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這兒不但風景如畫,還有三峽懸棺、三峽祭祀等文化,更有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傳說,“黃金洞”便是其中之一。
千百年來,人們行船至三峽瞿塘關時,總能看到江邊赤甲山的千仞絕壁上,有一個奇怪而神秘的洞穴,而它就是傳說中的“黃金洞”。
至于“黃金洞”如何奇怪,如何神秘,有哪些關于它的傳說,洞内又隐藏着什麼秘密?
在此,就對它一一揭秘。
三峽絕壁千年謎窟“黃金洞”的由來
瞿塘關,又稱夔(kuí)門,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瞿塘峽夔門山麓,屬長江三峽的西大門。
赤甲山,位于瞿塘關北側,與南側的白鹽山隔長江而望。長江至兩山之間,便進入三峽水段。
“黃金洞”,赤甲山臨江懸崖中間的神秘洞穴,處于整個懸崖的中上部,離長江水面約250米,距懸崖頂部約100米,似天然形成,又像人工開鑿。
由于“黃金洞”位于懸崖中間的中上部,且凹陷進懸崖中,其位置險峻、無路可行,是以很多人猜測,它就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奇怪洞穴。
不過,有視力極佳者,在極好天氣,登白鹽山向對面“黃金洞”觀望時,隐約可見洞内有開鑿痕迹,且洞口下方連有一些“之”形鑿痕。
是以,也有人猜測,它是古人開鑿出來的人工洞穴,裡面可能藏有某些貴如黃金的寶貝。
後來,洞中藏有寶貝的說法,逐漸在民間流傳,久而久之便有了“黃金洞”一名,如此也給它增添了一些神秘。
“黃金洞”内藏有寶貝的三個傳說
由于“黃金洞”内藏有寶貝之說的流傳,民間也開始猜測,這些寶貝是何人所藏,所藏的寶貝又是何物?
在不斷的流傳,不斷的猜測中,慢慢形成了三個關于“黃金洞”寶貝的傳說。
傳說一:“黃金洞”中的寶貝,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所留。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地區有一個由“巴人”成立的“巴國”。他們結合當地的各種土著文化,創立了“古三峽文化”,并且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後來與“巴國”相鄰的秦國不斷壯大,為擴充國土,秦國對“巴國”出兵,導緻“巴國”被滅。
被滅國後,部分殘存的“巴人”,面對秦軍的追擊,邊戰邊退至夔門一帶活動。
後來,在秦軍的不斷追擊下,最後的“巴人”帶着自己的财富,躲進了現在的“黃金洞”中。
傳說二:“黃金洞”中的寶貝,是建“大成王朝”的公孫述所留。
公元25年,太守公孫述趁王莽篡位時,占據蜀中稱帝建“大成王朝”。
稱帝後,公孫述為保帝位,在蜀中尋找險要之地以防外敵,後于夔門之處建立“白帝城”,自号“白帝”。
後來,公孫述因治理無方,導緻民聲怨道,被劉秀借此出兵讨伐。
民間傳言,劉秀出兵讨伐時,公孫述自知不敵,故在兵敗前将大量金銀珠寶,藏至和白帝城相鄰的赤甲山“黃金洞”中,以便日後東山再起。
傳說三:“黃金洞”中的寶貝,為三國時的蜀國所留。
傳說公元214年,蜀國劉備攻打廣漢失敗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将領,親自率軍自荊江逆江出兵,在占領夔門後,以此為據點攻克了巴東。
此後,夔門被蜀漢視為重地,并派重兵把守,古有“要取巴蜀,先取夔門”之說。
蜀被魏滅後,蜀漢餘部,将所剩财富藏于“黃金洞”。傳說這些财富中,包括諸葛亮的兵書,劉備的雌雄雙股劍。
不過,這個傳說是最不可信的,而公孫述的傳說則是流傳最廣的。
傳說中的“黃金洞”尋寶
既然有很多“黃金洞”藏寶的傳說,也就會有人打這些“寶貝”的主意。
1939年,馮玉祥在出川抗戰時,途經夔門,題字“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并命師部陳聰谟找人刻在夔門的懸崖上。
同時,為了探清“黃金洞”内是否真的有寶貝,洞中的藏寶人又是誰。馮玉祥指令警衛員利用繩索沿崖壁下降,試圖進入“黃金洞”,探明洞内的真實情況。
不過,由于“黃金洞”地處兇險,在經過多番嘗試後,警衛員仍未能進入洞中,尋寶之事也就隻能到此作罷。
後來,1994年的中英聯合探險隊,1995年的中法聯合探險隊,都曾對“黃金洞”探險,不過也都以失敗告終。
1996年,中英及爰爾蘭再次組成聯合探險隊,采用崖頂繩降的方式,再次對“黃金洞”探險。這次探險隊員中,有4名成員順利的到達了“黃金洞”。
不過,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加上進入洞中的隊員隻有一位大陸專家,洞内的真實情況,并沒有公諸于世。“黃金洞”内依然是個謎!
難道就沒有人真正的進去過,就沒有人在“黃金洞”中發現過什麼嗎?
其實,并不是!
早在1958年,奉節縣的一位采藥人,就曾到過“黃金洞”,并在裡面有所發現。
采藥人在“黃金洞”的意外發現
1958年,奉節縣采藥人楊文平,在赤甲山采藥,途經“黃金洞”所在的懸崖上方時,突然被一大群從崖下飛出來的小鳥吸引。
看到有大群的小鳥從崖下飛出,楊文平斷定,懸崖下應該有供鳥群栖息的聚集地。
有鳥群的聚集地,說明也會有鳥類糞便形成的“燕兒肥”。
為了弄到這些“燕兒肥”,楊文平便背着背簍,利用麻繩等工具,從懸崖頂部攀岩而下。
在攀爬、下滑了很久後,楊文平意外的來到一個山洞内,而這個山洞便是傳說中的“黃金洞”。
進入“黃金洞”後,楊文平并沒有發現“燕兒肥”。不過在他繼續前行不久後,意外的看到了幾副棺材。
看到棺材後,楊文平覺得晦氣的同時,也感到有些害怕,就沒敢繼續往裡走。
不過,在離開“黃金洞”的時候,他也沒有空手而歸。看到棺材旁邊有一把青銅劍和一些青銅器,他便撿起來放到了背簍中。
後來,楊文平撿到的青銅劍,經專家鑒定,可能是“巴人”使用的武器“巴式柳葉劍”(目前這把青銅劍,儲存于白帝城博物館)。
而這一鑒定,也讓“黃金洞”中有寶貝的傳說,更加讓人相信!并且有人斷定洞中的寶貝,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巴人”留下的。
不過,對此也有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青銅劍即使是“巴人”留下的,也不可能是春秋戰國時留下的。
由于青銅劍的面世,及各種不斷的争議,也就有了1994年至1996年之間的三次探險。
科考隊探秘千年謎窟“黃金洞”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三次探險後,由于某些原因,對“黃金洞”的探險便停止了。直到20年後的2017年,才又開始對它的科考探險。
2017年,由央視節目組牽頭,重新組建了一支由專業探險隊、科考專家、無人機組、地方文俗專家、央視記者組成的科考隊。
這支科考隊,無論是從技能,還是從裝備,都是非常專業的!
這次這支專業的科考隊決定,一定要揭開“黃金洞”的秘密。
一、懸崖峭壁上的路
順着長江逆流而上,科考隊來到三峽的西大門夔門。站在赤甲山的懸崖下,從江面上往上着,幾乎看不到“黃金洞”。
據科考隊裡當地文俗學者趙貴林介紹,三峽水庫蓄水後,“黃金洞”離江面的距離還有250多米。
從懸崖下幾乎看不到“黃金洞”,它離江面的距離又有250多米。
看來,想從懸崖下攀爬上“黃金洞”,應該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懸崖的頂部,下滑到“黃金洞”中。
決定好從懸崖上下滑進洞的方法後,科考隊便在當地的村民中打聽,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條離“黃金洞”近一點的路。
經過多方打聽,科考隊還真找到一位知情的村民。
這位村民告訴他們,懸崖上部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到“黃金洞”上方的一個小平台處。那個小平台,離“黃金洞”要近一些,不過也還有差不多100米的樣子。
聽到有小路、小平台,科考隊員們感到很興奮,當即決定聘請這位村民當向導。
在這位村民的帶領下,科考隊走上了他所說的小路。結果這條小路,着實讓科考隊員們大跌眼鏡。
村民所說的小路,嚴格來說根本就不算路,它隻是懸崖上突出的一道石梁,大概隻有半米多寬。人走在上面,還需要稍微側着身子,如果不注意,極有可能掉到懸崖下面。
然而,就算走在這樣的路上,科考隊員們也感到很高興!畢竟,這比從崖頂下滑要近的多。
走了很長一段距離後,科考隊員終于來到村民所說的小平台。平台下面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他們所要探索的“黃金洞”。
二、繩降千年謎窟
到達那個僅有兩米多寬的小平台後,科考隊放下裝備後才發現,由于“黃金洞”凹陷在懸崖上,站在平台上往下看,根本就看不到它的具體位置。
這時候,山頂的無人機組,通過遙控無人機的觀察,給他們發來了洞口的準确位置。
知道洞口的準确位置後,科考隊開始研究如何下滑。就在研究如何下滑的過程中,又出現了意外。
原來,“黃金洞”之是以凹陷在懸崖裡,是因為洞口的上下部分,各有一大塊突出的岩石,洞口到突出岩石的垂直距離還有3米多。
當通過突出的岩石,下滑到洞口時,隊員的身體必将懸挂在空中,根本無法接近洞口。
在這種高度的懸崖中間,刮過的山風很強烈,人一旦脫離了懸崖上的支撐點,像蕩秋千一樣挂在半空中時,極有可能被山風吹撞到懸崖壁上,這種情況下是很危險的。
面對這種情況,考察隊一時也沒有了辦法。
後來,他們想過先下滑到“黃金洞”的下方或側面,再往洞口攀爬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也很快被他們否定了。
原因是,這種方法不但消耗時間,而且對隊員們的體力也是很大的考驗。
同時,在往上攀爬或側移的過程中,由于安全繩失去了牽引作用,也同樣存在着很大危險性。
無奈之下,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第一種方法,從小平台上繩降到“黃金洞口”,然後用蕩秋千的方式,蕩進“黃金洞”中。
雖然往“黃金洞”蕩的過程中,有可能撞到懸崖壁上,但是這種方法,是最快最直接的。
三、“黃金洞”内的真容
在經過了近七個小時的繩降後,科考隊員終于蕩進了“黃金洞”。
此時,已經到了下午3點多,留給他們在洞内探索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考察隊員走進洞内後,眼前的一幕,出乎他們的預料。
在洞内類似大廳的地方,到處是亂石堆積的平台。這些平台,很明顯是人工堆砌而成。
考察隊員猜測,這些平台就是采藥人口中放置棺材的地方。隻是現在那些棺材,早已不知因什麼原因消失的無影無蹤。
穿過亂石堆砌的平台,再往裡走就是一個狹小的洞口。洞口上窄下寬,呈“人”字形。
走過狹小的“人”字洞口後,他們又遇到一個更狹小的通道,這個通道隻能貓着身子前行。
然而,在更狹小的通道中剛剛走了幾步,前面的隊長就輕喊了一聲:“注意,别踩到那些骨頭!”
聽到隊長的輕喊,隊員們才發現,狹小的通道中,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骨頭,在這些骨頭中間,還散落着一些早已鏽盡的青銅器。
看到這一幕,大家不免感到有些害怕,同時也提高了警惕心。
就在這條布滿骨頭的通道中,隊員們又往前走了大約20米,前面便出現了一個大一些的洞廳,而這也是“黃金洞”的洞底。
在洞底,科考隊又發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圖案。
後經鑒定,這些像文字的圖案,很有可能是2000多年前的“巴蜀圖語”。
這種“巴蜀圖語”,據傳是由虎形紋、樹形紋、眼形紋、手形紋、心形紋等一些紋路組成。幾種紋路組合在一起,才算一個字,或是記錄一件事。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也沒有相應的參考資料,這種“圖語”絕大多數還不能破解。
仔細地在洞内探索了一圈,隊員們感覺洞中再無新發現後,他們便離開了“黃金洞”。
到此,“黃金洞”的科考也已經結束。
最終結論,這個洞極有可能和古代的“巴人”有關,至于到底是不是傳說中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因洞中證據太少,是以暫時不敢确定。
“黃金洞”至今還存在的謎團
雖然“黃金洞”中,沒有傳說中公孫述的寶藏,沒有三國劉備、諸葛亮的寶劍、兵書,僅有疑似巴人的骸骨、“圖語”,但是這也正讓“黃金洞”增添了新的謎團。
據有關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朝在攻打巴蜀之地時,的确有一支巴人隊伍逃亡了。
不過,那時巴人所用的武器,還都是木制兵器,他們根本沒有掌握青銅器制造技術。
如此,“黃金洞”的骸骨、“圖語”,真的是逃亡至此的巴人留下的?洞穴真的就是巴人存放棺材或避難的地方?
如果是,采藥人楊文平和科考隊員,在“黃金洞”内發現的青銅兵器,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如果不是,這些骸骨、“圖語”、青銅兵器,又是什麼人留下的呢?
這些,還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