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更強大的技術團隊和更雄厚的預算,海外高頻巨頭搶占中國市場,不少本土團隊淘汰出局

更強大的技術團隊和更雄厚的預算,海外高頻巨頭搶占中國市場,不少本土團隊淘汰出局

原創: 沈甯 券商中國 4天前

Jump、Tower、Optiver……如果對高頻交易稍有了解,你一定聽過這些知名海外高頻公司的名字。自2012年起,海外高頻巨頭們陸續進入中國,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如今已經開始占據中國高頻交易市場的制高點。

壓倒性優勢

“高頻交易市場容量通常較小,是以高頻交易者需要追求速度才能在競争中脫穎而出、捕捉到機會。這幾年,尤其是上期所品種,随着Jump、Tower、Optiver、AlphaGrep等國外高頻交易公司的參與和擴大。國内團隊在速度競争中,在許多産品上已經無法與國外一線公司抗衡。”從事高頻交易的韓超(化名)向券商中國記者坦言。

對速度的追求包括市場資料和下單兩個方面。在市場資料方面,Jump、Tower等國外9家公司壟斷了從美國芝加哥到上海的最快微波鍊路,他們在上海能得到的CME原油、黃金、白銀等産品資料比其他玩家至少快1毫秒。

“對于高頻交易來講1毫秒好比1光年,國内團隊在上期所的這幾個産品上基本是沒有任何希望的。”他說。

而在下單方面, 國外公司通常有更大的技術團隊和更雄厚的預算, 他們對于速度的追求應該已經到了亞微秒級甚至納秒級。韓超表示,一兩年前,從資料到下單20微秒的内部處理速度還是較有競争力的,但最近有團隊把政策燒在FPGA闆卡上,實作幾百納秒的内部處理速度。對于速度的瘋狂競争,以及海外高頻公司的壓倒性優勢,已經迫使許多國内團隊轉型,向中頻政策發展。

高頻交易從業者李兆明(化名)也向記者證明,海外公司進入後,很多本土團隊就被淘汰出局了。“高頻交易者的盈利一部分來自對基本面交易者的流動性提供,另一部分來自高頻交易者之間的互相競争,成功的高頻交易者可以從失敗者身上獲得很大盈利。海外公司硬體和資料都有優勢,于是在高頻團隊的競争中獲得掠奪性盈利。”

“2015年以後大部分海外公司就安分守己,不做觸碰紅線的事情,技術和資源優勢是多年運作積累的結果,而非通過不正當競争。”另有接近部分海外高頻公司的人士稱。實際上,多數海外高頻公司進入中國後的盈利都相當可觀。

海外高頻巨頭已布局多年

中國國内的高頻交易市場發展始于2010年前後,而一些海外高頻巨頭對中國市場的布局已經持續多年。

據了解,目前國内市場最為活躍的海外高頻交易公司主要包括Jump、Tower、Optiver等多家公司。其中,又以Optiver進入中國的時間最早,高頻做市業務的份額也最大。

官網資料顯示,Optiver(澳帝桦)集團于1986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是全球領先的金融衍生品做市商和程式化交易公司。在過去的30年間,集團分别在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悉尼、上海、香港和台灣設立了地區性總部和分支機構,各自活躍于各大主要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積極參與期權、期貨、股權、債券等交易,全球擁有超過1000名員工。

2012年10月,Optiver在上海成立澳帝桦(上海)商貿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7000萬港元。該公司2016年釋出的校招公告稱,Optiver(上海)已從2013年初的兩名員工發展到40多人,包括交易員、技術人員和背景營運,積極參與中國市場的商品和期貨交易。公告中的薪酬相當誘人,被錄用的新員工需要在悉尼進行6-12個月的教育訓練,見習期交易員年薪為48萬人民币+業績提成,IT年薪26萬人民币+業績提成。

“海外從事高頻交易的大公司有些會在國内設立外資獨資公司,Optiver就是這樣,整個中國團隊也已經很成熟。”有業内人士表示。

除了Optiver,近幾年其他大型海外高頻公司也在積極布局中國,其中Jump和Tower同樣聲名在外。Jump全稱為Jump Trading,公司總部位于美國芝加哥,由交易員Bill DiSomma和Paul Gurinas創辦。Tower全稱Tower Research Capital,公司成立于1998年,總部位于美國紐約,Tower創始人是前瑞士信貸知名固定收益自營交易員Mark Gorton。兩家公司都開設了中國區業務,并已在國内開展相關交易,其中Tower2012年在上海成立了濤合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650萬美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