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作者:野馬财經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妖股”的故事是實是虛?

作者 | 蘇影、張凱旌

編輯丨武麗娟

來源 | 野馬财經

資本市場的潮起潮落往往隻在一夜之間, 5個月股價暴漲488%後,一封控股股東被強平的通知單,将“妖股“鴻博股份(002229.SZ)的狂歡打斷。

6月12日,鴻博股份公告,收到《強制平倉結果通知單》,控股股東之一河南寓泰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寓泰控股),在财通證券的157.87萬股于當日被強制平倉,資金用于歸還寓泰控股在财通證券的融資。被動減持後,寓泰控股持股比則由14.3%降至13.98%,仍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鴻博股份公告

上市公司表示,上述事件不會導緻公司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不會對公司生産經營、公司治理産生影響。

但盡管如此,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似乎并不買賬,公告次日,鴻博股份股價明顯下跌,6月13日報收37.63元/股,跌幅4.76%,總市值約188億元。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控股股東股份被強平

事實上,寓泰控股股權被平倉一事此前早有端倪。

早在2023年5月,鴻博股份介紹,寓泰控股曾通過财通證券信用賬戶參與融資融券業務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032.38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6.08%。

當時,寓泰控股是在上市公司持股14.3%的第一大股東,其實控人為鴻博股份實控人之一黎小林,後者持有寓泰控股94.23%股權。

後因收到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财通證券宣布寓泰控股在其信用賬戶的融資合約于2023年5月18日到期,後者需按約定償還6276.46萬元的融資債務。不過,因寓泰控股為上市公司大股東,須遵守相關減持信披要求,是以财通證券也給予了公司一定緩和空間,将違約處置日延至2023年6月12日。

從結果來看,很明顯,寓泰控股并未能在約定期間内還錢,于是财通證券則選擇賣股票收債。

2023年6月12日,财通證券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賣出了鴻博股份157.87萬股,收回資金約6311.44萬元,剛好可以覆寫上述債務。而減持完成後,寓泰控股持股比降至13.98%,在信用賬戶内的剩餘股份也已轉至普通證券賬戶。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鴻博股份公告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控股股東所持股權被強平一事,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意味着實控人持股比例的下降和對公司控制力的減弱,自然也會影響公司的未來運作以及市場信心,對于公司股價走勢十分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還有一個插曲,2023年4月,鴻博股份原董事長毛偉曾将手中所持寓泰控股94.23%股權和輝熠貿易100%股權(二者均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且是一緻行動人)分别轉讓給自然人黎小林、楊凱,黎、楊二人又将所持股份表決權委托給毛偉,是以鴻博股份的實控人由為毛偉一人變更為毛、黎、楊三人。

當時,黎小林曾承諾,交易完成後的未來十八個月内,寓泰控股不會減持公司股票。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鴻博股份公告

不過,僅兩個月後,随着寓泰控股所持股份被強平,黎小林也違反了上述不減持承諾。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張琦律師表示,盡管黎小林違反不減持承諾是事實,但因為是被強平并非主動減持,是以是否會被處罰及具體處罰措施,還需要根據監管機構的調查結果和相關法律法規來确定。他提到,如果監管機構認定黎小林的行為違反法律法規,可能會對其進行包括罰款、禁止擔任上市公司高管或董監高等處罰。

“英偉達概念”成就188億“妖股”?

而在控股股東被強平背後,此次事件中的上市公司也不一般,股價5個月暴漲近488%,它也是近期資本市場的知名妖股。

而鴻博股份“妖股“故事的開篇,還要從它牽手英偉達開始講起。

時間回到2022年8月15日,鴻博股份宣布與中關村中恒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英偉達、英博數科三家公司簽署《合作協定》,共同合作成立北京AI創新賦能中心,向人工智能領域跨界。

其中,鴻博股份提供資金、英偉達負責技術,整體通過英博數科組建專業團隊,進行産業投資、培育和營運。

起初,上述合作公開後,并未在市場引起明顯水花。野馬财經發現,2022年8月-2023年1月20日期間,上市公司股價整體在6元/股-8元/股附近波動,走勢較為平穩。

轉折發生在今年1月下旬,從1月20日起,鴻博股份股價開始進入暴漲區間,一度從6.72元/股漲至6月12日的39.51元/股,5個月漲幅高達487.95%,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匹黑馬。而其股價大漲的原因,則和市場對ChatGPT概念股、AI概念股的追捧相關。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Wind資料

整體來看,鴻博股份的ChatGPT和AI概念均和英偉達有着直接聯系,英博數科旗下ChatGPT聊天機器人小e是基于英偉達megatron底座等搭建,公司的AI算力服務等業務也要依托英偉達的高端算力GPU晶片來開展。

一句話總結,鴻博股份的跨界轉型高度依賴英偉達,但對于剛剛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英偉達來說,鴻博股份是否同樣重要則需要打一個問号。

英偉達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是全球首家市值邁入1萬億美元的晶片廠,現在的市值約相當于3.2個茅台、2.3個騰訊,在人工智能界的地位近乎壟斷。而鴻博股份,在頻繁跨界多年後,2022年才剛踏入AI領域。

有業内人士曾在社交媒體上評價,“這個合作怎麼說呢,說沒有合作吧是有的,說有吧,你買一個英偉達的顯示卡,你也算跟英偉達合作了,英偉達還負責你的售後。”

事實上,鴻博股份跨界AI還有一個背景是,作為一家在印刷和彩票行業浸淫已久的公司,鴻博股份一度被視為網際網路彩票龍頭。然而因彩票行業受到監管政策的影響,其在這個領域深耕受限。于是2016年來,鴻博股份曾先後籌劃向大資料、手遊、5G、區塊鍊等多個領域跨界,而這些轉型最終也都宣告失敗。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騰訊公共圖庫

2022年,鴻博股份還曾嘗試斥資3.57億元收購廣州科語,後者主營小家電業務,2020年的資産總額隻有鴻博股份的16.7%,營收卻是鴻博股份的112.94%。不過,交易依然沒能達成,公司給出的理由是受疫情影響,交易各項工作進度不及預期。

主業遲遲無法突破,跨界也數度折戟。2022年,鴻博股份營收僅有5.46億元,甚至不如十年前的水準,淨利潤出現上市首虧(-0.57億元)。這才出現了終止收購機器人公司後,鴻博股份火速轉向AI的情景。

跨界步子邁的不小,但鴻博股份現任管理層中卻鮮少有AI行業的從業背景。去年8月被公司選為英博數科總經理的周韡韡,此前的履曆則主要集中在媒體和品牌方面,其曾是廣告公司豆盟科技的CMO、36氪進階副總裁。即使放眼全公司,2022年的研發人員也隻有137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曆僅有2人。

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英博數科則宣布,聘請原搜狐技術委員會主席、前京東雲副總裁吳東出任英博數科CTO。

雖然鴻博股份的負債不多,但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9.49億元。近年來,科技巨頭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開發人工智能技術,阿裡巴巴、騰訊和百度最近就宣布大規模AI投資計劃,其中阿裡巴巴計劃未來五年内投資1000億元人民币。是以,鴻博股份的資金投入能否支撐其與巨頭在AI領域的競争?還要畫個問号。

對此,專注于資本市場研究的自媒體“慢投資”則提醒投資者,鴻博股份此前多次蹭熱點,如今跨界也是完全蹭英偉達講故事。“慢投資”還援引英偉達内部人士的表态,“我們目前不會跟小公司合作”。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跨界AI是虛是實?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英偉達要在國内尋找合作夥伴,按照慣例,需要合作對象有相當的技術背景和一定的行業地位,一般是業内龍頭企業,斷不應該是一家沒有技術背景的也沒有技術根基的跨界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英偉達公司官網搜尋其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共能搜到124個結果,包含先進數通、優創世紀、覺非科技等(其中某些有重複),但其中并沒有鴻博股份。

“英偉達A股小夥伴”股東遭平倉,妖股鴻博股份還能火多久?

來源:英偉達公司官網

此外,張孝榮表示,算力出租這個業務模式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一來是國内拿不到英偉達的先進GPU,該賦能中心的算力很難超過國内大廠的技術水準,缺少競争力;二來做大模型需要AI算力的主要是少數幾家大廠,這些大廠可以自行解決算力,不需要長期租用第三方算力。”

而香頌資本沈萌則認為,鴻博股份此前無論是AI技術還是算力服務都沒有涉足,是以跨界不僅概念空洞、實際操作也充滿不确定性,而且英偉達部分高端産品還受到美國政府限制,是以這個項目真正能實作的效果令人擔憂,一旦出現差錯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是以二級市場上的表現與業務本身的相關性不高。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除鴻博股份外,還有工業富聯、天準科技、亞康股份等多家英偉達概念股。其中采購是最常見的合作關系,但從相關公告來看,大部分所謂概念本身并無實際業務支撐。有市場人士表示,英偉達以顯示卡起家,自身産業鍊規模不像蘋果那樣龐大。

值得玩味的是,今年4月,鴻博股份股價距離年初漲幅翻倍之際,毛偉進行了先轉讓股份,再将股份表決權委托回給自己的操作,緊接着辭去了鴻博股份全部職務。

在回複深交所關注函時,鴻博股份稱,楊凱和黎小林是因為看好公司在AI闆塊未來的發展才受讓了股權,毛偉則是因個人原因暫時無法履行董事長職務,但其“在AI人工智能闆塊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與專業判斷能力”。毛偉當過房地産公司和酒店的總經理,還當過一家汽車商貿園區公司的監事,其經曆中與AI最沾邊的可能是智能安防公司董事長。

“跨界不确定性大,而且二級市場表現也脫離了業務基礎,是以對于投資者,應更注重對風險的管理和規避。”沈萌表示。

您如何看待“英偉達概念股”鴻博股份?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