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學會了畫畫,繪畫的未來在哪?來聽他們講這場科技和藝術的“較量”

作者:上觀新聞

新媒體、大資料算法、區塊鍊、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媒介和思維方式。當AI成為時代語境的明顯辨別,未來,藝術領域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介入而保持一份獨特的藝術價值?

6月10日,“期望@查找@算法——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在南京乙觀藝術中心開幕,作品展分享會上,多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分享見解,勾勒AI時代的藝術畫像。

AI學會了畫畫,繪畫的未來在哪?來聽他們講這場科技和藝術的“較量”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促發從業者對藝術本質更加深入的辨析和思考。“由于AI給整個行業帶來強烈的危機感,我們往往搶先一步,将AI置于人的對立面,去考慮它和人類之間的倫理關系。實際上,AI目前仍隻是作為一種工具而存在,就像人們今天所用的所有電子裝置一樣。”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林書傳說。

AI學會了畫畫,繪畫的未來在哪?來聽他們講這場科技和藝術的“較量”

林書傳将AI比拟為隻有“加法”沒有“減法”的算法模型,通過不停地疊代形成巨大的資料庫,但無法替代創作的主要部分以及藝術作品中最關鍵的部分,也就是繪畫藝術的獨特性。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陳研進一步闡釋,無論人工智能的體量多麼龐大,它所依賴的仍然是計算機的邏輯,“這個原理由科學家圖靈設定,将所有的問題化為非黑即白的0和1。”他表示,人工智能采用的是歸納法,将問題與人想要的答案進行連結,雖然連結的速度可以越來越快,但人類的想象經驗、藝術直覺等都是人工智能難以獲得的。“産生這些想象和直覺的過程,實際上伴随着人類的産生而出現。比如,如今去某個考古現場,往往會看到一些陶瓶,很多都是兩隻湊成一對,是一種最簡單的對稱;陶瓶上面的裝飾紋樣,都是均衡、有美感的。人為什麼會刻意地将這些紋路彼此間的距離保持成同樣的?這就是人類文化、制度的展現,是計算機無法了解的。”

AI學會了畫畫,繪畫的未來在哪?來聽他們講這場科技和藝術的“較量”

藝術史學家藍慶偉則認為,繪畫由于标準化程度相對較低,天然地對AI有“抵抗力”。“在當下,很多時候是AI圖像這一概念偷換了繪畫的概念,如此一來消解了所有繪畫的本質,隻強調繪畫作為資訊的特征。”

那麼對藝術家而言,AI真正提出的挑戰是什麼?多位藝術學者表示,那就是如何保持繪畫藝術的不可替代性。“在未來,沒有思想精神的作品一定會是被替換得最快的,我們正在迎接這樣一個去粗取精的時代。”藍慶偉說。獨立策展人、藝術批評學者宋振熙認為,未來人們需要通過提高文字語言的水準,更好地和AI對話,“在可見的時間内人類仍然需要‘馴化’AI,避免它的圖像世界過度固化,而文字的想象力是無窮的。”

AI學會了畫畫,繪畫的未來在哪?來聽他們講這場科技和藝術的“較量”

專家學者們也普遍注意到技術變革和生存境遇的關系思辨。“與其把AI抽象化,不如說它成為了當下的社會語境,這也意味着AI已經是一種創作素材;思考如何在表達内容中展現出AI時代人的境遇和心理狀态才是藝術家所應該做的。”林書傳說。跨媒介藝術家姜大方表示,AI對于社會行為、社會倫理所産生的影響,已經作為一種話題進入了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包括人、人身處的環境和人面對身處的環境所作出的反應。這些剖析人、研究人的作品,才會真正讓AI在藝術史上留下印記。”

姜大方認為,盡管AI對繪畫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在藝術創作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每當創作了一幅畫,藝術家一定會追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他需要尋找評價标準和繪畫的價值。為此,他永遠會‘自找麻煩’,找到問題,解決問題,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來……這就是藝術與科學的本質,保持純粹的内心,奔向更加遼闊的天空或者更加深邃的深淵,追求心目中的完美、理想中的典範。”

“每當我們在前行中感到危機,對未來茫然的時候,總會回過頭來注釋傳統經典,想想它們為什麼能留存,它們當時應對危機的做法裡,有哪些是我們能學以緻用的?”宋振熙表示,縱觀藝術史上衆多技術進入藝術領域的前例,不僅可以獲得經驗,更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新的視角,“這樣一來,藝術家和傳統之間不再隻是懷舊泥古的關系,而是能夠在傳統中尋找自己真切的感受和當下生活的情境。”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吳雨陽

圖檔由乙觀藝術中心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