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成為今年上影節熱門話題,有人躊躇滿志,有人心懷焦慮

作者:藝綻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袁雲兒

如果盤點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熱詞,AI一定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影節的大小論壇上,都有導演、制片人、技術專家等圍繞AI侃侃而談,有人躊躇滿志,有人滿懷期待,也有人不無焦慮。AI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影視行業及創作流程,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但可以确定的是,AI已經開始全面滲入行業,未來的影視行業,一定會有AI的一席之地。

AI成為今年上影節熱門話題,有人躊躇滿志,有人心懷焦慮

“AI給了彎道超車好萊塢的機會”

“我有一個掃地機器人,但用起來還是挺麻煩的,沒覺得有多友善。其他的事兒,也基本上沒有機器人能夠很好地完成,機器人這一塊我還是覺得有很多提升空間。”如果沒有介紹,觀衆很容易以為這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出鏡錄制的一段視訊。但事實上,這段視訊完全由AI生成。視訊中“劉慈欣”的動作,表情,說話聲音、語調、甚至停頓等,都與真人無異。“他”不僅侃侃而談對電影《流浪地球2》的評價,還吐槽起掃地機器人,堪稱人工智能之間的互相“拆台”。6月12日,上影節“AIGC浪潮下的文娛科創新視野”論壇上,商湯科技釋出的數字人版劉慈欣,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商湯科技數字文娛事業部總經理栾青介紹,以目前的技術水準,隻需花5分鐘錄制一段視訊,交給AI學習,就可以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數字人,這個數字人幾乎讓人分不出來是不是真人,并且可以像電影《流浪地球2》裡的圖丫丫和圖恒宇一樣,在數字世界裡一直活下去。

三年前,導演郭帆帶領團隊創作《流浪地球2》時,覺得像ChatGPT這種大語言AI模型,可能會出現在2030年前後。是以他們把電影故事編成了這樣,預想電影問世後幾年,當現實中真正出現這樣的AI,好顯得“我們還挺有預言的感覺”。沒想到,電影剛完成,ChatGPT橫空出世,打了郭帆一個措手不及。“沒想到它會那麼快地發展,以及沒有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式發展。”郭帆坦言,三年前在編劇時,團隊已經把《流浪地球3》的劇本構思了七七八八,但是沒想到,現實比劇情還要精彩。

AI飛速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将大大提高影視創作生産的效率,同時降低人工成本。《流浪地球2》在制作中大量使用了AI技術,比如主演劉德華片中形象的老齡化和減齡化、李雪健台詞的複原處理、全CG數字人制作等。但當時郭帆感覺AI的可應用度還不夠高,需要疊代五六百次才能生成一個結果。然而AI發展到今天,隻需要描繪一個場景或人物,就能生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圖檔或視訊。《流浪地球2》拍攝時,劇組人數最多接近2200人,郭帆預測,如果拍攝《流浪地球3》,現場劇組人員可至少減少一半。

在郭帆看來,AI有望實作影視工業的3.0變革,這對國内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好萊塢現在也不清楚要怎麼面對AI的應用,我們也還在摸索,是以反而變成了我們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AI成為今年上影節熱門話題,有人躊躇滿志,有人心懷焦慮

“動畫電影制作的周期效率将提升30%”

去年底,ChatGPT的釋出,給全球投下一顆熱度至今居高不下的重磅炸彈。以内容生産為核心的影視行業立即響應,努力學習,積極布局,以確定能夠領跑這條全新的AI賽道,尤其是動畫行業,響應更為迅速。

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執行總裁尚琳琳透露,他們公司出品的2023年春節檔電影《熊出沒•伴我“熊芯”》,當時制作時應用AI相對較少,但接下來的最新一部“熊出沒”大電影,公司要求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嘗試AI應用。

AI在動畫電影制作過程的表現如何?簡言之,有的環節不錯,有的還有較大欠缺。“AI在概念設計階段是非常好的工具,會極大地擴大創作者視野,提高效率,給主創提供很好的參考。在美術設計階段,我們大量将人工與AI相結合,比如把我們自己做的美術設計圖,交給AI做進一步細化,它會對在材質、道具等細節方面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和進一步完善。”尚琳琳說,“但是在編劇階段,AI的原創性還不夠,大多是基于已有作品的一些改編,初看覺得還不錯,細看有很多問題。”她透露,未來華強方特将搭建一個集合各種AI工具的大平台,友善更多人使用。

“如果不去擁抱AI,我覺得就會被抛棄。這個時代每一個革命性技術的出現,都會帶來大的曆史翻盤,要麼生,要麼死。我們隻能去擁抱。”尚琳琳。

“我估計,AI對動畫電影主要環節效率的提升可能會達到50%,對整個動畫電影制作的周期效率提升30%,也就是說,原來我們計劃每年上映3部動畫電影,現在有機會做到4部。”上影節開幕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說,AI不光有助于動畫電影的制作,它可以滲透到數字電影的所有環節。“AI對動畫制作的改變令人驚訝,完全想象不到。比如說做一些場景、形象設計和分鏡頭、故事闆。原來可能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美術師花一個月做出場景圖,AI一個晚上的時間能輸出幾千張,比一個人用一個月的時間畫的圖還要好得多。”

AI成為今年上影節熱門話題,有人躊躇滿志,有人心懷焦慮

“AI大規模應用倒逼從業者創新”

AI的大規模應用,也會對很多從業者的創作生産形成沖擊,加劇影視文娛産業的競争。興奮與焦慮并存,或許是當下從業者面對AI的心态。

“我們認為文娛行業接下來會走向多模态競争。比如說本來做網絡小說的公司開始做漫畫,很多漫畫公司開始做動畫,本來做影視的公司開始做圖書出版……”娛樂資本論創始人吳立湘帶領團隊經過三個月實地調研後發現,變革已經在開始,“整個行業的競争力度會極其加劇。到那時,使用者根本不在乎到底是數字真人電影,還是真正的真人電影。”

科幻作家陳楸帆提出一個“人機共創”的概念。他認為,在AI技術大規模應用後,市面上八成多平均水準的從業者可能很快被替代,因為從成本效益上他們完全沒有跟AI競争的可能性。“AI會在一段時間内迅速占領市場,在到達一定飽和度時又會引發審美疲勞,有可能讓大家覺得,我們還是需要人,需要一些屬于人的生命、情感、審美的東西。”陳楸帆說,AI與真人的較量會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曲線,這個過程中的陣痛需要每個人去承擔。是以,從業者要去思考,他們在行業中不能被AI替代的競争力是什麼。

陳楸帆認為,AI可倒逼從業者去努力和創新,利用AI輔助生産。此外,有些能力可能是短時間内AI無法代替真人的,比如讓自己開心、讓别人開心,這樣的能力在未來會特别稀缺,也是以需要更多人才。

郭帆則呼籲,有關部門應加快出台AI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AI的發展。“AI不僅僅和創作行業相關,而是已經會對社會方方面面産生深刻影響。是以我們需要有時間去重新認識和思考AI,有規劃、有步驟地發展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