,理性選擇,或許才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