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蘇秦為縱,張儀為橫”的說法,蘇秦和張儀在秦、楚時期的貢獻衆所周知,他們淵博的知識,三寸不爛之舌的才能都被衆人津津樂道。
然而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才幹都來自于同一個師傅,這個人就是鬼谷子。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不乏一些謀略和才能突出之人,儒家的禮儀,道家的道德,法家的制度,以及預言家的鬼谷子他們都是大陸的文化大家。這裡面的鬼谷子更是謀略家,預言家,縱橫家的鼻祖。
鬼谷子的名号一直都是如雷貫耳,他的謀略以及一些警世名言在後世來看,真的是一語成帝。
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他,耗盡一生所著的《鬼谷子》一書中,給後世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寶。作為大預言家,他的警世良言被後世人奉為“謀聖”。
鬼谷子對人性極為透徹的了解讓他所著的《鬼谷子》一書成為了“曠世奇書,智慧禁果”。他曾給後世留下的人在倒黴前的出現的“三大征兆”,如今看來是非常有道理的。
“鬼谷子”的神秘面紗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極為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縱橫家。潛心專研、醉心學術的他,一生無妻無子,一直居住于深山老林之中,是以他的身上總是被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自古以來,但凡有真才實學,醉心研究之人,都願意大隐于市,居住于人煙稀少之處,為的就是能專心緻志的研究。
原名王羽的鬼谷子也是如此,常年居住在雲夢山鬼谷之中的他,因為非常神秘被人稱為“鬼谷子”。
對于鬼谷子的出身,曆史上并沒有确切的記載。有的說他的父母本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後來母親遭逢家道中落,其父母二人被棒打鴛鴦之後,仍然是生死相随。在他的父親死後,母親不離不棄。最終感動天地,在其父親墳前得到稻谷一株。
後來他的母親帶回家吃了之後,就懷孕生子,這個孩子就是“鬼谷子”。
也有傳說是在雲夢山中,龍王之女為了報答拯救過她的凡人,私自為幹旱的百姓引海水澆灌田地。最後事情敗露龍女被罰成為泉眼,凡人男子被罰成為保護泉眼的山脊。
數百年後,龍女的精魂脫胎成為凡人,并且得到一棵谷穗吃後,懷孕生子。因為封建社會,懷孕生子的女孩被趕出家門,獨自居住在雲夢山的山洞之中,撫養孩子長大。
對于鬼谷子的出生,不免都是帶有一些神話色彩的,正是因為這些神秘的色彩,讓鬼谷子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特殊的文化大家。
而且的他的聞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掐會算”,更是因為他一個個了不得的徒弟。
據傳說,鬼谷子收徒弟并沒有任何條件,任何人想學本事都可以。但是事實卻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他那裡領會精髓,學到真本事。
在他的徒弟中有主張六國合縱的“六國之相”蘇秦,也有瓦解蘇秦主張,使得秦國一統天下的秦國宰相張儀。
此二人都是師從鬼谷子,但是二人的理念和想法是完全南轅北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鬼谷子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固守陳規的。他能将百年之後的因材施教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教學之中。
除了蘇秦、張儀這些詭辯之才外,鬼谷子對兵法的精通,在徒弟孫膑與龐涓的本事上就能看出來。這二人在戰國時期,乃至中國曆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兵法鬼才,軍事大家。
除了以上這些人外,甘茂、司馬錯、樂毅等這些人都曾師承鬼谷子,可以看出來鬼谷子的文化修養,文化底蘊真可謂是登峰造極。他所著的“鬼谷子”一書,更是令後人敬仰。
《鬼谷子》遊說經驗之鼻祖
鬼谷子作為縱橫家的鼻祖,他所著的《鬼谷子》一書就是以權謀政策及言談辯論的技巧著稱。此書主要是傳授遊說的一些具體技巧,讓人們感受語言的魅力。譬如蘇秦、張儀舌戰群儒之才。
但是因為書中的權謀之術以及言論技巧的闡述,和當時推崇的儒家仁義道德之說背道而馳。是以一些大學問家對《鬼谷子》一書并不太推崇,覺得這些權謀之術并不能登大雅之堂,嫌棄的甚多。
他們認為這些詭辯之才如果被奸佞之人利用,輕則成為了口腹蜜劍,奸詐詭異之人;重則可以讒害忠良,禍亂朝綱。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善辭令,詭辯之才如果利用好,卻是真的可以“以一敵百”。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巧破曹操的百萬雄兵;戰國時期,蔺相如舌戰秦王使得和氏璧完璧歸趙等等,這些曆史故事無時無刻不在顯示着語言藝術的魅力,智謀的強大。
即使在現如今,語言和智慧也是不可分割的。謀略政策和語言藝術可以說是縱橫職場和商場的兩大利器。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的言語得體是可以為自己增加光彩的。
《鬼谷子》一書中,可以說是凝聚了鬼谷子這位曠世奇才的所有智慧在裡面,其闡述的“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争不費”是這本書的精髓所在。他的徒弟們将這些思想和精髓發揚光大。
兵者,詭道也。在兵法之上,我們向來推崇以少勝多,以智取勝,這和鬼谷子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可以不出世,而知曉天下事;可以不身處紅塵,但是可以審時度勢。
作為一個大預言家的他,作為一個看透世俗的他,在《鬼谷子》一書中,更是為後世人留下了很多警世良言。如今在不斷地探索和總結中,人們發現他的警示良言确是真理所在。
就像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幸運的,一生順遂的。
然而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終是事與願違。鬼谷子就曾在《鬼谷子》中闡述過,人在倒黴之前會出現“三大征兆”,希望更多人都引以為戒。
倒黴前的“三大征兆”
鬼谷子闡述的倒黴前的第一征兆就是不修邊幅,邋裡邋遢。
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自己本身就不修邊幅,邋裡邋遢,怎麼能讓人信服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呢?不修邊幅,邋裡邋遢之人,必是非常懶惰之人,試想一下,誰不想自己每天都能光彩照人呢?
懶惰之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有惰性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久而久之這樣就會導緻自己的失去很多機會,最後終會将“幸運”一起丢掉,倒黴自然随之而來的。
有的人說這是危言聳聽,沒有科學依據。看人家“詩仙”李白,邋裡邋遢的不照樣可以寫出曠世名句,不照樣入閣朝堂。
要知道李白可不是邋裡邋遢,不修邊幅。他前半生雖然因為郁郁不得志,常常以酒為伴。
但是李白可不是沒有實力之人,他的才華可是有目共睹的。當入仕為官之後,李白可是有大志向之人,每天都給自己收拾的文質彬彬,幹淨整潔的。
如果真正不修邊幅懶惰之人,即使入仕為官也會因為懶惰整日無所事事的。
據說劉邦建立西漢之前,曾是一位不拘小節,不修邊幅之人,更是差點因為自己的不修邊幅錯失了郦食其這員大将。
因為郦食其覺得劉邦不修邊幅,不尊重人,難成大業。最後劉邦聽說之後,馬上改掉了自己的壞毛病,這才成就了大業。
當然不能說幹淨整潔的人,就一定能成功。但是邋裡邋遢,不修邊幅的懶惰人生,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讓人難以信服。
都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給人第一印象是不修邊幅,邋裡邋遢的形象,相信很多事情都将失之交臂的。
第二個倒黴征兆就是沒有動力,聽之任之。
一個對生活失去動力的人,哪怕是機會就擺在面前他也會視而不見的。興趣是成功的動力,沒有這個動力,任何事情都免談,不會成功的。
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聽之任之,在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人身上很多人都過着這樣“躺平”生活,生活上這樣,工作中也這樣。如此的生活态度,讓很多人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失去了生活的動力。
當面對同樣的困局,不同的态度往往導緻的結果一定是大相徑庭的。譬如同治皇帝和昭襄王,身為皇帝他們,同樣面臨着沒有實權,被人控制的情況。
同治皇帝沒有失去了動力,一天天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破罐子破摔最後失去了皇權,失去了生命。
而昭襄王呢,卧薪嘗膽,等待時機,即使在沒有實力反抗之時,也能矜矜業業的完成自己的責任。生活中的苦難沒有打到他,沒有讓他失去動力,一直在等待着機會,最後他成功了。
同樣的困局,但是因為二人對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結果就是不同的。是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失去生活的動力,哪怕面對的是困局,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也不要失去生活的動力。
大學問家曾子尚且要 “吾日醒吾身三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又有什麼理由失去動力,“躺平”生活呢?世間萬物都是互相的,當你對一切失去動力,那麼“眷顧”自然會找到你。
第三個倒黴的前兆就是驕傲自大,不聽取别人意見。
自古就有“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一個人如果過于驕傲自大,固執己見,結局一定是所能預見的失敗。
曆史上因為不聽取别人意見,最後導緻慘痛家訓的比比皆是。
三國鼎立時期,關羽受命據守荊州,憑借着自己的本事,關羽在樊城取得了很大成功。
由于節節勝利,取得了巨大功勞,此時的關羽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認為吳國守将陸遜乃無名小卒,不足為懼。
于是不聽任何人勸阻,對吳國掉以輕心起來,最終的結局是關羽敗走麥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我們生活中遇到驕傲自大的人往往都不自知,總認為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才幹,不用聽任何人的意見,最終導緻的就是不可磨滅的代價和痛苦。
往往過分自大的人都是内心匮乏,是沒有真才實幹之人。他們通過狂妄自負的表現,掩蓋自卑。
當然驕傲自大,不聽取别人意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會處處碰壁的。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人真心做朋友,沒有人會給這樣的人機會。久而久之,孤立無援的他會被黴運“眷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