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情有義有人生:《論語・顔淵篇》(18)

作者:沐浴墨香張一鳴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憂患魯國出現的盜竊行為,問夫子怎麼治理。夫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沒有貪欲的心,(群眾豐衣足食,)即使你獎勵偷竊,也沒有人會這麼幹的。”

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季康子患盜”事件應該發生在這之後。

季康子執掌國家權力的時候,魯國國庫非常空虛。《論語•顔淵篇》記載,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季康子是“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篇》)(季氏比魯國的國君還富有呢。冉求還為他搜刮賦稅,讓他更加富有。)

再加上“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論語•先進篇》)(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饑荒。)群眾缺衣少食。

于是,魯國不少地方出現了盜竊行為。

“季康子患盜”的“患”,是一個形聲字。“串”字就是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把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放在心上面懸挂起來,就是擔心。本義是提心吊膽的意思。《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患,憂也。”

“盜”的本義是過河越界,劫物掠貨。但本義已消失。後來擴大引申為行竊,偷竊。再由行竊,偷竊引申為行竊者,偷竊者。《說文》給出的解釋是:“盜,私利物也。”“盜”字在西周文獻、春秋至戰國文獻中,基本用法為偷竊别人财物之義。

與“盜”聯系在一起的是“竊”。“竊”的本義是偷。《說文》給出的解釋是:“竊,盜自中出曰竊。”

但需要說明的是;“盜”是明着搶劫,是強盜的行徑,社會影響太惡劣了。“竊”是暗地裡背着主人進行偷,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小偷小摸的行為。

這裡的“盜”,不能解釋成有人去季康子家明搶東西,季康子有權有勢的,誰敢上他家明着去搶劫啊?除非是這個人他不想活了!如果有這樣的行為,也隻能是“竊”。

季康子作為魯國的正卿,是魯國的掌權者。為什麼魯國的國君不當家呢?因為他的權力被“季氏三桓”盜取了。季康子實際上是“竊國大盜”。

在這裡,季康子既然是“患盜”,應該了解成社會上存在着一些“盜”和“竊”的行徑。為啥呢?因為群眾生活不下去了啊!“盜”和“竊”可以說危害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季康子自己既想讓社會上出現的盜竊行為得到有效打擊,如果真的出現怨恨的話,又說這個主意是孔子出的,我隻是采納孔子的意見而已。仔細想來,季康子真是個玩政治的高手。

聽到季康子的問話,我們看孔子的回答,“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欲”是一個形聲字。“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産生欲望。本義是欲望的意思。“欲”在《說文》給出的解釋是“貪欲也”,貪求财利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老是貪财,這個人的陽氣肯定不足。因為貪心重的人,朝思暮想都是想着賺錢,這心就會陰暗,陽氣就衰了。人是靠陽氣才能生存的,一個人死的時候,陽氣全部沒了。是以要想健康,沒有别的,少欲知足,你就能健康長壽。

“賞”的本義是償還、賠償,讀作cháng,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償”。後來假借義為賞賜;引申指贈送;又引申指稱賞,以上讀作shǎng。後來假借義為賞賜。《說文》給出的解釋是:“賞,賜有功也。”《荀子·王制》記載:“無功不賞。”

“苟”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貪欲之心,不聚斂不義之财,群眾都是豐衣足食的。孔子說,你就是懸賞讓他們去偷去搶,他們也不會去幹的。

實際上,孔子這句話還有另一層的說法,就是因為季康子有了貪欲之心,聚斂了大量财富,是以才招引來這些盜竊的行為。孔子這裡說季康子,的确讓人佩服,這是真正的語言大師,既能引導人走上正道,又不當面得罪人!

《禮記·缁衣》記載:“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面的人喜歡這樣東西,下面的人一定更喜歡這樣東西。比如一個機關上司喜好喝酒,這個機關就會興起好酒之風,不是因為員工有多麼喜歡酒,而是因為喝酒能獲得和上司接觸的機會,進而利用上司掌握的權力為自己謀些私利。在這裡,孔子說“子之不欲”,其實就是“子帥以正”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解決盜竊行為有三招:一是嚴格刑罰,一旦發現偷盜行為,就嚴管重罰,讓偷盜者不敢有偷盜的行為;二呢,為政者“不貴難得之貨”,東西都不難得,你還有什麼可盜竊的;三呢,就是進行教化。隻要人人都能“克己複禮”,“克己”是克服自己的那個貪欲,按照“禮”的要求進行修身養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盜竊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最終會銷聲匿迹的。

說到這裡,真地佩服商朝的第一代皇帝商湯。《論語•堯曰篇》中記載:“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皇帝自稱,“萬方”就是天下人的意思。我們看,商湯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人有罪的話,是誰的罪呢?商湯自己說了,這是我這個當國君的罪。為什麼呢?一是;商湯想說的是自己沒有做好;二呢,自己沒有教化好萬民。自己敢于去承擔責任了。

盜竊就是貪欲之心在作怪。我們看,孔子把盜竊的原因給說出來了,社會上為什麼有人盜竊啊?是因為“為政者”有貪欲之心。如果一個人心中欲望太重的話,就會大肆貪婪的,國家的利益能貪就貪,集體的财富是能占就占,從小貪小占會逐漸發展到大貪大占的。不屬于你的,你卻占為己有,這就是“盜”!是誰逼你的嗎?沒有的,是你的貪心在起作用!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盜了自己不該有的東西,就得接受社會的懲處,這就是因果定律!

“不欲”就是不貪圖财利,要想消除盜竊,就必須把貪欲之心這個根給斷掉。“不欲”是治理社會上盜竊行為的根本大法!如此說來,“不欲”兩個字,不僅是解決盜竊的根本,也是解決社會一切沖突的根本!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為政者聚斂财富是“盜”“竊”産生的一個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本章句《論語》,孔子強調為政者做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重要性,并不是強調“盜”“竊”産生的原因。

在孔子看來,如果為政者清廉,不起貪心,不動貪念,這樣一來,他自己就不會存在盜心了!所謂的上行下效!群眾看到統治者都那麼清廉,他們也自然不會起任何貪念了,如此一來,社會上就不會存在“盜”了。

說心裡話,讀了這章句《論語》,我覺得孔子的思想真的太偉大了。聖人能夠看到解決社會出現問題的關鍵之處,是一個人的心出了毛病!隻有從心上解決問題,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所謂打蛇打七寸,牽牛一定要牽住牛鼻子,這就是孔子偉大的地方!我們很多的時候,能做到在一件事情上看到自己的錯誤,都已經很艱難了,更不要說在理上改正自己了,從心上改正自己就更難了!

有情有義有人生:《論語・顔淵篇》(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