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作者:IT禅思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1.

我希望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若覺得有點自戀的,我甯願去掉那個“美”字,事實上我一直認為:安靜的男子就是自己所追求的最終目标,故而美不美,安靜的男人會都令人仰慕的。這網絡上的流行語大多不靠譜且伴有調侃意謂,但這一句卻是例外,是一句難得的大實話,好話,值得男子們去努力嘗試。

當然,令人仰慕亦是苦事一樁。

安靜,目标并非是令人仰慕,更不是追求痛苦。我隻是想靜靜,這個世界太多的喧嚣,太多的紛擾,太多太多的欲望以及太多太多太多的不可抑止。

事實上,我從小就算是個安靜的孩子。那時沒有電腦,甚至沒有電,自然更沒有網際網路,以及那麼多的不着調的言論,隻有白雲輕飄,四季如常,正如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所述“車,馬,郵件都慢 /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慢與靜通常可以有因果關聯,誰因誰果并不用去追究。我的安靜來自鄉巴佬出身,來自童年“文革”時期非人的印記(現在沒人提及無人問津卻是實實在在的曆史慘痛經曆),我隻想靜靜,是迫不得已的認清現實的殘酷。

靜的方式也很簡單,沒有玩伴的我選擇與書籍為伴,在書海中徜徉可結交無數的英雄、美女、國王、農夫等,栩栩如生又跌宕起伏的,與現在的VR虛拟現實裝備并無二緻,重要的是可以從文本中獲得豐盈的想像力與滿足感,大呼過瘾卻暗蘊于内心之中,安安靜靜——嗯,用我那位滿頭白發和藹可親的國文老師的話則是:斯斯文文——如同校園内那株用來打鐘的大榕樹,靜靜地呆立着安靜地吸吸着清朗的氣息甯靜地聽朗朗書聲,隻有上下課時它那帶有強烈回旋音的鈴聲響徹長空,一直鳴響在我的耳旁……

鐘鈴聲很是特别,它能令你激動雀躍,它能令你安靜息心。

然而,我的内心渴望靜一靜,急躁而焦慮的個性依然時時影響着自己的情緒,說到底并非完全是年輕氣盛的時光與驕傲自大的脾氣,而更多是與現實的格格不入,對當下的不滿與失望相關。無法融入,無法妥協。

這是一個平靜的時代,這是一個喧嚣的時代。

我的沉默亦非安靜,而是被壓抑于厚重岩石下的火山。直到三年前暑假的上海之行,妻子女兒興高采烈去迪士尼樂園“嗨皮”了,我則獨自一個人在極繁華的徐彙區龍華寺與一個有緣的年老智者聊天對話,氤氲缭繞、禅聲陣陣。最後,老者起身合掌告别時說:“年青人,花花世界林林總總,然而我們隻取一片葉一瓢水,欲望從來是時光裡最迷人的,卻也最折磨你!”高大的菩提樹有數片落葉輕輕飄下,沒有掙紮,随風而舞,陽光燦爛的空中,燦若星辰的心田……

最終,我找到回歸自我的安靜心靈,在文字的召喚與熏陶下,在歲月流逝的磨砺中,在沉浮起跌的路徑上,思慮萬千之後自然而然的平心靜氣,充滿豐盈的滿足。

安靜,是靈魂的滿足,是心緒的波瀾不驚,而絕非表面上噴薄不已的火熱岩漿,正如潘安不隻是玉樹臨風的美男子,更是用情專一的安靜男人。

好吧,不要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了,安靜地做個男子就好!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2.

當愛情來臨的時候,所有的情愫最終都将會變成無可控制的靜默。美好,僅僅隻是美好;痛苦,卻相伴一生。心魂的悸動,悠然轉幻為默然的情意,“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無論是深情抑或羞怯都在于這心動的瞬間以眼神與微笑交流;倘若,瑣事的糾纏,怨念叢生,美好的情感惡化為無何止的争吵,惡語相向,曾經的海誓山盟成為一地雞毛,哪裡還有情緣情份可言?

靜谧的美好,最美的愛情。

“你想誰呢?”“我想靜靜。”“這靜靜是哪一位蕩女淫婦的名字啊?!”這卻又是另一個網絡上的段子。隻是,“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贻。”《詩經·靜女》中的那個貞靜溫婉的喚作“靜靜”或“靜姝”的她是多麼美妙而溫情的一個女子啊,卻在這高度文明發展的網絡時代全然失去了最初始最妙曼的風韻!

靜靜,在現代愛情婚姻中成為了一個被調侃的對象,是人性的悲哀抑或是愛情的荒蕪呢?

誠然,在情路之遙遙征途中,每個人都想有自己的一片安心靜思之空間,更不希望彼此處于那種無話可說而非無話不說的微妙境地,冷暴力是傷害情感最強悍的武器,沒有之一。這兩者之中的平衡凸現出雙方對待感情的能力與魅力。

繁華都市也總有甯靜的一隅,“心遠地自偏”;情感的呢喃之中,彼此的“靜靜”又出現在哪裡?

相濡以沫的愛情過時了嗎?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說明相濡以沫是一種互相依存、患難與共的深情,是靜處之中刻骨銘心的愛;相忘江湖則是另一種豁達灑脫的境界,是在動态環境中敢于放下執念過去的明智。然,現在卻往往被人斷章取義,隻潇灑于“相忘于江湖”的不負責任去了。這是何等的悲哀與不幸!

楊绛先生的《我們仨》倒是給了我生活與婚姻愛情中那個“靜靜”存在的去處,她以虛實相生的筆觸,平靜柔情的筆調寫出了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的歡樂與悲凄的生活、愛與痛的感悟,“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三部标題不隻是見證了曆史的辛酸悲苦,更印證了愛情生活中那堅貞的靜谧、沉痛的哀靜、幸福的平靜!我記得人民網對這本書有一個令我記憶深刻的評語:

讀過《我們仨》的人,當忘不了裡面漫長得揪心的夢,“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綻出的血泡像一隻又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

那雙眼睛,不正是我們所尋覓不得的“靜靜”嗎?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3.

見過學校教室中有過這般類似智語:

敬-有禮貌;靜-勤學習;淨-愛整潔;競-有創新。

不由得感慨一番,特别是那一年我開設國學課程内容時,高中學生竟然還不知道這前面三個其實代表着中華文化中儒道釋三家最基本的字眼。至于第四個“競”不說也罷,因為它隻是鼓動年輕人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精神,算是後來“不經意”的神來之筆,難登大雅之堂的。

中國文字确實神奇,同音的三個字竟然就将三大流派的中心要旨都給揭示出來。儒家的“恒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家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以及禅宗的“性淨自悟、明心見性”,數千年來深刻地影響了國人乃至全世界,不得不說“Jing”實在是國學的精粹,精簡而深遠、簡易又深邃。

那麼,敬、靜、淨之中哪一個字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呢?

先放下這個頗有些迷離與沉重的探讨。簡略聊聊西方哲學,西方哲學來自于科學科技的發展,恐怕會更接近世界的真實性,故而,西方哲學種類繁多,包羅萬象,跨越了人倫、精神、宗教和科技等的各個層面。比如說唯物主義主張世界是動态的,因為實體學上所謂:萬事萬物都在運動之中,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運動與靜止的關系,便構成了唯物哲學派别中物質存在狀态的基本。

因而,我将它與上面的問題結合起來,認真地思辨與分析後,真切感受到原來中西方文明在很多方面其實都是相通的。中國哲學通常以人為本,與西方強調科學的聯系不同,在“動”“靜”這方面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動,發乎于心的驅動,是由内而外的延伸擴充;靜,亦是動的另一種表征,由外而内的吸收與沉澱。

敬人或人敬之,自然是沉浸于内心的安甯與平靜的彼此欣賞,盡管形式或态度具備多樣樣,但在儒家學說之中對于“靜”始終是擺在重要位置。簡單地以諸葛亮的《誡子書》來表述一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短短數十字的《誡子書》中開頭便于三個“靜”字來反複重點闡述“行、志、學”這儒家中達緻修身、治學、齊家、平天下的基礎,着重強調了“靜”的重要性。可見,儒家學說中對于“靜”的重點關注,雖不是其終極目标,卻是實實在在的立身成功的根本。唯有學會“靜”了,認真博覽群書、表裡如一地積極付諸于活動之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君子,才會有達成“忠、孝、仁、義”的實踐與實施,自然地,敬人或人敬之的禮教才發自内心的欣賞與欽佩來,“仁義禮智信”就會自然地流傳開去。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豈止是學問的過程,更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與步驟啊!夫子也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最核心的内涵便是仁,仁來自于何處?靜!

而佛教與禅宗特别注重一個“淨”字,經曆修行之後能進入淨土世界,即清淨之地,沒有染污的莊嚴涅槃世界,尤其對于“心”的淨化,達到了極為嚴苛的地步。寂定、靜慮是修行的重要目标,定自然需要靜,靜慮則直接将靜放在首位,打坐參禅、鐘罄香薰等,均是難得的一份靜與淨的融合,亦是出家在家修行的日常舉動。大乘佛教當中的無數經典都時刻提醒着我們要靜下來,“入靜而安,安而能定,定而生慧“,靜觀内心才能清楚了解内心的需求,才能明了自己的本性,才能在靜中升華為淨的境界,這也即是六祖慧能所提倡的修行法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說淨是目标的話,那麼靜則是一種智慧、一種善良、一種虔誠,能度人度己走向彼岸。《心經》最後的那段梵語: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呵。也正是希望人們由靜心而淨心抵達彼岸的歸宿,成就無上正覺。那激情的呼喚伴随着對正覺的向往,甯靜中帶有着強烈的視聽交彙的效果,瞬間就有了走入涅槃的夢幻來……

佛教的大乘理念太過于深奧深邃,那麼我就以“詩佛”王維王摩诘的詩來說說佛教對于“靜”的描述與喜愛吧,相信你們也會想到他那首著名的《鳥鳴澗》詩來: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短短二十字,描繪出了一幅人間淨土圖來:閑情逸緻的人站在桂花樹下,花兒簌簌而落,甯靜的山中空蕩蕩又充滿了神妙的生機,月色籠罩下山鳥驚擾而飛,在山溪流淌的聲音中鳴叫,顯得更加的寂靜與深遠……

試想想,這甯靜的山谷與《心經》中那無法意譯的梵語場景是不是有類似的令人寂定與靜慮來呢?

至于,道家中的靜實在太多,“清靜無為”的理念注定“靜”成為老莊道家的根本。老子的《道德經》清楚說明“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即是說世上的一切根源便是靜,靜能讓我們回歸自身生命本體。陷于篇幅,我就隻簡單羅列一下道家有關“靜”的名句吧:

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回歸虛極、甯靜的狀态,才能了解世界。《道德經》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渾濁要變成澄淨,靜放不動它自然而然會清澈。《道德經》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聖人的甯靜不是說甯靜好才去求甯靜的。《莊子》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動靜結合,長生之道。《黃帝内經》

……

那麼,是否就可以說儒家與釋家的“靜”都出自道家的“靜”呢?當然不是,三家有關于靜的論述與觀點大緻相同,卻是為了不同的目标而形成,是為了不同的際遇或時間中的某些人提供最适宜的修行方法。殊途同歸又迥然不同,這也是我們需要了解與區分的。儒家的“靜”往往蘊含動态的需求;道家的“靜”多有虛無缥缈的玄幻;禅佛的“靜”則充滿了慈悲的意境。

南懷瑾先生曾說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确實精辟。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那麼,在修行中請認認真真地“靜下來”吧!

一室未掃,何以掃天下?隻心不靜,如何度人生?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4.

吾心安處是故鄉。

故鄉,是華人的根是永遠無法割舍的地點,是一生魂牽夢萦的家園。随着科技的極速發展,空間距離愈來愈近,人心卻愈來愈遠。故鄉的概念亦開始變得模糊,淡淡地印在中秋夜那輪圓圓的光暈中……

想起30年前的自己作為一個蓬勃朝氣的年輕人,按捺不住對夢想的追逐,于西方情人節的那天隻身遠赴廣東打工,熙熙攘攘的人群、紛紛擾擾的奔波、朦朦胧胧的期望,都是無根浮萍般的落寞與振奮中真切的寫照與無邊的思憶。轉瞬,便于東莞這座陌生也熟悉的城市落腳一年又一載,故鄉桂林反而變得那麼迷離而清晰——喜與悲,不是逢年過節穿梭兩地辛勞的感慨,而是夜深人靜之際那湧現的無盡的惆怅。“試問嶺南好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每每讀到東坡居士這首《定風波》詞時,淚水婆娑中也擷取了些許安慰與感動。

“心安”是一種高深的現實哲學,是生命安甯靜谧的獨特法門。陶淵明詩雲“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給出了另一種人生思靜的追求法則,隻要人心安靜了再喧嚣的地方也顯得那麼甯靜,心存高遠的人也不會在意所處之地的偏僻。東坡則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則告訴我自己如何學會令心安甯靜谧來:

一是學會享受孤獨!孤獨絕非可恥,而是生命裡最撫慰内心的境界;寂寞難耐,隻是自己的欲望太多太過強烈罷了。享受孤獨,就是澄澈内心。于湖居士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詞深受我的喜愛:“……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它抒發了張于湖高潔豪邁的氣概,在一片靜谧中獲得了澄澈的甯靜,于甯靜的孤光中映襯出一個孤芳自賞而高尚純潔的靈魂!

二是融入俗世,遊離塵世,随遇而安。東坡先生被貶惠州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何等灑脫與豪爽;被貶儋州即海南時則“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又是如此親近而豁達;在廬山之西林壁上揮就而成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則是那般深邃與釋然……我們無法選擇人生,但可以在生命的撲朔迷離程序中獲得不同的感悟與收獲來。詩與遠方,也有眼前的苟且,面對與追求,隻要你有一顆時刻跳動的心,隻要你那顆心靜谧安定!

三是歸屬感從來都是自心所賜予的,而不是外界的影響。故鄉桂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我心最終的理想歸屬,是與生而來的家鄉紐帶;東莞則曾是世界加工業的翹楚,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傳統與傳承深深印刻于城市之中,是理想的工作生活都市。每個城市每一處地方,都有秀麗的風光美味的食材,也都有進取的人們與追求的夢想,融入并接納,便會深化成喜愛與心安。安居樂業,何樂不為呢?

我想靜靜。

“靜靜”,豐富、豐盈、立體、滿足、欣然。

給我一片安靜的天地,這是靈魂的需求,這是生命的涅槃,這是未來最終的歸屬!

我想“靜靜”——我的0分聯考作文2023(2)

往期推薦

假作真時真亦假,“罔兩”之後夢蝴蝶

自覺、自信和自律(我的0分作文系列)

不一樣的煙火——我的0分聯考作文系列3(天津卷)

沁芳新雅:盛夏的果實——我的聯考0分作文系列之二

棋•禅•境界——我的聯考0分作文

向陽花開(應試作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