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作者:钛媒體APP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沒有一個華為人不知道“516”,它是一切的終點,也是一切的起點。自此之後,華為被硬生生劃分為兩個時代,兩個什麼樣的時代呢?當時還不太清晰,現在來看,可能是硬體的華為,和軟硬兼具的華為。

2019年,在美國宣布禁令之後的幾天時間裡,一些常駐在華為辦公的海外廠商人員當即撤離,包括Oracle資料庫和ERP軟體、各種生産工具等軟體的顧問,華為過去幾十年建立在商業軟體之上的業務系統,危如累卵。

以國家力量,曠日持久地針對一家商業公司,這在曆史上沒有先例;以往的華為并不以軟體聞名,即便是頭部軟體公司,以一家之力補足衆多軟體短闆,在全球範圍内也沒有先例,哪怕隻是滿足自身基本可用的需要。

秃鷹在天空盤旋,虎視眈眈,華為二十萬員工極速運轉起來,像一個訓練有素的隊伍,去赴一場隐秘的戰事。

華為在2020年發起“三丫坡會戰”,核心目的是維系自身的生産營運,實作去美國化的自研,據钛媒體App了解,“三丫坡會戰”主要包括五個層面,涉及硬體(X86->ARM)、作業系統(Linux/Windows->歐拉)、資料庫(Oracle->GaussDB)、中間件、應用軟體。

中年華為,踏上了新的軟體征途。所有華為人都憋着一口氣,就是要證明給他們看看,華為能突圍。

外界無從知曉華為有多少信心,一些華為人也在心裡暗自打鼓,畢竟底層基礎軟硬體的難,中國IT産業每個人都知道。好在華為不是從零起步,也不是孤軍奮戰,在國内推進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華為通過自研和聯合創新的方式,逐漸有所收獲。

從2022年底開始,華為展現出可以替代的資本。“烏江突圍”,華為連續釋出11款軟體及硬體開發工具,徹底擺脫對西方産品開發工具的依賴;“強渡大渡河”,面對ERP在内等企業作業和管理核心系統的斷供停服,華為用自研MetaERP成功實作替換;結合華為本次正式推出的國内首款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華為的軟體版圖越來越全。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兩個“瘋狂”的嘗試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華為的舊有ERP以及資料庫均采用了Oracle。舊有ERP系統完整經曆了華為的發展曆程,支撐華為從一家本土公司發展到全球公司,伴随了IPD、ISC、IFS等多次業務變革,基本滿足了華為發展需求。

在替換之前,舊有ERP系統覆寫了華為全球170+國家、250+法人,日均海量作業交易,如銷售訂單行76萬、應付開票行21萬、會計分錄行1500萬。

“業務對Oracle也有抱怨,比如賬務結算慢,Oracle的統一回複是産品本身如此,而且Oracle也不會為了一家公司做定制化的改造。實事求是地講,‘516’之前華為從來沒想過要去替換,因為太複雜了,外圍系統那麼多,ERP内部的很多業務對象、管理單元都是強耦合,牽一發動全身,這個事情大家都不太敢做。”華為MetaERP首席技術架構師劉振羽回憶道。

當華為決定用自研ERP替換Oracle之後,首要問題就是資料庫的選型,ERP系統強依賴資料庫能力,華為起初選擇了馬來西亞分公司作為試點,在資料量不大的情況下,采用了開源的PostgreSQL資料庫。

按照MetaERP團隊的設想,在盡可能少的變動下,先慢慢沉澱能力、打磨産品,逐漸替換,做好海外分公司的替換,再徐徐前進,是一條穩妥的道路。

但是,華為高層直接給MetaERP團隊放了個大招,“别搞海外國家,先把最大最複雜的中國區搞定”。中國區的業務占整個公司ERP業務量60%以上 ,就算做了分庫分表,開源資料庫的單庫資料存儲最多也就是T級,依然解決不了問題。

時間緊、任務重,GaussDB資料庫憑借絕對硬核的實力,滿足了MetaERP的要求,僅就容量而言,可以從單庫TB級擴充到PB級資料。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資料量增加之後,就考驗資料庫的性能和穩定性,例如華為每個季度最後一天,業務量可能達到平常的10倍甚至15倍,MetaERP團隊給GaussDB資料庫提的要求是,要做到華為ERP系統曆史峰值5倍的性能,最後經過雙方共創,GaussDB資料庫實作了20倍于曆史峰值的性能。

使用舊有ERP,華為資産折舊引擎跑一次結果需要2個多小時,換上GaussDB支撐的MetaERP後,兩分鐘便跑出了結果,業務人員不敢相信,看着研發人員跑出來的結果,反複核對了好幾遍,确認資料準确。

MetaERP上線之後,除了效率大幅提升,也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例如智能資料分析等,在Oracle時代想都不會想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在MetaERP團隊的需求清單上。

在穩定性方面,MetaERP和GaussDB資料庫也有一件“瘋狂”的事。2022年7月,華為自研MetaERP上線之後的某一天,一位華為董事會成員來到研發團隊慰問并提出,能不能現場切斷主資料庫,試試備用節點?

“當時隻是覺得開玩笑,理論上,GaussDB資料庫采用了一主兩備架構,能夠做到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故障倒換時間)等于0,業務無感切換,但坦率說,以前使用Oracle的時候我們從來沒做過,萬一業務崩了很麻煩。”劉振羽說道。

MetaERP團隊一邊忐忑,一邊決然地停掉主節點,GaussDB資料庫備用節點無縫銜接,可靠性經過了檢驗。華為雲資料庫服務産品部總經理蘇光牛介紹,在替換華為公司資料庫場景的過程中,華為雲還做了大量的可用性測試,機櫃下電,存儲室下電等,足以滿足關鍵行業的可用性要求。

“GaussDB資料庫已ready”

回顧2020年,蘇光牛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形勢緊張,“三丫坡會戰”上,華為上下達成一個共識,“就算我們做的GaussDB沒有人用,華為也要解決自己使用資料庫的問題”。盡管趕上疫情等不利因素,華為資料庫團隊沒有減少投入,反而在加大投入。

到2022年底,在華為内部,華為終端雲服務、華為集團IT等,都采用了GaussDB資料庫,在外部客戶方面,GaussDB已廣泛應用于金融行業,支撐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國有大行的核心業務,此外,也服務了陝西省财政廳、中海油、國家管網等關鍵行業企業。

用蘇光牛的話說,“GaussDB資料庫已經ready”。

GaussDB資料庫一大優勢在于聯創,華為内部自不必多說,以ERP場景的資料庫SQL解析為例,在沒有經過優化之前,開源資料庫中的SQL語句,到了GaussDB資料庫中,出現了很多慢SQL。

華為GaussDB資料庫團隊專門把ERP場景裡面所有的慢SQL都收集起來,一天到晚跑不同情況下的SQL測試,收集所有變動結果,通過用不同執行器逐漸調優,解決了性能優化的問題。

在滿足金融核心交易場景的高性能上,華為和招商銀行聯創的Ustore存儲引擎,讓系統在高并發頻繁更新下,性能長期保持穩定,相比國内其他同類産品,真正做到全天候無抖動。

在運維層面,作為全球首個AI-Native資料庫,GaussDB可提供從應用開發到運維階段全流程的資料庫智能化體驗,在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聯創中實作了故障診斷效率5倍提升。

6月7日,在2023年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上,華為雲正式推出國内首款軟硬協同、全棧自主的分布式資料庫GaussDB。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張平安透露,未來GaussDB将持續深耕金融場景,通過全面創新,成為金融客戶資料庫更優的選擇,從金融行業走向其他對資料庫有高要求的行業,從中國的創新場景走向全球客戶市場,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

蘇光牛也提到,國内很多金融企業内部還存在大量的Oracle、MySQL資料,他們擔憂未來的使用等問題,華為将進一步優化産品,在不改動或者少改動應用的情況下,用工程化的方法解決替換問題,做到更好的經濟性。

華為雲,上軟體高地

資料庫和ERP這類基礎軟體,為什麼難做?

蘇光牛說,資料庫的理論基礎已經打好,不會出現一個颠覆性的理論,然後将所有資料庫産品做颠覆性創新,難就難在工程化的創新,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關鍵問題是需要多長時間,投入多少人力,以及能不能堅持,取舍和決策,是一個很難的過程。

劉振羽表示,華為複盤MetaERP總結了四大樸素的成功要素:吃透原理、突破技術、嚴格規格和精湛工藝。

ERP系統底層邏輯極度複雜,華為回到企業資源計劃的本質去解決原理性問題,華為了解全球業務、稅務等各種場景和邏輯,沒有相關積累的廠商很難做好。

技術突破層面,背靠華為雲、流程IT等部門,一些新的技術還有自主創新的要求,都能得到充分驗證和落實。

嚴格規格方面,MetaERP制定了一套标準的架構、技術、工程方法論,按照模闆和标準方法,每一步動作做到位做紮實,将MetaERP拼裝成嚴絲合縫的整車,打造高品質産品。

精湛工藝層面,用最少的人做最高品質的事,自動化測試、批量切換、線上協同,構築MetaERP實施工程能力。

基礎軟體是長坡厚雪的賽道,沒有捷徑可走,但卻有機會視窗可迎。傳統IT基礎設施由On Premise本地部署轉向Cloud-Based雲上部署,再逐漸走向Cloud-Native雲原生,已成為共識,GaussDB資料庫、MetaERP均是基于雲原生的分布式架構。

或遲或早,我們終究會擺脫“卡脖子”的情況,華為走得更快一步。通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來繁榮産業生态,這也是華為做軟體的機會和路徑。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在GaussDB釋出現場,華為雲與新意科技、中電金信、先進數通、神州資訊等17家軟體夥伴及英方、掌數、沃趣、愛數、中軟、海量、翼海等7家服務夥伴一起釋出了“資料庫夥伴支援計劃”。針對資料庫軟體夥伴、服務夥伴、數字化轉型咨詢與系統內建3類夥伴,華為雲提供了5大類權益,設立了相關扶持計劃,提供豐富的營銷資源。

資料庫、ERP等資訊技術産業的關鍵技術節點,對于數字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資料庫處于作業系統之上,應用之下,有了資料庫作為抓手,相當比例的難題都能夠解決,中國基礎軟體要想不被“卡脖子”,就應當如華為GaussDB資料一般,“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

關于華為,一件隐秘而偉大的事

張平安也提到,“‘給世界一個更優的選擇’隐藏另外一層含義,當華為攻破了那個‘坎兒’就發現,中國的應用場景與根技術的結合,一定能成為全球另外一個更優的選擇,隻不過現在人沒有這麼幹”。

他還表示,“我們對所有中端、低端、小容量的資料庫沒有任何興趣,國内有很多的資料庫廠家都可以滿足,但隻要是攻堅克難的場景,我們願意第一個上。這是我們資料庫的定位,哪怕它可能是塔尖上的一點點,帶來的收入、利潤并不大,我們也願意做”。

在華為軟體突圍的過程中,雲計算是關鍵的變量,這也是時代賦予華為的機會,海外廠商如AWS、微軟等,同樣正在用雲重構IT的軟硬體,沖擊舊有IT體系,Oracle自身也在走向雲化,通過雲計算,華為得以盡可能地将起跑線前移,站在技術産業趨勢的上風處。

在21世紀關于偉大公司的讨論中,大多是海外公司,其中又以軟體公司居多,當華為迫于外力成為一家軟硬兼備的公司,他應該被放到關于偉大公司的讨論之中。華為自研軟體,既是為了滿足自身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千千萬萬個華為”的後顧之憂。

一方面,成立三十餘年後,一家巨型公司能夠調轉航向,打造自己過去不擅長的軟體,保障自身的生産經營連續性,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另一方面,華為通過雲計算向外輸出軟硬全棧能力,在數字中國自主創新的既定趨勢下,更是有着獨特的意義。

而華為雲,作為其軟體戰略的輸出口,擘畫着基礎軟體的遠景,未嘗不是再造一個華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