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甯區行政系統的名稱取自長甯路的名稱,而道路的名稱則來源于四川省長甯縣的土地名稱。今年是長甯路120周年。1943年以前,長甯路曾稱"百裡南路","百利南"取自當時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巴倫白裡南"的名字。

長甯路從哈密路到古北路與蘇州河平行(照片姚志康)
滂北臨安路起源于曹家渡
進入清末,上海縣法華古鎮衰敗,商業功能轉移到北側武玉江(蘇州河)南岸的曹家渡。曹家渡,是明隆清至曆年(年份不詳)曹瑜的後裔曹瑜在吳玉江南岸三座官廟與長勝尹北岸之間設立的公渡,并得到這個地名。
曹家渡依靠友善的海陸交通,商業繁榮。同期,西部也是北面新軒古鎮在五餘江南岸進入良好境地。但是,兩個城鎮之間沒有道路通道。上海當地人稱西郊為"西中國海",東部中心城市稱為"東海"。曹家渡對"西海"輻射業務的需求更加強烈,而此時,"西海"仍處于田園農業時代。
清末曹家渡渡渡口(來源網)
1901年(光緒27年),民營部開始建設白裡南路、廬山路(虹橋路)和羅伯幹路(哈密路)。百裡南路從曹家渡到羅伯根路全長16華麗。起初,這是一條土路,煤屑躺在後面。到20世紀30年代初,瀝青路面鋪設在曹家渡東段至滬杭鐵路(現為3号線的基地),到20世紀40年代末,瀝青路面鋪設在滬杭鐵路至浥蘭路(古北路)上。
施工之初,道路很窄,從定磐路(江蘇路)到兆豐花園(中山公園)的道路為12.19米,中間道路隻有8.53米,分為車道和馬車道。從滬杭鐵路以西到霍比蘭路的道路與東段相似。從霍比蘭到羅伯根的道路距離公路不到7米,一側緊貼着防洪牆,另一側緊貼着工廠和房屋。
1980年代長甯路凱旋路口街景(圖檔來自區地名處)
20世紀80年代,長甯路(滬杭鐵路西段)沿街扇風浪較多,老樣子(圖檔來自區地名處)
20世紀80年代,古北路以西的長甯路靠近蘇州河(圖檔來自區名廳)
沿途是民族工業的發源地
長甯路(白佰路)的起點和長壽路(勞伯遜路)的終點在曹家渡交接。白南路開通前,蘇州河沿岸沒有現代工業。在共和國時代,現代工業出現了。4年(1915年),無錫實業家榮宗靜和榮德勝兄弟在蘇州河南岸買下了11.7萬平方米的土地,北靠白裡南路,東至三角田,西至霍比蘭路,建廠11萬多平方米,即神心第一棉紡廠(1929年, 新八廠),解放後并入上海第21棉紡廠(現上海華城區和虹橋濱江花園)。1929年5月,嘉定吳雲初在白林南路420号購買了大片土地,籌集20萬銀元興建天利電廠(後來的天元化工廠),成為中國第一家氯堿廠。
20世紀80年代,上棉長甯路21号廠前,白牆右上角是廠房正門(圖檔來自區地名辦公室)
虹橋濱江花園與上海花城建在上海棉花21廠址(照片:姚志康)
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長甯路沿線的工廠爆炸式增長,盤點了曹家渡以西的工廠:美侖棉染織廠(解放後遷至北嶼路)、大明鐵廠(1990年後遷至東農中路)、華陽五金廠、新餘織造廠長甯電池廠、安樂棉絮紡織廠(上海第一家織造廠)、冷軋帶鋼廠(後并入上海鋼鐵十廠)、 大福橡膠廠、日資豐田鐵業研究所(後上海第一紡紗機廠)、永達染色織造廠(上海第三織造廠)、神鑫紡織一廠、八廠(後棉21廠)。
20世紀80年代長甯路(近江蘇路)大明鐵廠(圖檔來自區辦事處)
1986年 長甯路546号 上海第一家織造廠,今商街廳(圖檔來自區地名辦公室)
古北路後,是順昌石粉廠、天元化工廠、汽車修理廠五廠(解放後建成)、上海鋼鐵十廠四工廠中的房間(解放後建)、磚機械廠(解放後建)、古龍印染廠(上海第一絲印染廠)。毋庸置疑,百裡南路已成為上海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民國成立37周年(1948年),滬杭鐵路以西的企業主向當局提出要求,要求修繕長甯路,将長甯路從滬杭鐵路轉為古北路,成為瀝青路面。古北路以西的煤屑路面一直保留到上海解放後才變成瀝青路面。
20世紀80年代古北路以西長甯路的順昌石粉廠和天元化工廠(照片為鄭惠國)
2019年照片 姚志康在古北路以西長甯路濱江河新面貌的相同角度(照片姚志康)
長甯路有三個商業市場
曹家渡區,1945年在上海市第9區,1947年在長甯區,1948年法草區(法華、曹家都)和新中國成立後的長甯區,都在長甯區的境内。1959年,調整了上海的行政區劃,在曹家渡區區域格局形成之前,将鎮甯路以東劃歸靜安區。長甯路、萬航輪渡西路(現萬航輪渡路)至長甯區;上海西電影院(現上海友誼店)和長壽路東北至普陀區;長壽路南,萬航輪渡路東至靜安區。
左樓普陀領地,右樓靜安區,地圖下方标有長甯領地,右下綠化帶五邊形場"中島"位置
(攝影:姚志康)
三個市區分别是東端的曹家渡、西端的周家橋和中端的上海西站。漕家渡在東端俗稱"五角場",在長甯路、長甯支路、長壽路、萬杭輪渡路四向交叉口中心是一個"中島",四路在"中島"是五個交彙點,"五角場"由此得名。現在,"五角場"不再是原因,金庭廣場88号開發将長甯支路改道,出口向西移動100米,原來的"中島"變成了"十"交叉路口。曹家渡的繁榮從清道光12年(1862年)開始加速,當時英租界開通了極地賽菲爾路(萬航渡輪路)。河邊的餐館,餐館,茶館,劇院,雜貨店都建立了。光緒18年(1892年),有商人在這塊購買的土地上開油廠(俗稱油輪)。"然後西段開了一家絲綢廠,東區開了一家面粉廠,叫男女打工,穿衣服在S,食物在S,聚集在S,是以道路兩邊的建築商店,上百名勞工進入一個城市。(摘自民國《法華鄉》第一卷)雙方還修建了振泰、新昌、魏恒基等貨運站,一度,市場蓬勃發展。
1980年代的曹家度五角大樓(來源網絡)
今天長甯路曹家渡人行天橋俯瞰西邊的長甯路(照片姚志康)
西端的周家橋鄉出現時間比曹家渡晚了近30年。周家橋市場的繁榮始于榮石新開的紡織廠,張氏建設的戴德油廠。商貿集聚處在長甯路萬航輪渡路交叉口形成的"鼎"路口,俗稱三角形,各式商鋪在三角兩端東西兩端綿延半英裡。"三角場"之是以不再是1990年代末的廬山觀路和萬杭輪渡路,變成了"十"交叉路口。1922年,區内第一家郵局——周家橋郵局,在長甯路1335号開業,現在郵局搬到了中山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門的東側。抗日戰争爆發後,周家橋作為淪陷地區,因其靠近東部租界,人們自發形成了"周家橋米城"的糧食交易市場,發展出商業畸形,一時聞名遐迩。
20世紀80年代長甯路萬航輪渡路交叉口三角場街景(圖檔來自區地名處)
中檔上海西站區位于長甯路凱旋路以東至中山公園。這座繁華城市的出現始于滬杭鐵路三皇輪渡站的建設。1915年,滬杭鐵路專門建成,連接配接上海北站(滬甯線)和南站(滬杭線),與蘇州河南岸的梵高輪渡站相連,并于1935年更名為上海西站。
該站于1916年12月投入使用後,周圍湧動了一群人。商店在凱旋路以東的長甯路兩側排成一排。1922年,區内最早的公交線路:靜安寺-曹家渡-巨園環線開通,靜安寺公交到曹家渡,西經長甯路到兆豐公園後傳回,取回愚人公園南側,形成環形線,增添西站區的繁榮。上海西站于1989年更名為長甯站,1997年被拆除,原址現為鐵路交叉口中山公園站廳。
20世紀90年代初的長甯路鐵路交叉口(來源網絡)
鐵路穿越中山公園站于2000年12月竣工(照片姚志康)
"頂角和底角"一路共存
長甯路在上海俚語中被描述為"上角和下角"并存。"頂角",如Mega Villa,West Park Building。中山公園東鄰巨爺别墅(長甯路712号)于1929年由浙江興業銀行興建,曆時10多年建造了50多棟三層聯排别墅,居住着一群國民黨政府官員和上流社會人士。如愛國将軍張志忠曾經在77号居住過,老報人闫玉生曾經住在129号,曾任國民黨上海市長、财政部長和115日央行行長。西園大廈與公路隔開,是一棟英式九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于1912年竣工。該建築轉租給外籍人士和富商。1940年以前,浙江省省長陸永祥之子陸小佳和青島美女袁惠軒住在他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4樓的8号房間。上海知名工商業營運商鄧忠和,北京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童祥軒也住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長甯路593号,兆豐别墅對面,是上海的一所私立奉化中學(長甯中學的前身)。學校由蔣介石的次子蔣衛國、毛清祥、毛勝東等奉化鄉黨于1946年創辦,是長甯區解放初期僅有的兩所完整的中學之一。2002年,學校搬遷至長甯路1302号,原址建有長甯區政府辦公樓。
長甯路712号兆豐别墅(照片 姚志康)
長甯中學(原長甯路593号)現為區政府辦公樓(圖檔來自區地名處)
"下角"棚戶區集中,由東向西盤點:曹家渡西側的路雪屋後面棚戶區一直延伸到蘇州河,陸雪屋南側的豬毛廠地塊(原長甯路427号)也是棚戶區密集區。中山公園西側蘇家角棚戶區環繞,蘇家角南面是長甯區最大的棚戶區西新街。橫跨滬杭鐵路,北側是範氏多浪(今長甯新城),南側是朱家屋(今中山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橫跨中西路,西南角464地塊,素有"西北村"棚戶區之稱,是抗日戰争時期的安徽難民聚居地。西邊是李家,林家是河南小棚戶區,路北強家豪也是棚屋包。再往西是古家、楊家家、李家門都淹沒在棚戶區,隔着古老的北路是著名的棚戶區"蘇貝裡"。這種住宅錯開當地房屋和棚戶區狗牙的模式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
1980年代長甯路西新街一瞥(圖檔來自區地名處)
聯通大廈、新時空廣場、兆豐廣場(照片為姚志康)
20世紀80年代,長甯路以南1街區周家橋(圖檔來自區地名辦公室)
1号地塊和2号地塊之間,樓山關路和長甯路(照片姚志康)
長甯路上的兩個文化地标
兩個文化地标是中山公園和聖瑪麗亞女子中學。1914年,公共特許權部工程部收購了一個名為Mega的私人花園,該花園向公衆開放并更名為Mega Park。1917年,公園向南擴充,并在Baillie南路上開設了南門。1943年更名為中山公園。如果追溯到1864年(三年同規)肇豐楊銀行的英格蘭大班奇努霍格買下五家苑地建"兆園",中山公園的年齡是157歲。
英國商人建造的私人花園自然是英式風格,中山公園經過多次翻新,始終保留着英式花園的風格。最近的一次翻新是在2013年,恢複了公園曆史上的幾個着名景點。其中一個露天音樂站由工業部于1924年建造,為自己的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提供場地。
1974年中山公園長甯路大門(照片來自中山公園)
1984中山公園長甯路門(圖檔來自區名辦公室)
現在的長甯萊福斯廣場建在上海紡織學院的舊址上,前身為聖瑪麗亞女孩。1881年(光緒七年)聖約翰書院(華東政法大學的前身)創始人約瑟夫美國聖公會創辦人将兩所女子文文學院改為聖約翰書院,命名為聖瑪麗女子學院。1920年,聖瑪麗亞女王在滬杭鐵路西側修建了一座新校舍,并于1923年遷至新址。秦末學生李洪章的曾孫女張愛玲在寄宿學校就讀了六年。1952年,聖瑪麗亞女子中學與中國和西部的江蘇路合并,在上海成立了第三女子中學。聖瑪麗女子中學改為上海紡織工業學校(原長甯路1187号),後更名為上海紡織學院。現在,長甯萊弗斯廣場已經搬遷,以重建聖瑪麗亞夫人教堂和兩排教學樓,以紀念紀念碑。
上海紡織工業學院,長甯路1187号,1986年,原聖瑪麗學院(圖檔來自區政府)
2005年紡織學院開發前場地(圖檔來自區虹橋辦事處)
長甯萊福斯廣場搬遷重建聖瑪利亞婦女教堂和教學樓(照片姚志康)
"三橫"建設長甯路重生
到20世紀90年代初,狹窄的長甯路被淹沒了。1995年,市政府"三縱三橫"交通改造工程啟動,"三橫"中的"北一橫"是長甯路-長壽路-天目路-海甯路-周家嘴路。長甯路首先開工拓寬江蘇路至遵義路,1998年結合周家橋區舊改、遵宜路至古北路(二期)拓寬工程開工,2002年随廠廠搬遷沿天元化廠、古北路至哈密路(三期)拓寬工程啟動;此時,長甯路貫穿全八車道,成為中心城區東西幹道。
中山公園南門外的長甯路(照片姚志康)
古北路大橋東眺長甯路(照片為姚志康)
2021年,
長甯路已有120年的曆史。
沿途的工廠和古老的棚戶區早已不複存在,
相反
中山公園、曹家渡兩大商圈,
從東到西,各種商品房建築并排矗立。
長甯路,
渤海三天,改變了世界!
文字:姚志康
編輯:高琴
請注明"上海長甯"
喜歡訂購一個"喜歡"
歡迎評論與"甯甯"互動
送我另一朵"在看"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