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悟雲方言計算機,潘悟雲

潘悟雲 -

個人簡介

潘悟雲,1943年生于,浙江溫州瑞安人。中國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的專家。因家庭出身問題,不能參加聯考。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溫州的一些工廠當過臨時工,挑過泥,拉過闆車,1979年考上複旦大學研究所學生,1982年獲複旦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後在溫州師範學院任教。現為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師大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負責人,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複旦大學兼職博導,上海社聯副主席,《語言研究》編委,《語言科學》編委,《民族國文》編委,《中國國文》編委,《東方語言學》主編。先後應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捷克查理大學、瑞典社會科學進階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清華大學等處作過學術合作研究和學術通路。

潘悟雲 -

成長曆程

(1)1943年3月出生。浙江省溫州瑞安市人。

(2)1961年高中畢業。随後做了18年的苦工。

(3)1979年,潘悟雲考上了複旦大學的語言學研究所學生。

(4)1982獲複旦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潘悟雲方言計算機,潘悟雲

(5)1986年,潘悟雲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邀請,在奧克蘭舉行的中國語言和方言會議作中心發言,題目是《吳語概論》。

(6)1993年從溫州師範學院調上海師範大學工作,同年評為現代漢語博士生導師,并任該博士點負責人。

(7)1994年,又應該校邀請,在中國語言源流國際研讨會上作中心發言,題目是《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幹支援材料》。

(8)1999年任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聯)副主席,上海社聯語言研究中心主任。

(9)1986年以後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的邀請講學、研究和學術通路。

(10)2001年,大陸、台灣、香港三地的語言學家決定建立“21世紀中國語言與方言資料庫”,潘悟雲教授被任命為這個計劃執行組的大陸召集人。

(11)潘悟雲的“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是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唯一一項語言學科的項目。

(12)2003年,由潘悟雲主持的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正常人的語音資料測試和分析”首次實作了語言學與醫學的合作研究,不僅為中國病理語音學提供基礎資料,還對現代資訊技術的語音識别和語音合成作出了貢獻。

潘悟雲是國内最早把計算機技術運用于漢語音韻學和方言學研究的學者之一。這在國内語言學界可是一個創舉,讓後來的研究者獲益匪淺。也使得整個語言學科的發展,都朝前邁了大步。計算機的速度跟手工操作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一個方言的同音字表,一般手工操作要4天,利用計算機隻需四分之一秒。

比較語言學是一門系統工程,需要大兵團作戰,多方協作,聯合攻關,這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理念。一方面潘悟雲參加了複旦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合作計劃,充分吸取分子人類學、考古學、曆史學所提供的學術營養;另一方面,潘悟雲又與國内外各高校與研究機關的語言學科充分合作,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東亞語區的比較工作。

2006年,潘悟雲擔任了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負責立項招标、聘請學者,調查研究東亞地區的語言,進行綜合分析,最後理清東亞語言的原始面目,進而考察整個東方文明的起源。對于這個課題,上海市一年撥款100多萬元,高校配套50萬元,連續進行10年。潘悟雲說,這将是潘悟雲學術生涯的收山之作。目前,這個課題有30多位教授參與。

潘悟雲 -

學術研究

潘悟雲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上古漢語曆史音1. 指出上古漢語也像某些現代亞洲南方語言一樣具有次要音節類型,進而對Bodman關于中古來母的上古來源*C-r->r-作出語音解釋:其中的C-是次要音節。同時更進一步把這種構拟推廣到與舌根音諧聲的以母。

2. 上古*l-在短元音前變中古的以母,在長元音前變中古的定母,并對之作出語音解釋。

3.上古存在小舌塞音,它們分别變作中古的影、曉、匣、雲。匣母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舌根濁塞音,一個來自小舌濁塞音。

4. 對上古收-p、-m諸韻部進行再分部,并提出明确的分部标準。

5. 指出諧聲關系是上古漢語的形态反映。

潘悟雲還翻譯了幾部上古音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著作,一本是潘悟雲主持翻譯的高本漢的《修訂漢文典》,一本是包拟古的《原始漢語與漢藏語》,一本是蒲立本的《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中古漢語曆史音韻在反切行為的研究基礎上确定漢語中古音的基本架構,并提出三條基本的反切原則來确定聲、韻、和介音。由這些原則潘悟雲得出推論:

1.《切韻》的每一個韻目帶有相同的主元音和韻尾,進而對前人拟作同一主元音的登~蒸、咍~灰、痕~魂等韻的構拟作出修正;

2. 重紐兩類是介音不同,并對重紐的介音作出新的構拟。漢語方言學潘悟雲認為南方方言是南方土著居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形成一種帶有本族母語特征的混合語。根據這種語言史觀,潘悟雲指出漢語方言史的研究必須在作曆史層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西方的曆史比較法,同時主張以各個曆史層次面貌的構拟來取代原始語的構拟。潘悟雲所發表的漢語方言的許多論文,就是用曆史層次分析法來解釋以往方言史觀所不能解釋的方言現象。

漢語史與東亞語言曆史比較

東方語言的曆史研究關系到整個東亞的人類起源和文明起源問題,而漢語史在東方語言的曆史比較中又處于核心的地位,是以,這個領域的研究在東方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将越來越重要。潘悟雲教授在這個領域是國際上最領先的幾個學者之一。

方言學與曆史層次分析法

長期以來,國内外的語言學界基本上都采用譜系理論來研究漢語方言的形成曆史,但是成績不佳。潘悟雲認為,譜系理論并不完全适用于漢語方言史的研究,漢語的南方各方言并不是從中原漢語分化出來,而是南方的非漢語居民經過雙語階段逐漸接受漢語的結果。是以不能簡單地把西方的曆史比較法運用于漢語方言史的研究,而應該用曆史層次分析法來彌補西方曆史比較法的不足。近年來,潘悟雲一直緻力用這個理論研究漢語南方方言,解釋南方方言中用譜系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使這個理論逐漸成熟,使之成為曆史語言學中的普遍理論。

探讨新的研究手段

潘悟雲一直緻力于把新的研究手段運用于曆史語言學和方言學。潘悟雲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經評審獲優秀等級。并且已經為許多機關所使用,将促使古今漢語和漢語各方言間的大規模曆史比較發生革命性的發展。

潘悟雲 -

學術貢獻

潘悟雲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曆史音韻學、方言學和東亞語言曆史比較。潘教授很早就認識到,這些研究工作所需要分析的大量語言材料,隻有通過計算機輔助才能完成,為此,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潘悟雲就自學計算機知識,把計算機技術運用于語言的曆史比較與曆史層次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漢語曆史音韻學》出版

作為一名學者,潘悟雲教授淵博的知識和開放性的研究使潘悟雲在音韻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潘悟雲多次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奧斯陸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學校的邀請前去講學、研究和作學術通路。潘悟雲的《漢語曆史音韻學》出版後,在國内外引起了很大反響,被譽為“中國音韻學研究的主流之作”,歐洲漢學的跨國課題《新編漢文典》決定采用該書的上古音體系,并邀請潘教授于今年4月在查理士大學就這個體系作了為期一個月的系列講座。

人才培養

潘悟雲教授不僅在語言學研究中貢獻突出,而且為中國語言學界培養了一批年輕有為的人才。潘悟雲的2001屆博士畢業生龔群虎被複旦大學作為人才引進,破格提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複旦大學言語聽覺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2000屆博士畢業生黃樹先教授已被任命為《語言研究》的常務副主編。潘教授在教學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潘悟雲指出,做老師不僅要培養學生,也要“被學生培養”,潘悟雲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因材施教,幫助每個學生制定合适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當學生在該領域取得成績的同時,潘悟雲也從學生那裡學到了東西。

潘悟雲 -

主要著作

專著

(1)《溫州音檔》1999

(2)《漢語曆史音韻學》,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3)《潘悟雲自選集》,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譯著

(1)《修訂漢文典》(高本漢)

(2)《原始漢語與藏語》

(3)《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潘悟雲 -

所獲榮譽

(1)《漢越語與唇音字》獲浙江省1978-198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對華澳語系假說的若幹支援材料》獲上海市1994-199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3)《漢語否定詞考源》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2004年度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