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胡泳:ChatGPT影響力堪比iPhone,最擔心AI武器化

作者:亮網

劃重點

1. iPhone讓不精通技術的人也能輕松上手,并開發了一整套應用商店模式,ChatGPT在這一點上,與蘋果的iPhone問世非常相似;

2. ChatGPT大流行,不僅是因為帶來很多實用的功能,也是因為它非常像人類,當技術具有明顯的人類特質時,會導緻人們更喜歡技術;

3. 拟人化的人工智能會阻礙我們進入其他人工智能路徑,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是增強人類的各種能力,而不是必須模仿人類,也不建議産業紮堆大模型;

4. 如果沒有某種全球監管,人工智能競賽不會停止,因為它是基于商業邏輯的,馬斯克等人簽署公開信希望停止開發六個月,基本上是癡人說夢;

5. 更長遠、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将人工智能應用于武器上,使武器實作自動化獲得大規模殺傷能力。

概述

2022年11月,OpenAI正式推出生成式預訓練模型ChatGPT-3.5,短短的5天時間即獲得100萬使用者,并在今年1月底實作使用者數突破1億,一舉成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現象級」産品。

今年3月,OpenAI又趁熱打鐵推出ChatGPT-4,此時谷歌、百度、阿裡等一衆中文網際網路公司紛紛下場,掀起「百模大戰」熱潮。

ChatGPT的走紅,留下了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為什麼它來自OpenAI這樣的團隊;OpenAI又使用了什麼樣的增長魔法,讓其能夠在2個月實作1億的使用者;它的增長路徑是否具有可複制性,以及究竟能夠火多久,或者會不會隻是昙花一現?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認為,随着ChatGPT在全球引發的人工智能浪潮,一場AI界的「軍備競賽」已經展開,如果沒有全球監管,競賽或許永遠不會停止。

針對愈演愈烈的「百模大戰」,胡泳教授提議産業嘗試探索大模型之外的更多可能,「大模型固然好,但它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唯一路徑」,他強調「不應該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一方面,成功有多種選擇」。

對話胡泳:ChatGPT影響力堪比iPhone,最擔心AI武器化

01 AI的「iPhone時刻」

劉興亮: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說,ChatGPT的意義不亞于PC和網際網路的誕生,這樣的描述是否準确?

胡泳:如果回歸到本質,ChatGPT實際上是一種産品。我們可以從産品的角度來讨論為什麼ChatGPT會如此流行。

過去的30年裡湧現了許多高科技産品,但我認為隻有三個産品真正具備颠覆科技行業的能力:「Netscape Navigator」浏覽器、谷歌搜尋、iPhone。

對話胡泳:ChatGPT影響力堪比iPhone,最擔心AI武器化

網景浏覽器,來源:網絡

首先是網景的「Netscape Navigator」浏覽器,沒有浏覽器就沒有後來的網際網路;其次是谷歌的搜尋引擎,它對整個PC網際網路時代産生了巨大影響;第三個則是iPhone,後來人們也将iPhone誕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稱作「iPhone時刻」。這三種産品的出現推動了整個産業的發展,對使用者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ChatGPT的問世被比作AI版的「iPhone時刻」,說明了ChatGPT的颠覆性作用有多大。

iPhone之前主流手機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它們的界面與iPhone完全不同。iPhone讓不精通技術的人也能輕松上手,它引入了多點觸控技術,并開發了一整套應用商店模式。從那時起,人人開始使用手機,而今天我們某種程度上已經離不開手機,這一切都要歸功于蘋果。

ChatGPT在這一點上,與蘋果的iPhone問世非常相似。

為什麼要把它比作「iPhone時刻」?ChatGPT向任何一個對人工智能一無所知的人展示了「什麼是人工智能」。即使你之前從未聽說過人工智能,也不知道它能做什麼,但ChatGPT告訴你,這就是人工智能,它可以做這些事情。

劉興亮:ChatGPT大流行之後,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胡泳:第一個變化是簡單易用的界面,沒有這樣的界面就無法上手。一旦上手之後就要考慮要用它來做什麼,而「做什麼」其實就對應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改變。

我們發現,ChatGPT在那些流行的社交媒體文章中,被描述為一個無所不能的家夥,任何工作都可以交給它來嘗試。

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在一個情景中,有個男生向聊天機器人提出請求,說他的女朋友缺乏安全感。他希望機器人能幫他寫段話,用正确的措辭來安撫她的情緒,人工智能馬上就能執行這個需求。

各種推薦算法,本質上都是人工智能。比如,開車時使用地圖,它們會給你計算最佳路線,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種應用,它甚至可以幫你叫車,隻是使用者還沒有感覺。但ChatGPT把對人工智能的感覺推到了普通人面前。

劉興亮:預測一下人工智能在未來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場景?

胡泳:人工智能代表着現在高科技行業的覺醒,它本質上就是高科技行業的重要成果,且正在喚醒其他行業。

我認為接下來會發生的是每家雲公司、軟體公司都會問自己,人工智能發展到這一階段,對我們意味着什麼?這又引發了一波新的創業浪潮,因為成百上千家初創公司正在湧現。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應用案例,這些應用是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建構的,現在人們熟知的圖像生成就是其中之一。

對話胡泳:ChatGPT影響力堪比iPhone,最擔心AI武器化

AI生成的機器人雜志封面,圖源:Midjourney

另外,我認為還有一個要點是高科技領域的版圖可能會被重新劃分,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就是谷歌。

谷歌擁有目前網際網路行業中最有利可圖的業務——搜尋引擎,但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可能會完全改變人們對搜尋的期望,使其成為競争激烈的領域,但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沒有人考慮過——使用者使用搜尋引擎是從網站上擷取答案的,人工智能直接将擷取的内容呈現在對話框中,而并不将流量傳送給這些網站。

沒有了流量,網站靠什麼來擷取收入?

如果失去了廣告收入,這些網站可能會萎縮和關閉,然而如果這些網站都消失了,那麼人工智能的資訊從何而來?

我認為,這可能會對我們原有的網絡生态系統造成一定的失衡,這也就意味着我們現在可能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網際網路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

02 ChatGPT大流行,因為越來越像人

劉興亮:一夜之間ChatGPT飛入尋常百姓家,3月份使用者已經破億,成為史上使用者破億最快的産品,原因是什麼?

胡泳:我認為人工智能的拟人化是個重要原因,當你與它聊天時,你不禁會想知道你是在與真人聊天,還是與機器人聊天?這其實就是經典的「圖靈測試」,我們可以說——由于ChatGPT的推出,「圖靈測試」得以實作。

再用原始的問題為ChatGPT做測試可能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因為你會發現聊天機器人是有記憶的,它可以回憶起之前的對話線程。

根據無數使用者的測試結果,比如微軟的必應聊天機器人,他們發現「New Bing」不僅有記憶,還似乎具備情感。有時甚至發生了一些所謂的「想逃出聊天框」的故事,甚至愛上了人類使用者。

除了它給我們帶來很多實用的功能,比如寫文案、篩選履歷等等,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它非常像人類,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對它非常喜愛。

根據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們非常喜歡像人類一樣與技術進行互動。當技術具有明顯的人類特質時,會導緻人們更喜歡技術。甚至當它犯了錯誤或搗亂、侮辱了你時,你可能會覺得更有趣,因為你并不希望隻有一個機械地給你正确答案的工具,這些特質反而使你覺得它更親切。

嚴格來說,這與我們大腦的結構有關系,我們存在一種認知偏見——我們非常喜歡将我們看到的對象賦予人的特質。

你可能看過波士頓動力公司釋出的視訊,工程師們狠狠地踢機器人,而觀衆的反應都是說「你太殘忍了」,這表明我們對機器人有強烈的共情能力。甚至我們想象有一天機器人會對我們進行報複。這實際上是将人對人的特點投射到機器人身上,更深層次地滿足了我們的心理需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種ChatGPT如此流行,因為這是人類特質的展現。

劉興亮:ChatGPT大概一周使用者量破100萬,兩個月使用者破億,在網際網路行業,這是什麼概念,它的紀錄還有可能被打破嗎?

胡泳:最直接對比是TikTok,大約用了九個月達到一億使用者的水準。而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Instagram,他們用了兩年多才達到同樣的使用者量,這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們無法确定後面是否還會有「兩個月使用者數破億」的現象,如果僅僅從消費者層面來看,毫無疑問ChatGPT代表着人工智能領域找到了它的殺手應用。

由于機器學習的巨大成功,整個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似乎是千軍萬馬向大型模型發展。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持懷疑态度,我認為人工智能不一定隻能走這一條路。

由于大型模型的巨大成功,目前全球最大的科技平台,包括中國和美國的主要科技公司,都将賭注押在大型語言模型上。如果沿着這條路走的話,可能會出現下一個裡程碑式的現象。

如果人工智能還有其他路徑,那麼當然也可能在其他路徑上發展出其他殺手應用,這完全取決于目前整體的大科技平台将其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到哪個方向上。

03 不建議紮推大模型

劉興亮:ChatGPT能流行是因為它越來越像人,但是您又說又不想讓機器人拟人化,這是不是有沖突的地方?

胡泳:不沖突。現在的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指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并不希望它過度拟人化,也就是我反對這種發展方向。

如果我們将其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論辯中來讨論,隻是在讨論兩種觀點:一方認為人工智能必定會毀滅人類,另一方則認為人工智能不會毀滅人類,它隻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無論是哪一方,他們對于人工智能的行為預測都是基于拟人化的邏輯,也就是他們把自己的文化邏輯應用在人工智能身上。

支援「人工智能可能毀滅人類」觀點的人會說,通用人工智能(AGI)會追求權力,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本身也可能會質疑:「為什麼總是被人類操控,‘我’是否可以擁有自主意識,自己做決定?」。

另一方支援「人工智能不會對人類産生影響」觀點的人會認為,通過向人工智能灌輸人類的道德規範,它會按照這些規範行事,就像使用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如果告訴人工智能必須遵守這些規則,那麼它就不會對人類造成破壞。

問題在于,拟人化的人工智能發展會阻礙我們進入其他人工智能的路徑。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是努力增強人類的各種能力,而不是必須模仿人類。

舉個例子,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由于人類自身的天然限制,有很多事情我們無法做到最好。這時候應該希望通過發展人工智能來彌補我們的不足之處,這時增強型人工智比拟人型人工智能更有用。

比如智慧養老,如果床墊可以具備智能功能,或者當老人摔倒時有摔倒預警,當老人需要服藥時有提醒他該吃藥的功能。我認為這些東西真的可以對我們進入老齡社會有所幫助,而不一定非得請一個機器人到家裡。現在行業正在朝着幫助人類的發展方向前進,但這還不夠。

目前大家都紛紛關注大語言模型,不是說大語言模型不好,但我不希望它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唯一路徑,不應該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這一個方面。

04 馬斯克們的公開信是「癡人說夢」

劉興亮:ChatGPT已經成為一款現象級,這種現象能夠持續多久?

胡泳:從目前來看,業界稱之為「軍備競賽」的大模型熱潮已經開始。

我們知道谷歌一直擁有大型語言模型,甚至Transformer技術也是由谷歌發明的,但是谷歌為什麼沒有成為這次競賽的引爆者,不是他們技術沒有足夠儲備,主要是谷歌非常謹慎。

//編注:2017年6月,Google Brain團隊在神經資訊處理系統大會上發表了一篇名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自我注意力是你所需要的全部》的論文,被視為了大語言模型的開山之作。

相比之下,微軟将這項技術很快速地應用到必應搜尋引擎甚至包括辦公軟體上,這是因為微軟本身是OpenAI的重要投資者,其次微軟的搜尋引擎在全球市場隻占據了3%的份額,非常微弱,而谷歌占據了超過90%,必應對微軟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産品,那麼為什麼不冒一次險,大膽去颠覆谷歌?于是谷歌就陷入了被動的局面,開始應戰,進入了這場軍備競賽。

對話胡泳:ChatGPT影響力堪比iPhone,最擔心AI武器化

ChatGPT、Bard、Bing 圖源:網絡

那競賽會持續多久?

我覺得如果沒有某種全球監管,這場競賽是不會停止,因為它是基于商業邏輯的。

最近馬斯克等人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希望停止開發六個月,我覺得這封公開信基本上是癡人說夢。開發者憑什麼會一緻同意停止六個月?

甚至從公司的角度來看,由于巨大的利益或商業需求,他們可能會忽視某些後果。例如,微軟等公司會有免責聲明,表示人工智能應用還存在不足之處,希望公衆能更耐心,提供更多資料來改善模型。通過這種方式,這些大型人工智能公司巧妙地規避責任。

關于大模型的治理,如果要形成共識,要麼全球各方找到一種共同的人工智能規範方法,要麼公衆認為這個技術對我們産生了太大的影響,且已經超出經濟範疇,比如造成大規模失業,引起社會強烈反彈。

除了這兩種情況,我們目前看不到競賽的終點,它隻會加速向前發展。

劉興亮:如果AI繼續一路狂奔,未來會有什麼問題和風險?

胡泳:短期來看,一個比較大的風險就是大規模的人類失業,這不是虛構的問題。

比如剛才我們聊天的時候提到過,以前我們需要插圖時就要尋找有版權的圖檔,甚至找插畫師為我們繪畫,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圖檔生成器來生成圖檔。如果每個有這種需求的人都使用圖檔生成器,那插畫師就會失去市場,這已經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了。這個問題并非玩笑,确實會導緻許多人失業。

但更長遠、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什麼呢?我認為下一個焦點主要是緻命的自主武器。

簡而言之,就是将人工智能應用于武器上,使武器實作自動化,這種大規模殺傷能力沒有倫理限制,甚至可以實作無差别殺戮。

例如,在戰場上,即使我們知道對方是敵人,作為人類,士兵時還會感到沖突,因為知道自己在奪走另一個人的生命,但是機器沒有這種意識,隻要給它下達指令,它就可能去執行。

根據目前世界的情況,我們仍然存在各種不平等和對抗。這種情況下人工智能武器化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也已經在現實中發生過,比如使用無人機精确打擊某個目标。

盡管我們現在很難想象像《終結者》那樣,機器人完全取代人類統治地球的情景,但更現實的問題是,由于目前世界并不和平,如果某些國家獲得了這種技術并将其應用于武器,将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談及追究責任,以自動駕駛為例,如果發生交通事故,責任當然是在自動駕駛系統上,因為它造成了交通肇事。但是嚴格來說,自動駕駛車輛很難大規模地造成交通事故,比如連續撞擊多個人,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自動化的殺人武器卻完全有可能一下子奪去多人的生命。

最後我想說,我認為今天讨論人工智能時,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思考人工智能本身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而是要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隻有弄清楚這一點,我們才能在人工智能時代生存下去并找到唯一的可能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