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廢太子,不由己的身後事,劉邦無可奈何的留下《鴻鹄歌》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許之,猶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訓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鹄高飛,一舉千裡。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繳,尚安所施!”歌數阕,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從此,漢高祖劉邦三十二個字的《鴻鹄歌》世代流傳。

立廢太子,不由己的身後事,劉邦無可奈何的留下《鴻鹄歌》

與早年《大風歌》表達是劉邦對身後大漢帝國的前途表現擔憂不同,《鴻鹄歌》則對于繼承人選的擔憂。

《鴻鹄歌》僅四句三十二字,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羽翼豐滿的鴻鹄一飛沖天、無所困厄的壯闊景象,表明了自己對換立太子一事的無能為力,顯露出他欣喜、無奈、痛苦、冷靜一系列情感交織的複雜心态。

劉邦一生喜好唯有酒、色。他與呂雉的夫妻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利益結合,論最愛的女人一個是早年的情婦曹氏,一個是後來的戚姬。戚姬年輕美貌,且頗多才藝,擅長樂器,能歌善舞,還能依曲自作歌詩。而劉邦也是無師自通,好擊築、歌舞和依聲作詞。劉邦姬妾雖多,但像戚姬這樣,既可供其餐美色,又可消遣作知音者,卻隻有戚姬一人而已。

據《漢書•外戚傳》所載,劉邦認為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為人過于仁厚軟弱,性格不像他自己,戚姬所生之子劉如意性格與自己更為相似,有廢長立幼之意。戚夫人也常年跟随劉邦左右,鼓動劉邦立自己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并且是日夜啼泣求告。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鎮壓黥布歸來,病情加重,越發想另立太子。留侯張良、叔孫通等人,無論是谏争,還是相勸,劉邦表面是假意同意,但私底下仍想更換太子。

此時的呂後早已人老珠黃失去劉邦的寵幸,但堅強能幹,是劉邦事業上的好幫手。太子劉盈為人老實,雖不大機靈,但待人較為寬厚,得到滿朝文武大臣的支援,劉邦要想更換太子是十分困難的。

立廢太子,不由己的身後事,劉邦無可奈何的留下《鴻鹄歌》

劉盈當太子是呂後晚年擴權張勢的最大的希望,是永保富貴之寶。将來太子登上帝位,她就因是母後而稱太後,這個眼前的利益是堅決不能失去的。

在呂後在窘迫之際,還是看準了張良可以發揮作用,利用裙帶關系,請親兄建成侯呂釋之出馬效力,嘻皮賴臉,強求軟泡,苦苦哀求張良出手相助。于是,張良 想了個聘用“四皓”的辦法以壯太子盈的聲勢。邀請聞名遐迩的賢人商山四皓(即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和夏黃公)輔佐太子,使得劉邦的想法未能實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以一首《鴻鹄歌》告訴戚姬換人的辦法做不到、做不成了。

第一句”鴻鹄高飛,一舉千裡”,即以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劉盈。

劉邦稱帝後,按傳統立呂後之子劉盈為太子。不過後來劉邦後悔了,更發現劉盈過于”仁弱”,擔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像他。但是,劉盈是”嫡出”,是呂後所生。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後又是他的原配,曾經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征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是劉邦的故交,和呂後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後那樣的政治能量。是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像鴻鵲,甚至”一舉千裡”,那是受了蒙騙。

第二句”羽翼已就,橫絕四海。”繼續說太子劉盈,劉邦仍被假像蒙蔽着。呂後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千古不變之道: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後,無上尊貴。于是她不遺餘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後活動,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最後,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當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太子的老師。”四皓”曾拒絕過劉邦的邀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遊,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衆望。

此時,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雖被剪除,但劉姓諸侯王多年幼力弱,劉邦急需更多忠勇善謀之人輔助後繼之君,而人才的甄選在易儲後再進行應為時不晚。可如今,名滿天下卻始終不肯臣事漢廷的商山四皓,竟然齊齊拱衛在太子劉盈身旁,劉邦必然會十分震驚。

最後兩句”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

立廢太子,不由己的身後事,劉邦無可奈何的留下《鴻鹄歌》

劉邦病重以後,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說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贊,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當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鴻鹄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劉邦帶着遺憾離世。

劉邦雖然建立了大漢帝國,但這個帝國風雨飄搖。外方有匈奴為患,國内諸侯勢大難以控制。不過最令劉邦頭痛的,還是戚夫人及其子劉如意的安危,因為呂後及太子劉盈已經羽翼豐滿如鴻鹄,一旦鴻鹄高飛便能”一舉千裡”“橫絕四海”,無人能夠控制。

劉邦最終之是以沒有堅持廢長立幼,原因在于天下初定,百業待興,治平離不開輔弼之臣。朝中一衆大臣的激烈谏诤明示着戚氏母子的不得人心,将天下交予這孤弱的娘倆,豈非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太子劉盈尚且不能率師讨賊,還未成年的劉如意又如何能駕馭心懷不滿的群臣?!劉邦雖老且病,但并不糊塗。事關國祚,為江山穩固計,他毅然決然當機立斷,徹底放棄易儲計劃。

查閱史籍,劉邦駕崩後的重大事件中,都未曾再見四老的身影,劉盈也未如劉邦所預期的那樣展翅翺翔。劉邦其實是被狠狠地蒙蔽了一次,躲在幕後策劃這一切的就是留侯張良。商山四皓之是以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不在于他們如何善于籌謀,而在于張良深谙劉邦心理,隻有解除君上憂心,才能迫其早下決斷,避免太子廢立給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漢王朝帶來動亂。

劉盈保住了太子之位,順利地即位,史稱漢惠帝。呂後風風光光做了太後,得以臨朝稱制獨攬大權十幾年。呂氏一族雞犬升天,權傾朝野。叔孫通自然無災無害,官運亨通,張良更是頤養天年。

戚姬母子最後落得這樣的結局:戚夫人被呂後叫人砍斷了手腳,挖去了眼睛,熏聾了耳朵,還被丢在廁所裡;趙王劉如意被鸩酒毒死。

每當讀起劉邦《鴻鹄歌》,人們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項羽的《垓下歌》。項羽和劉邦都以天命來解釋自己的結局,但劉邦此時此刻的情感更複雜。那氣象宏大的喜,清醒深刻的痛,無可奈何的悲,難以言說的憂,重重疊疊累積在三十二個字中,無疑要深過項羽至死不悟的單一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