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咖啡
編輯 | 布魯斯
能根本上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運作規律的,隻有技術。
在我們這個時代,科技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人類與機器的聯合,讓人類與機器、現實與虛拟的差別變得模糊。
- 今年2月初,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爆全球,它不僅能流暢地與使用者對話,甚至能寫詩、撰文、編碼……
- 5月26日,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公司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準許,可以啟動其植入式腦機接口裝置(BCI)的首次人體臨床研究。這項技術一旦實作,原則上可以修複任何大腦問題,包括提升視力、恢複肢體功能、治療老年癡呆症等。
世界似乎在上演一部科幻電影,你我都是群演。
前幾年技術領域有一個特别火的詞——“奇點”:人類正在接近一個使得現有技術被完全抛棄,或者人類文明被完全颠覆的事件點,在這個事件點以後的事件就像黑洞的“事件視界”一樣完全無法預測。
而現在,“腦機互動”技術的突破,昭示着我們正處于奇點降臨的早期階段。
一、腦機接口背後的科幻産業
某種程度上說,腦機接口是“人類存在意義”這個宏大命題下的科幻産業。
腦機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 ),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裝置之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配接,實作腦與裝置的資訊交換。
人們對“腦機接口”最初的直覺印象,來源于電影《黑客帝國》建構的畫面,主角們通過植入到大腦上的電子晶片與計算機相連,進入虛拟世界,也可以意念操控機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腦機接口”一開始隻是個哲學概念,并非一類技術或一個産業。
美國哲學家希拉裡·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曆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一書中,提出了“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的假想。
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配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式向腦傳送資訊,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于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曆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缸中之腦”構造了超級計算機與大腦的末梢神經相連,并被計算機操控的情景,是“腦機接口”的雛形,後來衍生出了一系列思考人類生存意義的科幻電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等。。
“缸中之腦”常被引用來論證一些哲學,如懷疑論、唯我論和主觀唯心主義,在一個完全由“刺激”創造的“意識世界”中,這世間的一切可能都是虛假的、虛妄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讀到這裡,你可能就有疑問了。從我們國中就接受的教育來看,“腦機接口”的理論基礎,存粹是“唯心主義”哲學觀吧?
和唯心主義“人就是意識”相反,我們現在主張的唯物主義觀點是,人的意志與精神絕不能剝離客觀的物,甚至僅僅是虛拟的感官刺激而存在。
“腦機接口”的哲學基礎是,“我思故我在”。
“腦機接口”的生物學基礎是,人所體驗到的一切最終都要在大腦中轉化為神經信号。
是以“腦機接口”最大的難點,也是人類千百年來,無論在哲學層面還是在技術層面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意識=大腦嗎?
一顆正常的大腦有大約60億~8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要建立近一萬條連接配接。它們的連接配接方式非常特殊,人人不同。你的經曆、你的記憶,所有讓你之是以成為你的東西,通過神經細胞之間數千萬億條連接配接的獨特模式表現出來。
大衛·伊格曼在其《大腦的故事》一書中,生動地闡釋了大腦運作機制的複雜程度:
人似乎能毫不費力地認出朋友的臉、開車、了解笑話的笑點、決定從冰箱裡拿出什麼東西來,但實際上,這一切之是以成為可能,完全依賴于意識覺知之下進行的龐大運算。這一刻,就像你生命中的每一刻一樣,大腦裡的網絡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着各種活動:數十億電信号沿着細胞奔跑,觸發神經元之間數萬億連接配接裡的化學脈沖。簡單的行為,靠的是神經元龐大勞動力的支撐。你天真地對神經元的活動毫無察覺,但你的生活卻被它們所塑造和渲染:你怎樣行動、你覺得什麼東西重要、你的反應、你的愛情和欲望、你信以為真或視之為假的種種觀念。這些隐形網絡的最終輸出形成了你的體驗。那麼,到底是誰在給這艘船掌舵呢?完成這一壯舉所需的運算力,得用數十台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才能提供。
大腦是一套複雜的系統,馬斯克的Neuralink算是目前全世界把神經元研究最明白的公司了。5月底,Neuralink剛公布新進展:成功解鎖1.6萬個電極和神經元通信的通道。
這個研究,相當于隻研究明白了大腦的一根汗毛。
也就是說,“意識=大腦嗎?”這個問題,以我們目前的研究進展隻能回答百分之一。
從大腦活動的角度看,“人腦僅開發10%”是廣為流傳垃圾觀點,一次MRI(核磁共振)就能輕松将其證僞。但從腦波如何産生的角度看,“大腦僅開發10%”又無比正确,例如人類抑郁時産生的腦波是異常的,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腦波,人類一無所知。
是以,“腦機接口”技術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需要進一步了解大腦資訊處理的原理和機制,闡明感覺、運動、記憶、情感、抉擇等腦功能所對應的神經環路活動特征及其調控過程。
你腦海中炫酷的“腦機接口”場景,目前其實隻踏出了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馬斯克美國媒體稱為「星際資本主義」(Interstellar Capitalism),即通過巨大的資本投入和長期布局來實作前沿領域産業變革,進而獲得最大技術紅利和最有利的市場地位。
但從腦機接口的哲學思考和技術研究來看,稱其為「科幻資本主義」更為合适。
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将改變人類長期以來的哲學理念、科學規律,“意識是什麼”可能會有一部分答案。就像量子力學颠覆經典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互相作用的了解,腦機接口技術的意義在于,它能夠建構遠不同于原來世界的新世界。
二、人類技術程序的“奇點時刻”
腦機接口這個前沿科技變革帶來的「科幻資本主義」浪潮,讓全世界都很激動。
中國電子技術标準化研究院公布的《腦機接口标準化白皮書2021》顯示,預計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2027年将達37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15.5%,目前下遊醫療保健領域占比62%,其次為疾病治療。麥肯錫則做出了更為大膽的預測:未來10年-20年,全球腦機接口産業将産生最多2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42萬億元)經濟價值。
腦機接口技術在嚴肅醫學、大健康消費、輔助生活、娛樂遊戲這四大領域應用比較突出,也和熱門的元宇宙、人工智能産業緊密相關。
那麼目前,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到了什麼程度?
以馬斯克的Neuralink為例,公司成熟專利能夠支撐的路徑,初步呈現出來這樣一個科幻場景:
在你頭上開個小洞,然後放入一個晶片,最後把晶片搜集到的你大腦裡的資訊,上傳到一個電腦或者手機。
步驟一、給腦袋“鑽”個洞
專利:US11446084B2,Laser drilling of pia mater(軟質材料的雷射鑽孔)
過去采用“縫紉機”方法将電極穿過軟腦膜很費勁。Neuralink想了個辦法,利用雷射蒸發軟膜中的水以消融組織,達到鑽孔的目的。
步驟二、将電極“放入”腦子裡
專利:US20200085375A1,Electrode fabrication and design(電極制造和設計)。
正常電極植入大腦,可能使腦組織發炎或損壞,産生免疫反應,甚至存在電極破裂的風險。簡而言之,用正常電極植入的話,患者容易“腦子瓦特了”。
2023年5月26日,FDA準許Neuralink進行真人手術,想必是經過老鼠、猴子和豬等動物實驗之後,此專利描述的新型電極的優點得到部分驗證,包括:
更小的微型電極,每個電極觸點的面積小于350平方微米。具有改善的生物相容性、穩定性、抵抗機械應變的彈性,以更高的精度在組織及更深的位置記錄和刺激腦組織。
步驟三、把腦中資訊“翻譯”出來
專利:US11630516B1,Brain-machine interface (BMI) with user interface (UI) aware controller(具有使用者界面 (UI) 感覺控制器的腦機接口 (BMI))。
這個專利使用BMI解碼器,将神經信号轉化為指令,截癱者可以向外部裝置釋出指令實作“動起來”。目前用猴子做實驗,已經達到目的。
在人類科技創新大潮中,「科幻資本主義」已經在全球蔓延,中國的腦機接口技術也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從2021年進入了起步階段。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創業公司也先後湧現。
圖檔來源:獵雲網
不過相比于Neuralink,從專利申請層面來看,國内企業的腦機接口技術非常初級。
圖為腦虎科技公司的專利構成分析圖
在《奇點臨近》一書中,作者闡釋了奇點臨近暗含的重要思想:人類創造技術的節奏正在加速,技術的力量也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在增長。指數級的增長是具有迷惑性的,它始于極微小的增長,随後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長。
5月底,Neuralink公布新成功解鎖1.6萬個電極和神經元通信的通道。這個數字,在2014年時是500個,到2020年,Neuralink做到了1024個。處于人類技術“奇點”節奏中的腦機接口,可能會像人工智能一樣迎來颠覆性的技術突破。
馬斯克明言“對肉體長壽不感興趣”,他的終極目标更趨向于“人類數字化永生”。但目前的技術進度是:在植入式腦機接口領域,全球還沒有一款被準許的商業産品。
人類才剛剛開始發現某樣東西,但那到底是什麼,還沒完全弄明白。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關頭,腦科學和技術正共同發展,建構着通往新世界的路。
三、一些想說的話
談起“腦機接口”這個科幻産業,總不免進入到哲學、科學和人類、宇宙的宏大叙事中。
《三體》中,為了對抗三體人的“智子”對人類的偷窺,地球人比爾·希恩斯發明了“思想鋼印機器”。被思想鋼印機器打上思想鋼印的地球人,思維方式就被控制了。
“我們發現了人類大腦神經元網絡中,思維做出判斷的機制。這一機制能夠對人的行為産生決定性影響。如果把人類思維做出判斷的過程,與計算機作一個類比(計算機是從外界輸入資料,進行計算,最後給出結果),那麼現在就可以把這一計算過程省略,直接給出結果。即,當某個資訊進入人類大腦時,科學家們就對神經元網絡的某一部分施加影響,減少其思考判斷辨識過程,進而使大腦不經思維就做出判斷,相信輸入資訊為真。”
思維鋼印的思想核心是:樂觀主義,即對人類未來永遠充滿樂觀和希望。
總會有人批判馬斯克的“抓馬”和理想主義,認為他一直在空想。但五百年前,誰也不會想到,飛機會上天,機器會寫詩。
樂觀主義不是空想,但樂觀主義需要空想。
正是所謂的空想,讓馬斯克們拉着人類社會的技術文明能級向上躍升,人類在“上天”“遁地”“入腦”上的許多突破性設想與探索,都在慢慢實作。
人類的科技進化太漫長了,一個重大技術從出現、研發到産業化,往往要經曆幾十上百年,我們有生之年可能隻會看到某個新興技術的微小突破。
是以擔心腦機接口技術會颠覆世界、取代人類的人,大可不必。請對科技創新保持樂觀吧,鼓勵拓荒者和創造者們突破宇宙的桎梏,窺測出一絲真相。
馬化騰曾在知乎發問: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産業?産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當時排名第一的答案,是關于腦機接口。作者在答案最後寫道:
現實是我們在一條通往慘烈目标的道路上狂奔,沒有人知道我們到達的目的地長什麼樣。很多人覺得光是想想就很吓人了,但是我覺得這反而很刺激。因為我們出生的這個時代,讓我們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樣過普通的生活,而是可以像活在驚悚電影中一樣。
是的。如果有生之年能親曆這科幻又驚險的一幕,是我們的人生大幸。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産力立場。部分情況下文章标題為頭條号平台智能生成,如有不當請私信聯系删除相應标題)
圖檔來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