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文 | 米粒媽

米粒媽看到一個熱搜,有個二年級的小孩,因為一張93分的數學卷子崩潰了。

他媽媽發帖傾訴,表示對兒子的崩潰十分費解。

因為自己并沒有針對分數批評孩子,但孩子的情緒卻來得格外劇烈而莫名。

最後沖突不了了之,這位寶媽卻因為孩子這次的反應,提前開始對漫長的暑假犯起了愁。

米粒媽仔細讀完了寶媽的文章,又認真翻看了評論區的留言,最後悲哀地發現:

讓孩子崩潰的哪裡是一張數學卷?

明明是那個看起來一句重話都沒說的媽媽。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隻給巴掌不喂糖

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二年級寶媽發帖說:

“孩子情緒崩潰了,因為一張考了93分的數學卷子。”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寶媽回憶,孩子拿到卷子後,放學回家檢讨反思了一路。

他仔細地分析卷子哪一分不該丢,哪道題不該錯。

聽完孩子的反思,寶媽在家長簽字的時候,在卷子上寫評語道:

“熟練度不夠,題目做少了。”

結果孩子看到後立刻有了情緒,委屈地對媽媽抗議:

“我每天在學校做那麼多練習題,怎麼少了?你把這句話劃掉!”

媽媽據理力争:

“這個題之前做過你都沒錯,現在錯了就是因為做少了,不夠熟練啊。”

幾番對話說不通,孩子崩潰大哭。

他邊哭邊跟媽媽解釋道:“老師都說了這個單元很難,考90分以上已經很棒了。”

話說到這,米粒媽都看出來,孩子隻是想要一句來自媽媽的肯定。

但媽媽卻無視了孩子的訴求,繼續語氣平靜地擺事實講道理。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在她看來,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棒不棒,而是孩子平時做數學作業太少了,除了口算就沒有其他的習題。

順着她的話,孩子失控大吼:“不是你讓我在學校把作業都做完的嗎?!”

聽完這句話,寶媽的反應是“瞬間無語”。

抱着不能激化沖突的想法,她沉默了下來,任由孩子自己哭完回書房寫作業了。

也許是當局者迷。在文章的最後,寶媽依舊沒有反思自己的意思。

她覺得,雖然心裡對分數不滿意,但自己并沒表現出來,已經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了。

而孩子之是以反應這麼大,一定是心思太敏感。

最後還堅持陳述事實:

“一周五天和周末雙休,隻寫了口算,這難道不算少嗎?

想想即将到來的暑假我就覺得煩躁。”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順着她的話聯想了一下暑假,米粒媽也覺得糟心,不過不是替寶媽煩,是替孩子委屈。

評論區有網友一針見血:

“你真的太誇張了,一點糖都不給。”

寶媽輕飄飄回應:

“我家考得好的時候我也不會怎麼獎勵啊,考得不好我也不說啥,我今天的重點隻是在于他作業太少了而已。”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這話米粒媽看得心塞。

隻給巴掌不喂糖,鐵打的娃也受傷啊。

自始至終,媽媽都在關注作業和分數,沒有一秒在意過孩子的情緒。

考得好了,孩子得不到一點正面肯定;考差了看似不被批評,實際上話裡話外都在挑刺和不滿。

長此以往,孩子隻會得到這樣的心理暗示:

無論我考得多好,媽媽都不會滿意。

其實,這就是一種“打壓式教育”。

奉行這種教育方式的家長有個共性:吝于誇贊,但習慣潑冷水。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被否定判刑的一生

被打壓式教育支配,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米粒媽一打開評論區,就看到了很多網友的抗壓心路。

“二年級考了88,我媽一腳就踢過來了。”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我國小考80多要被冷暴力,甚至不好意思吃飯的程度,考90多會被要求檢讨。”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低于95就要被罵了”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不考滿分是這樣的待遇,考了全科滿分我差點被打,問我得意什麼。”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有位網友在某乎分享過,活在打壓教育下的噩夢。

他說:“打壓式教育好可怕,可以把一個自信的人變得極度自卑、敏感、脆弱,極度的不自信,像是親情PUA。”

國小的時候,網友語數英三科考了兩個100分、一個99分,那是他考過最好的成績。

但他沒有得到原本跟媽媽說好的獎勵,隻得到一句殘忍的挑刺:

“你為什麼這麼粗心,為什麼就一分你都拿不到,你看xxx為什麼就能拿100分?”

他數不清被批評過多少次,但被誇的次數寥寥可數。

漸漸地,他明白了,不管自己做到多好,父母總有挑刺的餘地。

久而久之,網友變成了自卑又要強的人。

他不敢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卻習慣了自我否定,甚至覺得自己的能力永遠低人一等,做不好任何事。

消耗自信、培養自卑,消耗進取心、培養不配得感,這就是打壓式教育最大的危害。

對于父母來說,一句下意識否定的話,說出口轉眼就能忘記,但對于那個被一次又一次否定的孩子來說,一句話就是一生的傷。

同樣被打壓教育的姜文,從來不知道怎麼能讓母親高興。

他興沖沖跟母親分享考上中戲的喜悅時,母親也隻是拿過通知書瞥了一眼,轉頭丢了一句:“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米粒媽看過一個短片《一句話毀掉一個孩子》,裡面那些傷人至深的話,幾乎句句都是父母的“口頭禅”。

一個年輕的女士沖着鏡頭大吼:“你就是個廢物!”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一位中年男子面帶苦澀地說:“我是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還有位坐在輪椅上的老者,他說:“你從始至終,都遠遠比不上你哥。”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看到這些場景,米粒媽下意識以為,這是為人父母的他們,在忏悔曾經對孩子的惡語相向。

但沒想到,說出這些話的人,才是當年被罵的孩子。

随着時間流逝,他們長大、人到中年,直至白發蒼蒼,都沒能忘記父母曾經的每一句訓斥與貶低。

而更吊詭的是,那些話像是可怕的詛咒。

被父母說是廢物的人,長大後一事無成;

被父母罵“造孽”的孩子,長大後也對自己的孩子說出同樣的話;

被批評“不如别人家孩子”的人,一輩子都是loser;

這樣令人心驚的結局,讓米粒媽想起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寫下的話: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不要小看期待的力量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那些習慣性打擊和指責孩子的父母,難道是真的希望孩子過的糟糕嗎?

不是的,他們的出發點一樣是希望孩子好。

他們深信“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而批評恰恰能讓孩子戒驕戒躁、再接再厲。

可他們忽略了,所有事都是過猶不及。

于是一番苦心走岔路,換得父母累、孩子更累的結局。

米粒媽覺得,孩子成長中需要批評,也需要鼓勵,必須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就拿開頭那位寶媽來說,從孩子自我批評了一路的行為就能看出,孩子已經因為考得不好感到很難受、很有壓力了。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這時候,他需要的便不是家長雪上加霜地給予挫敗感;

相反地,他需要安慰,需要支援,需要了解和鼓勵。

米粒媽記得演員陶虹講過自己的育兒小故事。

有一次,她女兒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陶虹就生氣地大吼了一句:“你怎麼回事兒?”

結果女兒吓得不敢哭,眼裡全是恐懼。

陶虹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問題。

于是,第二次女兒犯同樣的錯誤時,陶虹沒有着急上火,而是伸手抱住手足無措的女兒,安慰道:

“害怕了吧?沒事的。”

然後孩子在她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事後陶虹總結說:

“媽媽的最高職責是什麼?就是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她在媽媽這兒得到的,就應該是港灣、是安慰,是最好的那個擁抱。”

事實告訴我們,犯錯後得到包容和鼓勵,和習慣于被打擊的孩子,擁有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還記得米粒媽寫過的美國小公主Sia嗎?

就是那個和爸爸一起做飲料,接連手滑,搞得滿桌子混亂的小姑娘。

(戳連結看Sia→《熱搜上的兩個小女孩,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參差》)

Sia喜歡創作好喝又好看的飲品,但因為年紀太小,控制不好倒飲料的量,總是會搞砸。

女兒每次撒滿桌子,陪伴在旁的爸爸媽媽都會頭痛地扶額,一臉無奈。

但卻沒有一次真正生過氣。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而Sia每次取得一丁點小進步,爸媽都看在眼裡,并随時準備開啟花式誇誇模式。

“做得很棒!”

“你一定可以的!”

“哇你做到了!”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經過很多次失敗,Sia終于在某一次大獲成功,制作出一杯有着高高奶油頂的飲品。

父母馬上歡呼着和Sia擊掌,毫不猶豫地送上了誇贊和掌聲。

在父母的鼓勵之下,Sia成長得無比自信,且十分懂事。

她不但懂得堅持自己的喜好,還學會了自己給自己收拾“爛攤子”,小小年紀就有了超強的責任意識。

達成飲品成就以後,現在的Sia有了新的愛好。

她喜歡各種擺弄自己那頭小卷毛,還對穿搭有着各種奇思妙想。

媽媽兩句話讓孩子情緒崩潰:那張93分的數學卷,暴露了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不變的是,每一個想法,都有父母陪她實作。

就像我讀國中的時候,每個學期的月考經常考不好,米粒外婆總是笑着鼓勵我,說,“這叫開門紅”。正是有着米粒外婆的鼓勵,我緊繃的神經才放松下來。

教育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暗含期待效應”。

意思就是說,父母對孩子說出的話裡,就暗含着對孩子的期待。

父母總把貶低和打壓挂在嘴邊,那孩子失敗的幾率就越來越大;

但如果把對孩子的期待落實到口頭的鼓勵上,那孩子就會表現出遠超預期的成功。

是以,當孩子再遇到挫折的時候,請先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和永無止境的挑刺,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和一句鼓勵吧。

因為那些得到過溫柔支援的孩子,才會有更堅韌的力量,去超越往後人生的種種不如意。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