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作者:新氧

一個問題:姐妹們有多久沒被美到震撼過?

就是那種不動聲色、卻能協裹着滌蕩古今的震懾力。

讓人一瞬間沉澱在萬象生輝的氛圍裡,化身滄海一粟,感受世殊時異疊代出的神性美态和人文厚重感。

這樣宏大的美學震懾力,在羊深入研究中國石窟佛像的文化後,有了最為貼切且直覺的感受。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左為大足石刻,右為莫高窟

從五大窟的莫高、雲岡、龍門、大足石刻、麥積山;

到十小窟的炳靈寺、安嶽石刻、希玄寺、萬佛峽、響堂寺、大佛寺、天龍山、通天涯、石寶山、須彌山。

一窟一色,從南到北貫穿着民族大融合的宗教美學。

百窟千佛,雖然儀态各異,但相面神色裡都有着不着片語、歸于甯靜的情緒傳達。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萬事萬物多有聒噪嘈雜一面,而在石窟石刻的佛像雕塑下,人們卻總能找到人性與佛性之間的平衡、肅靜。

跨越千年,殘破卻靜穆的石窟文化,雖不似绮服珠寶般華美,但有着不容忽視的美學力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細數中國的石窟文化,不可謂不豐富,綿延千年經曆了龜茲、涼州、平城、中原、北齊、隋代、唐、宋八個時期。

各朝各代,有着各自鮮明的模式和風格。

雖說石窟造像是佛教文化的外來衍生品,但真正使其成為藝術、享譽國際,還是華夏大地内在美學融合後的開鑿、再塑。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今天羊想和姐妹們一起,抛開世間繁複、浸潤在石窟文化的研究裡。

從不同時期石窟的開鑿特色,到佛陀造像的形、态、神等技法塑造,多元度了解這深厚宏大的中式美學。

也為自己的内心,補給一份歸于甯靜的平衡之力。

PS.篇幅有限,今天咱主攻北朝期間的石窟造像風格。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386—581年,北朝石窟美學流變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這一時期是佛學最為盛行的時期,也是儒、釋、道交雜糅合較為激烈的時期。

加之百年動蕩、戰火紛飛,統治者們都很熱衷于利用鑿塑佛像、宣傳佛法,來獲得些許精神上的安甯。

比如現存規模較大的麥積山、雲岡、龍門、響堂山、雲門山石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開鑿并建成。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别看北朝僅有短短數百年,但卻更疊了數代政權,這也導緻了同一時期的石窟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模式。

羊簡單按照風格差異,把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美學流變。

美學流變第一階段(384-460年):奇駿雄渾的本土轉型期

第一階段石窟造像最為顯著的特點,其實是将外傳造像的風格逐漸本土化。

說白了就是把古印度的石窟造像,鑿塑的更加華夏風情一點。

例如佛像的身形會更貼近人身、頭身比例也更加協調;甚至于衣褶繁缛也多用内刻線表現,内收>外放。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左為印度象島石窟,右為麥積山石窟

而且相較于更早的北涼時期,這一階段的石佛造像會更強調面部的威嚴感和神性悲憫,而不是一味的寬厚慈祥。

垂閉微啟的眼眸、棱角起伏的豐厚平唇,都帶着一種平靜的威懾力。

比如這一階段開鑿的麥積山石窟,就很符合這一造像特點。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重點無論男女相,大多是這種威嚴靜穆的謙憫之态。

風格主打魁偉雄健,以及神性、服飾逐漸“中原化”的觀感,很多造像甚至采用了木骨泥塑的技法,來提升整個佛像的支撐力。

由此産生的儀态和神色,都更接近生活中的人像,而非佛像。

也是以,麥積山石窟和西秦開鑿的炳靈寺石窟,并稱為奇駿雄渾的“涼州模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後期曆經十多個朝代的營建修繕,麥積山石窟後期呈現出更為清秀的活潑感。

比如薄骨笑相,和早期的奇駿雄渾有着明顯差别。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美學流變第二階段(460-494年):平城風雅的多元融合期

這一階段光看特點總結,便知道是雲岡石窟的主擂台(古時大同又稱平城)。

不過确切來說,這一階段是雲岡一、二期的開鑿期。

彼時恰是北魏滅北涼之後,涼州佛教大轉移,直接影響了敦煌與平城的石窟風格。

加上文成帝複法,該時期的石窟文化呈現出特色明顯的“平城模式”,主打多元、多美學要素。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雲岡石窟第一期的風格,就非常多元,既有渾圓樸實的龜茲風格,又現紋飾多變的犍陀羅風格,也有細節刻畫的平城風格。

但整體構造上,依然是在沿襲外傳造像的基礎上,進行更有鮮卑文明和中式風雅的融創。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是以在雲岡佛像群内,可以看到一窟一貌、多姿齊發的缤紛美感。

不過最具特色的,還是造像面部神态一改往日威嚴肅穆,多現垂目慈厚的微笑感。

這也是平城模式的顯著造像特色。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現今儲存最為完好的第六窟,就是第一期開鑿,保有很明顯的平城模式

雲岡第二期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不過相較于第一期的多元融合,第二期更多受南朝思潮影響,出現了更多士大夫審美情趣的造像。

甚至會雕出善男信女等供養人的造像。

從塑到浮雕都凸顯這精、巧、美的人文美學結構。

佛性和人性的交織平衡,也讓第二期的風格多了獨具特色的“太和造像”模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後世修繕營建,也更注重色彩的勾勒,比如包泥彩繪呈現出的唐代風格。

但佛像的鼻直眉彎,笑意盈盈依然保留,為穆靜添上了一分太平的喜氣。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美學流變第三階段(494-554年):秀骨清像的中原美學

這一階段的風格呈現主要就是造像的全面漢化。

彼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興漢化改革,是以第三階段的造像更多呈現的是中原美學。

比如盧舍那大佛造像,逐漸脫離鮮卑風格,五官更為蒼勁、輪廓更為秀麗,頗有中原地區士族文人的雅骨。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而符合中原審美的“秀骨清像”造像風格,也是這一時期的标志特色。

這種風格來源于南朝畫家陸探微,唐代《曆代名畫記》中形容:

“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迹勁利,如刀錐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陸探微《歸去來辭圖》

PS.陸探微是書法入畫第一人,是以筆鋒多清勁秀美

雲岡第三期、龍門石窟,以及遷都途中在晉東南地區開鑿的羊頭山石窟、南涅水石刻都有着“秀骨清像”的風格。

尤以龍門石窟最為典型,特别是賓陽三洞,因為處于北朝和隋唐藝術風格交換的臨界點上,是以造像既糅合北朝的剛勁粗狂,又融入和隋唐的風雅。

結合秀骨清像的中原審美,剛柔并濟、淩厲生動。

挂袍飄帶等細節也更飄逸繁密,不再拘束于一二階段的刻闆程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雕磐作龛,刻骨成佛。

北朝三階段的石窟造像審美流變,雖然細微之處有風格的變換起伏,但都是在中式文明的地基之上鑿取天工。

這樣的美之于我們是震懾,而之于文明來說是一種傳承和記憶。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一如石窟文化裡永恒不變的佛陀造像,即使被風霜雨雪侵蝕殘破。

可依然能在千年之後傳遞給華夏兒女不着片語、歸于甯靜的安詳之力。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人性與神性的微妙平衡

石窟佛像撼動千年的甯靜美學

石窟佛像安詳,是神、形、态的整體美學輸出。

奇勁雄渾或秀骨清像,不管各朝代風格如何疊代,佛像的形态總是豐秀滿盈,靜穆而持重。

低眉斂目、和顔含笑裡,既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性,也沒有嬉笑怒罵的人情,而是共融與人神之間的甯靜坦然。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除了面部的形态,佛像的衣袍紋飾也有安甯寬厚的美學傳遞。

佛陀多着通肩式的大衣,衣面褶皺起伏呈現流暢回旋的大波浪狀,立體層疊間會自然随性的交錯飄帶、垂領、挂珠。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早期的紋飾花邊有兩方連續的化生童子、唐草紋(又叫忍冬紋);後期會在此基礎上,浮雕瑞獸花木、祥雲佛寶。

這些紋飾皆在喻意美好安樂,和寬大飄逸的衣袍相映成趣,有着意境審美上的呼應。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衣飾和花紋,契合于靜穆持重的面體之态,傳遞出一種太平寬大、泰然自若的情緒資訊;

抑或表現佛法裡超脫生死、求得極樂、普渡衆生的豁然通達之境。

正念疊加,佛像給人的第一觀感是美好慈厚,沉浸之後便是自歎須臾渺小的開脫和平靜。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形态安詳美好,中式佛像美學裡還有不可或缺的神情打造。

簡單來說,就是面部的抽象情緒表達。

而中式的佛陀們多為“無相之面”:

無悲無喜、無嗔無怒、無驚無愁,僅僅是低眉垂目的慈态靜觀。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因為無相,便無明确的情緒傳達,人面佛之時便能快速的靜下心來,擷取來自體外之物的甯靜張力感染。

且佛陀神态多雙目微睜,會給人一種若有所思,亦無所思的冥想之感。

這便符合佛教的核心“釋”字:于無限冥想中釋懷,于無所冥想裡與個人消極情緒釋解。

這是華夏兒女獨有的情緒體驗,也是佛像不着片語、歸于甯靜的美學力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萬物靜觀皆自得,佛像無悲無喜、無憂勿擾,于自觀自在中,實作化苦為樂。

佛像也相對無言,卻能用甯靜之力直撫人心。

現代人禮佛,未必就是沖着财、權、色而去,畢竟大家皆知所願之虛妄。

更多人興許是想在廟宇中、殿堂内,尋求一絲與世隔絕的安甯,抑或是在許願時感受一絲佛像自觀自得的精神力量。

美到震撼!中國石窟佛像文化的美學震懾力究竟有多大?!

一如《心經》所言:入塵不染,出塵不失;生滅得失在沿途,歸得寶所皆空寂。

也許下一次精神内耗的時候,我們也能自觀佛像美學的安甯之力,于靜穆泰然之中,獲得屬于個人的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