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作者:老張影記

認識陶元慶的人不多,聽聞的人也僅有少許。但在民國那個年代,他與豐子恺、錢君匋被并稱為中國現代書籍裝幀的三大家,可謂傑出的設計大咖。

陶元慶為人所知,源于魯迅的學生許欽文所薦,為魯迅的譯作《苦悶的象征》繪制封面。《苦悶的象征》作者廚川白村認為,“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與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本”。人們為了排除“苦悶與懊惱”,就要運用文藝做武器進行戰鬥。白底上是紅花和黑色,灰色線條組成的圖案,内有一個半裸的女性,用溫柔的舌,舔着染了鮮血的三刺戟。憂郁中掙紮的形象,藏着無底的悲哀。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魯迅大加贊揚:“似被了凄豔的新裝。”并很快将自己的第二部小說集《彷徨》給他設計。陶元慶采用橘紅色的底色,以深藍色的幾何條畫着并列的三個人物,他們坐在椅子上百般無聊地望着太陽。太陽昏昏沉沉,顫顫巍巍,正是落日時分。畫家象征與寫實兼具的筆意,恰到好處的表現了一種天之将晚,想有所行動,又缺乏果敢決心的精神狀态。魯迅贊歎:“實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動。“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畢業于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的陶元慶,對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洋繪畫都有廣泛的涉獵,不俗的見識和深厚的修養。

陶元慶封面作品常采用變形的人物裝飾,既有民族的風格,又有西方的美感。“在默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卻滿顯出作者個人的主觀和情緒,尤可見他對于筆觸,色彩和趣味,是怎樣的盡力與經心,固有的東方情調,又自然而然的從作品中滲出,融成特别的豐神。”

陶元慶最具代表性的裝幀封面,是他為許欽文的小說集《故鄉》設計的“大紅袍”,那是一次他從北京天橋的戲院看戲出來後,為舞台上的藝術形象深深感動而忘情地徹夜畫出的。他取故鄉紹興戲《女吊》的意境,畫出一幅半仰着臉的女子,把其中“恐怖美”中病态的因素删除,表現出一種滲着悲苦、憤怒、堅強的藝術精神。畫面中藍衫、紅袍、高底靴等都是古裝戲中常見的道具,主人公持劍的姿勢也來自于京戲中武生的造型。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這一作品,陶元慶汲取多元的藝術感悟,稍加變型,遂為一幅絕唱的藝術創作,後來許欽文把他創作這幅畫的經過講給魯迅聽,魯迅沉醉其中,不斷地說:“呵,是這樣的,璇卿是這樣的”,“這樣一氣呵成,好像是偶然的,其實早就積累了素材,甚至已經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的看戲,隻是最後的促成。寫文章總要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才能寫得深刻,生動。繪畫也要這樣,有功夫的藝術家大概都是這樣的。”

陶元慶還為魯迅設計了《出了象牙之塔》、《勞工綏惠略夫》、《中國小說史略》、《唐宋傳奇集》、《墳》、《朝花夕拾》等等。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其中《唐宋傳奇集》封面素樸靜穆,古風悠然,畫中人物、馬車、旗幡,排列有序,意趣高遠,這種用寫意的手法表達性情則是他藝術特色之一。

陶元慶還包攬了好友許欽人幾乎所有作品的封面設計,如《鼻涕阿二》、《幻象的殘象》、《無妻之累》、《回家》、《往星中》、《若有其事》等。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陶元慶畫封面,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礙于人情,他一生的創作,大多和魯迅、許欽文兩位相托有關。比如為雜志《白露》、《語絲》、《貢獻》《二月》等的封面設計。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陶元慶-融合東西方美感的封面設計大家

是以陶元慶并沒有從封面設計中獲利,他一生貧困,甚至連死後的喪葬費及墓地都是由魯迅捐助的。魯迅為其籌措的紀念堂,展示他引以為傲“自然”畫作,也因為抗戰的緣故,毀于一旦。他什麼都沒能留下,隻有這些封面,因了出版物的發行,才得以讓人一睹他的才華。

一九三一年,魯迅在陶元慶贈他的《元慶的出品》一書上題箋:“此漩卿當時手訂見贈之本也!倏忽已逾三載,而作者亦已永眠于湖濱,草露易稀,留此為念。烏呼!”

辭之情深,讀之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