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作者:上觀新聞

6月10日是大陸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全市各項文化活動進展得如火如荼。在奉賢博物館,“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的展廳中,除了有神秘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銅器,還有不少重量級的書法作品。其中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展期更是隻有短短一個月!為了不讓市民錯過這些寶貝,記者特意邀請了博物館的專家,為遊客遊覽書畫區“劃重點”。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在奉賢博物館正在進行的“丹甲青文”大展上,臨近展廳出口處有一個神秘的小單間,裡面單獨陳列着的就是來自開封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宋拓《十七帖》。作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晚年書風成熟期的草書代表作,《十七帖》可謂是今草書成熟之典範,它既是對前代章草總結創新的成果,又是後世多種草書風格的來源和啟示,有着承前啟後的曆史意義。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是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時間長達14年。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其實在唐代的時候,這本《十七帖》法書的真迹就已經屬于失傳了。”奉賢區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員秦威威介紹道,目前為止人們看到的《十七帖》,基本上都屬于石刻本,主要有唐刻本和賀知章臨摹本這兩個版本。“我們說唐代尚法、宋代尚韻,魏晉時期其實是一個書法的轉折期。在這一時期,行草書被推向了一個高峰期。”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除了6月26日就要“率先回家”的《十七帖》,大展還有不少珍品不容錯過。例如大周武則天親撰的《升仙太子之碑》,碑文語勢暢達,氣象恢宏,其内還含有武則天自創的兩個文字。“武則天一共自創過12個文字,這裡面就包含兩個,一個是‘聖’一個是‘月’。”秦威威告訴記者,這幅《升仙太子之碑》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上面“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字,武則天用的是飛白體,而它整個行文用的是行書,到了碑陰用的是正楷。“這也彰顯出她權力的興盛和她在書法上的成就。”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此外,還有“明末四大書家”之一董其昌的行書《兔柴記卷》,以及明末清初書畫家、與董其昌齊名的王铎的《清王铎行書立軸》和《王铎字條》。有趣的是,這幾部珍品都位于同一大展廳,與居中陳設的青銅器中山王厝夔龍飾銅方壺相映成輝。

隻有一個月!奉賢博物館新展限時展出王羲之《十七帖》

“對于王铎的書法,我是屬于情有獨鐘的。”秦威威站在《王铎字條》作品前娓娓道來。這是一幅行書作品,用墨精緻、筆勢有收有放,給人以跌跌蕩蕩、起起伏伏之感。“它用的材質也是和其他作品不一樣的。”秦威威介紹道,書畫作品材質一般以紙本、絹本為主, 但這幅是用的是最進階的材料——绫,且是绫本中較貴重的花闆绫。“我們從這一點也可以推測出他個人的重視程度,說明這幅作品也是他非常細心創作的一幅作品。”

知識小貼士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 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字逸少。王導從子。太尉郗鑒使人求婿,以“東床坦腹”獲選。起家秘書郎,官至右軍将軍、會稽内史,世稱“王右軍”。素與王述不和,恥官于述下,以病辭。定居會稽,好服食養性,常與諸名士遊宴。永和九年(353年),與謝安等會于山陰蘭亭,作《蘭亭序》。善書。少從衛夫人學,後博采衆長,備精諸體,尤工隸、正、行。字勢妍美,一改漢魏質樸書風,為後代學書者所崇尚,尊為“書聖”。性好鵝,曾寫經換道士鵝。書迹刻本甚多,散見于宋以後所刻叢帖。有《王羲之集》。

《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之作,體勢雄健,格調典雅,筆法精妙,為後代草書之絕、自古以來的書法愛好者多以此貼為臨習草書範本。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的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迹及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由此可見,《十七帖》原件曾被唐太宗所得,收藏于宮廷。

記者:傅潇瑤 瞿轶豪

編輯:何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