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家外資公募中國區“掌門人”離職,首隻産品成立至今虧損約30%

首家外資公募中國區“掌門人”離職,首隻産品成立至今虧損約30%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趙雲

6月6日有市場消息稱,貝萊德中國區主管湯曉東(Tony Tang)将離職。對此,貝萊德亞太區發言人在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回複中确認,中國區主管湯曉東先生在過去四年協助建立貝萊德的中國業務以後,表示希望探索貝萊德以外的事業機會。

貝萊德方面還表示,貝萊德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陳蕙蘭将直接上司該公司的中國在岸業務,她同時擔任貝萊德的亞太區副主管及大中華區主管。

作為國内首家外資公募基金公司,貝萊德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行業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Wind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這家成立于2020年的基金公司總管理規模為62.97億元,在154家公募持牌機構中排在第123位。而備受市場關注的首隻産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表現似乎并不達預期,截至6月5日成立以來虧損30.87%。

首家外資公募中國區“掌門人”離職

6月6日,公募市場流傳着貝萊德中國區主管湯曉東離職的消息。

經每經記者向貝萊德基金求證,貝萊德亞太區發言人在回複中确認,中國區主管湯曉東先生在過去四年協助建立貝萊德的中國業務以後,表示希望探索貝萊德以外的事業機會。同時貝萊德全球執行委員會成員陳蕙蘭将直接上司該公司的中國在岸業務,她同時為貝萊德亞太區副主管及大中華區主管。

貝萊德方面還表示,自加入公司以來,湯先生在開拓貝萊德的中國本土業務及建立強大的上司團隊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努力,為貝萊德日後的發展做好了準備。“我們衷心感謝他的貢獻,并祝願他今後一切順利。”

公開資料顯示,湯曉東1991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後赴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留學,分别取得實體學、計算機學、工商管理學三個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7月至2001年10月,他曾任摩根大通複雜信用衍生品交易經理;2009年湯曉東從華爾街回國,當年5月至2010年8月,他曾任中國證監會規劃委進階顧問委員,後又出任中國證監會基金部副巡視員,其間參與過QFII政策的調整,以及基金業放松管制的改革。

2014年8月,湯曉東從證監會辭職,加入華夏基金任督察長,2015年8月轉任華夏基金總經理一職;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湯曉東加入廣發證券任副總經理兼廣發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總裁;2019年4月,貝萊德宣布任命湯曉東為中國區主管,并于2019年7月起生效。

“接棒”湯曉東的陳蕙蘭是貝萊德亞太區副主管及大中華區主管。公開資料顯示,她畢業于美國波士頓大學,2013年7月加入貝萊德集團,擔任ETF品牌iShares資本市場和産品亞太區負責人,後出任亞太區ETF和指數投資部門負責人,直到2021年10月。

在加入貝萊德之前,陳蕙蘭曾是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的董事總經理,擔任股權結構、戰略股權交易和DBx亞太區負責人。她也曾任職于巴克萊資本亞洲有限公司,任該公司董事總經理,在衍生品相關領域擔任要職。

首隻産品成立以來虧損約30%,曾被質疑“水土不服”

截至去年年底,貝萊德在全球管理的總資産規模約8.59萬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産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在國内籌辦公募基金公司自然也受到極大關注,湯曉東的加入也被寄予厚望,對他的人事任命就被行業内解讀為貝萊德加快了對中國市場的布局。

正如貝萊德亞太區發言人在回複中所說,中國市場是貝萊德為新一代投資者實作财務幸福作出貢獻的一個重大發展機會,“我們感到興奮能夠參與其中,并視為我們的長期承諾”。

事實上,貝萊德對中國市場的布局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

2004年,貝萊德參股中銀基金,之後在2011年和2013年又分别取得了QFII和QDLP資格;2015年,貝萊德又成立了貝萊德海外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到了2020年,貝萊德基金公司正式成立,并在次年獲批公募牌照,成為國内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當年9月,貝萊德發行了在中國的首隻公募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一時間吸引了全行業的目光。

不過幾年時間過去了,這隻産品的表現似乎并未達到預期。Wind資料顯示,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A的淨值去年下跌了18.89%,今年繼續下跌13.62%(截至6月5日),成立以來累計下跌30.87%。

随着業績的下滑,基金規模也在逐漸縮水,已經由成立之初的66.8億元下滑至今年一季度末的40.77億元。

基金經理唐華和單秀麗在一季報中指出,基金布局重點在基本面還在左側但是後續周期即将上行及以及受益于國産替代邏輯的科技半導體、矽料價格中長期下行使得需求的強度和長度超出預期的儲能以及随着經濟活動恢複相關的食品飲料及出行等闆塊。

除此之外,貝萊德後續又陸續發行了5隻産品(份額合并計算),除了一隻債基外其他都是混合型基金。截至一季度末,貝萊德基金的管理總規模為62.97億元,在154家公募持牌機構中僅排在第123位。

曾有業内人士指出,貝萊德旗下多隻基金成立的時間點都不算好,頗有點“生不逢時”的味道。也有人質疑,這是否是外資巨頭“水土不服”的表現。

首家外資公募中國區“掌門人”離職,首隻産品成立至今虧損約30%

就在近日,随着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正式變更為摩根士丹利基金,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已增至8家。國際資管巨頭與本土基金公司的同台競技正在變得更加激烈。

中國區負責人的離任将對貝萊德基金帶來怎樣的影響,首家外資公募未來又将如何發展,這些仍然是行業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