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區域發展新亮點)如何激活欠發達區域新動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觀察之二

作者: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6月8日電題:如何激活欠發達區域新動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觀察之二

新華社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增強欠發達區域高品質發展動能”“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今年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各地針對欠發達區域精準施策,挖掘不同地區資源禀賦優勢,推動這些地區因地制宜、錯位發展,跟上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步伐。

如何進一步激活欠發達區域新動能?怎樣揚長避短實作區域産業科學布局?如何更好推動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近日,記者在長三角多地走訪,就這些問題深入調研。

(小标題)高速、高鐵打破區位劣勢

地處皖北的宿州市是全國主要的農業主産區之一,二三産業發展相對滞後,當地政府正着力優化産業結構。

記者在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園區調研時看到,安徽屹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20億元的消毒劑和醫藥中間體研發、生産和銷售項目一期主體已拔地而起,正在進行地面施工和裝置采購。

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曉甯說,開發區對前來落戶的企業優中選優。化工園區内不少企業都是領域内的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受制于要素成本等因素,在江浙滬發展空間受限。皖北地區敏銳地捕捉到長三角區域産業轉移的機遇,宿州經開區已落戶37家高新技術企業,聚焦“新材料、裝備制造”雙主導産業打造發展新引擎。

記者調研發現,在土地資源緊缺的長三角地區,近年來随着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提升、産業鍊配套完善以及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欠發達區域的空間潛力正逐漸被激活。

在位于浙江北部湖州市的浙江利羿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工廠中的房間,記者看到裝置正開足馬力生産,3C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等構件源源不斷下線。利羿精密位于湖州市長興縣與安吉縣交界處的産業合作區内,區位條件先天不足。如今,建立的高速、高鐵項目通車扭轉了這一劣勢,投資成本優勢正加快轉化為新動能。

“成立1年多來,已累計招引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産業相關項目7個,去年實作規上工業産值293億元。”長三角(湖州)産業合作區經濟發展局局長張國勝說。

(小标題)反向、雙向飛地帶來新活力

記者調研發現,近年來,随着一體化程序持續推進,“飛地經濟”在長三角區域發展迅猛。“反向飛地”、兩地互設的“雙向飛地”等新模式不斷湧現。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曹賢忠認為,“飛地經濟”實作區域創新資源與産業結構互補,特别是有助于彌補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資源相對匮乏的短闆。

在杭州市濱江區一幢寫字樓内,記者看到了由濱江區與溫州市泰順縣出資租賃場地設立的“濱泰科創飛地”。與以往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投資辦廠設“飛地”不同,浙南山區縣泰順“反向”到科創要素更為集聚的杭州濱江區設定“飛地”,探索出“研發在飛地、制造在泰順”的新模式。

“濱江的國際級配套為泰順所用,雙方協商分紅,形成合作良性循環。”泰順縣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董夫東說。

長三角地區文旅資源豐富,随着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推進,特别是随着廣大鄉村的振興,乘坐高鐵“快旅慢遊”、自駕遊等旅遊方式的興起,讓長三角文旅統一大市場初具規模,進一步助推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遂昌縣上林山舍民宿的14間客房供不應求,5天營業額近10萬元。“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生态環境,顧客有不少是來自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長三角一體化對山區文旅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民宿負責人濮家棟告訴記者。

4月底,2023首屆宿州高端綠色農産品杭州展示展銷會開幕,上千款優質農産品供不應求。受訪對象認為,類似活動不斷擴面提質,并形成常态化機制,有利于幫助更多農業占比較大地區全方位開拓市場,加強區域互動的同時縮小城鄉差距。

(小标題)都市圈、旅遊圈引領生産力布局

下一步,持續激活欠發達區域發展動能的着力點在哪裡?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周世鋒認為,推進都市圈一體化,統籌布局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一體化發展,産業鍊優勢互補,公共服務水準逐漸縮小至關重要。

從2012年浙皖兩省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補償機制試點,到2021年更新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态保護補償試驗區,位于上遊的安徽黃山市守牢生态底線,為下遊送去一江碧水,新安江也成為全國跨區域生态文明治理樣闆。

周世鋒認為,以新安江成功探索為例,長三角三省一市應該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統籌布局規劃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如生态保護區不能也沒有必要片面追求經濟資料增長,而應因地制宜找準定位,重點加快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和基本公共服務水準提升。

記者從長三角文化和旅遊聯盟了解到,近年來,滬蘇浙皖文旅部門聚焦重點文旅區域和重大産業項目,共同編制了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文旅專項、大上海都市圈陸上旅遊圈、環太湖生态文化旅遊圈、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态和文化旅遊廊道等跨區域文旅規劃,初步形成了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旅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需要關注的是,記者近期在長三角區域走訪發現,在新能源、汽車等産業方興未艾的大潮下,相關企業加速在産業鍊完備、資源要素集聚、營商環境優良的長三角集中落子布局,而這又導緻一些資源禀賦相近地區出現産業布局趨同的苗頭。

相關專家建議,進一步優化産業空間布局引導和産業項目評估,通過統籌協調區域内産業準入标準,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等措施,避免不同地區陷入重複布局甚至惡性競争。

記者從6月6日在安徽合肥舉行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果釋出會上獲悉,三省一市将積極探索省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開展優勢互補協作新路徑。深化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促進跨區域園區合作,加快皖北承接産業轉移集聚區、蘇皖合作示範區、連雲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湖州接軌上海創新合作區建設,共建“一地六縣”産業合作區。(記者魏一駿、馬姝瑞、楊紹功、胡潔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