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在《變形金剛7》中,我們其實能夠看到近年來好萊塢真人IP電影的整體迷茫,“後複聯時代”,所有的好萊塢IP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原地打轉”。

文 | 零壹

端午檔之前,國内電影市場完全沒有國産大片加入戰局,6月電影市場的上段被《蜘蛛俠:縱橫宇宙》《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以下簡稱變形金剛7)和《閃電俠》《瘋狂元素城》等進口片占領。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其中《變形金剛7》或許是整個6月映前預期票房最高的一部。這并不難了解,除了年代過于久遠的前兩部外,無論口碑高低,從2011年的《變形金剛3》到2019年的《大黃蜂》在中國票房均在10億元以上。

而《變形金剛7》是系列新的重新開機之作,制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還加入了情懷滿滿的“超能勇士”動畫中的巨無霸勢力,有猩猩隊長、黃豹等新角色,怎麼看都是一部賣相10億+級别的爆米花電影,至少不應該遜色于近兩年的《侏羅紀公園3》和《哥斯拉大戰金剛》。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但放在2023年的市場裡,變形金剛IP、好萊塢、視效大片這些曾經能為票房兜底的元素統統失靈了。《變形金剛7》在中國以及國際市場表現均遠低于預期,國内上映六天後累計僅3.35億元,這意味着最終很難突破6億元級别,這個票房數字将隻有《變4》、《變5》的零頭;更令派拉蒙難堪的是這部電影北美市場表現同樣糟糕,隻在上映首日做了一天冠軍,次日就被《蜘蛛俠:縱橫宇宙》反超,首周末僅累計6050萬美元。

這部電影票房走低并非全然是品質的問題。《變形金剛7》在中國和國際市場的口碑表現均高于2017年的《變形金剛5》,但票房表現卻遠低于後者。在《變形金剛7》中,我們其實能夠看到近年來好萊塢真人IP電影的整體迷茫,“後複聯時代”,所有的好萊塢IP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原地打轉”。

1

“爆炸貝”一手打造的系列興衰

我們也許應該先理一理,此前的《變形金剛》系列,作為IP真人電影優勢是什麼?

2007年至2017年間,曾執導《珍珠港》的著名導演邁克爾·貝制作了《變形金剛》1-5部,引領了這一IP電影的巨大成功,前三部為巅峰期,全球票房從7億美元上漲到11.23億美元,第四部11.04億美元略低于第三部,而2017年的《變形金剛5》直接腰斬到了6.05億美元,其中在中國取得的15億票房占了近四成。

前五部《變形金剛》電影的優劣勢十分明顯。被觀衆和影評人稱為“爆炸貝”的邁克爾·貝賦予了電影大量的動作戲、戰争戲名場面,巨型機器人之間打鬥的細節被描繪為火花四濺、零件到處散落的暴力美學,汽車人變形的細節作為在當時是絕對的視覺奇觀,整體設計創新又頗具審美的汽車人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但為人诟病的則是故事線的單薄,以及邁克爾·貝越來越泛濫的個人電影風格。在3D電影時代到來後,這種風格的觀影體驗的負面體驗在《變4》中到達了極端,165分鐘中起碼有100分鐘在各種旋轉、慢鏡頭的狂轟亂炸之中,看吐了、看暈了成為當時輿論的一大痛點;而邁克爾·貝的五部電影中,人類角色作為陪襯的一面根深蒂固,幾部所有的故事套路幾乎一緻,也成為整個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大黃蜂》以小成本外傳形式試水并取得不錯成績後,派拉蒙和孩之寶開始了重新開機系列的嘗試,也就是我們面前這部《變形金剛7》。

相較于邁克爾·貝系列,《變形金剛7》有兩個重大的變化:其一是故事線複古回到90年代,其二是加入了“超能勇士”勢力。

《變形金剛》這一IP起源自孩之寶公司與日本TAKARA合作的玩具産品,為配合玩具銷售,孩之寶在早期與漫威合作對故事進行了深度加工推出連載漫畫,并于1984年推出由日本東映承制的動畫系列,也就是後來稱為《變形金剛G1》的4季動畫。此後随着動畫與玩具的火爆,又于1996年衍生出續作《超能勇士》(野獸之戰),講述了未來的巨無霸和原始獸兩大陣營穿越回史前地球并開展鬥争。

國内80、90後觀衆對變形金剛系列的情懷來源,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超能勇士》,這也是《變形金剛7》映前熱度頗高的原因之一。《超能勇士》是最早利用3D電腦動畫制作連續動畫劇集的作品之一,其畫面的精美程度在當時可謂破天荒,而劇情的精彩和深度同樣是動畫劇集中的佼佼者,集合了時空穿越、史前地球、外星超智慧生命等諸多戲劇沖突元素。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但在《超能勇士》情懷加持之下,《變形金剛7》卻沒能給出任何驚喜。

2

什麼都想要

結果都“沒那味”的《變7》

在讀娛君看來,《變形金剛7》的問題是典型的“既要也要全都要”,結果弄得四不像,任何優勢都沒了。

《洛杉矶周報》當時這麼評價《變4》:“影片的導演像個汽修工那樣打開你的引擎蓋,然後攤攤手說:東西都在這兒了,你自己看着辦吧。”而《變形金剛7》可謂變本加厲——

你要少數族裔、邊緣人群、we are伐木累?我們都有!你要汽車人變身、要金剛、要鋼鐵俠?我們也都有!要大場面,我們安排了戰場大混戰!喜歡封閉場景驚悚感,我們也有《異形》一樣的博物館追逐戲!我們什麼都有!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是的,《變形金剛7》确實什麼都有,隻是看完之後,觀衆也什麼都記不住,也共情不起來而已。

論故事主線,《變形金剛7》是一個和過去邁克爾·貝時期完全一樣的模式——不如意的人類角色機緣巧合遇到汽車人,卷入對某個重要神器的争奪之中,先遭遇失敗,最終各自發揮作用赢下大戰。

但不同的是,《變形金剛7》其實也試圖加入一些新的理念。男女主角是典型的社會邊緣人物,且不同于過去濃厚的校園青春戲碼,兩位少數族裔演員幾乎沒有任何情感戲,智慧型的女主角設定其實也相當讨喜,并不像事先大衆所擔憂的“政治正确”那樣無趣。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男主角則被設定為擎天柱的人類對照組,身負家庭和隊伍重任,内心在大愛和自私之間徘徊,擎天柱在擎天聖那裡得到了新的理念,男主角的心理則被女主所剖析,人類與汽車人之間達成了某種情感上的了解。

但極為可惜的是,上述的一切理念在《變形金剛7》中都是蜻蜓點水,淺淺劃過。從商業角度來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要加入數場機器人大戰,要塑造汽車人、巨無霸、人類、反派天災和宇宙大帝四方勢力裡的主要人物,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給到人物的豐滿,而劇本也沒有足夠的智慧用更短的時間去完善這一切,是以這些變化沒有産生任何實際意義,整部影片的看點,有且隻有“變形金剛們”。

新的問題是,《變形金剛7》并沒能在視覺美學上重制前三部的榮光。雖然電影的特效品質在同期稱得上優秀,但缺乏過去在視覺實際上的整體感和記憶點,我們回過頭去看此前的變形大戰會發現,細節上的呈現能夠讓“探長”這樣的配角有着很顯著的記憶點,也能讓擎天柱的每場打鬥都有着特别厚重、激烈的質感。

而在《變形金剛7》中,一切都變得有點像漫威電影——最後那場汽車人+巨無霸與反派的大戰,幾乎就像《複聯4》的複刻,混亂的大戰場,各個“英雄”将敵方小兵殺豬宰羊,危難之際複活的“大黃蜂”就像驚奇隊長一樣從天而降,男主最終甚至穿上了類似鋼鐵俠的戰甲……

而作為重要情懷點的“超能勇士”,則遠遠不如預期的戲份多,而是像《變4》中的機器恐龍一樣淪為了背景闆——飛箭犧牲沒有變身戲份、擎天聖(猩猩隊長)是個哲學話唠,黃豹、犀牛幾乎完全沒有台詞,所有巨無霸角色隻在最後大戰有一小段變身。超能勇士迷們以為要來一場盛宴,結果隻是個“試吃”罷了。

3

好萊塢IP系列為何陷入“倒退潮”?

除了劍走偏鋒,在動畫形式上小步快跑的《蜘蛛俠:縱橫宇宙》外,近幾年的好萊塢IP大作低于預期的機率明顯越來越高了。《侏羅紀世界3》,系列票房最低;《蟻人3》重新整理漫威電影續集最差票房成績;《速度與激情10》,《速激7》以來系列票房最低,甚至比不上2019年的外傳《特别行動》;《雷霆沙贊2》全球票房隻有第一部的三分之一……

系列IP陷入泥潭,讀娛君認為有兩個方面因素:

其一是系列電影難以避免的通病,也就是創作的“周期性”。就像大批的美劇隻要不爛尾就能永遠拍下去,直到最終爛尾為止,資本市場對電影IP的榨取幾乎一定是要過度的。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系列IP都是高開低走,因為好點子和視覺奇觀早已被消耗殆盡,像《銀護3》這樣能在同一個導演手裡完結地體體面面的IP,一定是少數派。

像《速激》系列,《變形金剛》系列,都是特别明顯的已經急需推倒重來的IP系列,但為了票房和商業考慮,這兩個系列仍必須在最新的電影中去追求重制過去系列的情懷元素,而不能在劇情和設定上進行大張旗鼓的改動,帶來驚喜就是不太可能的。

就像《變形金剛7》,明明可以在《超能勇士》的故事藍本裡回到史前地球,開啟一個擁有更多科幻元素、全新的動物變形風格、趣味性高得多的新系列,但偏偏要放在舊版電影宇宙的限制下重回地球90年代,這完全是資本風險投入考慮下的結果。

其二是好萊塢整體制作工業環境發展停滞和劣化。許多觀衆會發現,大批2022年、2023年好萊塢電影的視覺特效表現,居然還比不上十年前——《變形金剛7》的特效水準,最多也就和過去持平,還在預告片裡出現擎天柱特效“穿模”的低等失誤;漫威電影更是重災區,《蟻人3》《黑豹2》《雷神4》特效質感遠低于過去,比起《鋼鐵俠》開啟的高峰更是難以企及。除了《阿凡達2》外,你能說出近兩年其他特效有進步的好萊塢電影嗎?

曾經用模型實拍+CG結合打造以假亂真的好萊塢特效,現在基本都是模式化的一鍵換裝,美名曰“納米科技”,實際上卻是千篇一律、毫無質感的電腦CG。

導演郭帆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曾表示,“我們花了8年時間,好不容易将技術追趕至影視工業2.0時代,沒想到現在工業3.0時代又來了,但這也可能是我們彎道超車好萊塢的機會。”事實上,好萊塢電影的特效水準倒退就是這樣一個縮影,舊的産業模式在成本上已然失去優勢,而新的技術還缺乏藝術上的同步水準,未來的電影工業模式很可能會是對當下成熟模式的完全颠覆。

什麼都有,但每一塊都是短闆的《變形金剛7》

編劇水準同樣如此。好萊塢近15年來規模最大的編劇罷工潮還在爆發之中,迪士尼《阿凡達》系列、《星球大戰》系列、兩部“複仇者聯盟”系列均告延期。

而最近,我們越來越難看到有新意的IP故事,而是大量“互相學習”的元素堆砌、情懷玩法——《蜘蛛俠3》搞三蛛同框,《閃電俠》就找來老蝙蝠俠,《速激10》沒玩沒了複活老角色,所有的IP系列似乎都在學漫威《複聯》,但事實卻是,連漫威自己都玩不轉電影宇宙這套了,進入到多元宇宙叙事階段後,漫威電影規劃出現了此前從未出現的迷茫。

對于所有的好萊塢IP電影系列而言,2023年《速激10》與《變形金剛7》的平庸表現一定會有長期的影響,至少,能守着IP也不意味着能永遠吃下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