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睿:辛亥正統在台灣?還有誰記得孫先生遺願

作者:觀察者網

溫/觀察家.com專欄作家王銳

中國官員紀念革命110周年,中國共産黨總書記習近平将革命描述為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救贖的曆史紀念碑,并稱贊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者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事實上,中國共産黨對孫中山的尊重,從第11屆文藝節到展示孫中山的巨幅畫像就可以看出。這與近年來孫中山逐漸成為台灣的"瀕危動物"不同,台灣家長面對學生對孫中山的無知,不僅僅是作家吳潭作為獨特的聲音。

台灣土地委員會聲稱,台灣繼承了革命的正統觀念,而大陸則表明,中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最忠實的支援者、合作者和繼承者。這有别于孫中山和辛亥革命,以及兩岸社會對這一雄心壯志的遺産的表現。

王睿:辛亥正統在台灣?還有誰記得孫先生遺願

2021年10月1日,一幅孫中山的巨型肖像在北京國慶日在天安門廣場揭幕。圖檔來源:Oriental.com

台灣回歸是孫中山革命的明确目标

孫中山對台灣的明确态度是複興台灣。正是孫中山的革命行動始于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台灣。楊新儒、陳少白等人被派往台灣組織興中協會台灣分會,這是現代台灣人民正式投身"興中"事業的開端。

今天,台灣人受到反共教育和宣傳的影響,對"統一戰線"存在反射性偏見。事實上,孫中山恢複中國的共同目标,以及聯合國内部革命團體建立中國聯盟,是一個典型的統一戰線。1910年,國聯福建黨員王兆培赴台南人翁俊明等進步青年赴台,成立中國民盟台灣支部,進一步将台灣抗日反殖民鬥争納入中國革命的構成。至于孫中山後來統一俄國和北伐的統一,就不說了。

1911年革命後,1895年主張對日自衛的台灣詩人邱鳳家明孝玲曾說過"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崛起",但當時台灣還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手中。

次年,成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的孫中山向中外記者明确表示:"如果中國不能收複台灣,它就不能屹立在地球上。從那時到1915年,盟軍成員和來自台灣苗栗、台中、南投、嘉義、台南等地的人民開始反抗日本,著名的羅複興、劉幹、黃朝、羅阿圖、于慶芳等。

1912年至1915年,台灣武裝抵抗日本侵略的實質是辛亥革命的延續,是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中國救贖曆史的一部分。但是,正如習近平紀念革命110周年時所說,由于曆史程序和社會條件,由于未能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道和上司,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作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 而羅複興等人則犧牲了用中華民國五色旗複興台灣的野心。

事實上,大革命前後,光輝黨的梁啟超和革命黨的戴紀濤都告訴台灣的士紳,中國大陸幾十年來都無法拯救台灣,他們希望台灣人在日本政要中尋求自我保護。

是以,在抗日武裝失敗後,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貫支援孫中山革命的蔣玉水等人組織了台灣文化協會,而尊重梁啟超的林向棠則推動了台灣的議會。另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台灣共産黨、台灣農民團和台灣人民黨也相繼成立。但是,這些鬥争的組織和活動被鎮壓,逮捕或解散,就像1930年的霧協會起義一樣。

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問題

"因民族弱小而産生的台灣問題,将随着民族複興而得到解決。這兩句話不是節日的話語,而是對曆史程序的诠釋。

1926年,魯迅在北京面對台灣新文學旗手張美軍哀歎"中國人似乎忘記了台灣,沒人提起",心裡"像痛苦一樣",有點苦澀的回應:"沒有"。這不會是一樣的。隻是因為國家太破爛,内外憂慮,非常多,自我放縱,是以暫時隻能把台灣的這些東西放下。"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魯迅在《國際勞工問題》一書中寫下了這次遭遇,次年由台灣青年張秀哲翻譯出版,作為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問題的曆史注腳。正因為如此,當日本帝國主義橫掃台灣的各種鬥争,全面發動侵略戰争時,台灣更進步的年輕人逐漸認識到,隻有中國大陸革命事業的勝利,才能從根本上解放台灣。

當然,早期的台灣進步青年,如王俊明、姜玉水、杜斯瑪特,計劃去北京毒害袁世凱,為辛亥革命的成果辯護,這已經是這種認識的展現。上台灣青年徐贊元加入了1911年廣州黃花崗岩戰争,也為殖民地台灣參加了振興中國的曆史典範。至于台中人林祖米,從他占領台灣開始就一直在大陸追随孫中山革命,他的兒子林正恒,通過加入抗日國民軍而加入中國共産黨在台灣的地下工作,這是兩代人的生活所诠釋的尋找中國正确道路和上司的曲折。

王睿:辛亥正統在台灣?還有誰記得孫先生遺願

林祖米(左)與林正恒父子

1935年,宣揚抗日救贖的《易庸軍歌》問世。這首中共合作之歌,激勵了一代台灣青年偷偷溜回大陸參加抗戰,比如《馬拖車之歌》中的曆史主角蕭道等人。十年後,中國抗戰的勝利回歸台灣,《易庸軍歌》在島内更為人所知,也是幾場反美運動的主題,直到國民黨政府撤出台灣,《易庸軍歌》成為新中國的國歌才被禁止。

雖然這段曆史是愚蠢的,但它證明了台灣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主題。

台灣土地委員會主席邱泰山承認,中華民國始于革命,他說,革命的主要精神是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是以台灣的發展"充分表明台灣繼承了革命的正統觀念"。

事實是,在革命和中華民國之前,有中國人。是以,革命的主要精神首先是解放中國的"次殖民地"困境,解放中國人的奴役地位,即振興中國,即孫中山"和平、奮鬥、拯救中國"的遺願。台灣今天是否繼承了這樣的"正統"?上述進步台灣人的故事是否已經傳承?

台灣島上的曆史失憶症和"瀕危動物"

二十年前,國土委員會行政長官蔡英文曾公開表示,她是中國人,但島上的中國人現在和孫中山一樣"瀕臨滅絕"。在一個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地方慶祝中國人是不是有點哭泣和大笑的不服從感?

在白色雙十儀式上領唱中華民國國歌的人,并不知道歌詞是孫中山為統一中國而寫的座右銘。現在的白人雙十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讓别人參加中國人慶祝革命,而是努力争取創造中國人的新雙十成為自己的"正統",家庭是否有一些價值紊亂?

"兩岸不從屬"是現代帝國主義斬殺中國的語言,不是值得展示的宣言,不是革命的目标,也不是台灣前輩的願望。同時,台灣海峽兩岸被分割開來,也是帝國主義世紀的冷戰歲月。從這個曆史背景來看,1992年的《共識》可以看作是冷戰的突破,是辛亥精神的遺産。相反,拒絕發揚振興中國的精神,就等于宣告中華民國已經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說到對中華民國的否定,今年也是該運動和聯合國大會第2758号決議五十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早已沒有争議,但第2758号決議最大的曆史意義尚未展現在維護和統一上。這不僅是台灣和香港學生點燃釣魚的初衷,也是毛澤東、周恩來評價釣魚作為"海外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十年前,當台北還在聯合國代表中國時,台灣青年學者王曉波開啟了"捍衛釣魚台"一章。随後,台灣和香港赴美的學生要求中華民國政府保衛由美國和日本私下授予的釣魚島,并高喊"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能被切斷"的口号,這是為了發揚五四愛國運動甚至革命的精神,以振興中國。

但是,當台北需要美日同盟的側翼保護,并且沒有維護中國的主權時,學生們通過了一項決議,支援北京在"安娜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國。一個多月後,在大多數會員國的支援下,聯合國恢複了北京對中國的代表權,即1971年的台灣光明與複興日。五十年後,"釣魚島是中國無可争辯的領土"和"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一部分"這兩個字仍然書寫不清,是許多人的信仰和目标。

然而,這仍然是一項尚未完成的曆史工作。老寶漁的認知邏輯是,海峽兩岸的統一→中國強大的→捕魚的成功。正如劉曉波謙虛地說:"總有一天,中國和平複國,就是奪回釣魚台的那一天。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看到這一天!"[2]

漁業運動是辛亥革命精神的延續

換言之,釣魚島仍然是争議的島嶼,雙方尚未統一;事實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台灣時,就是把釣魚島視為台灣的附屬島嶼。但是,日本本應在二戰後将其領土縮小到四個島嶼,但卻能夠依靠另一種帝國主義繼續占領琉球群島,并将釣魚島納入美國和日本的安全之中。

這種無組織的現狀表明,釣魚島作為台灣的附屬島嶼,掌握在帝國主義手中,這意味着台灣仍然在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内。

是以,從曆史意義上看,包釣和台海統一是中國人反帝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辛亥精神的延續,是以可以了解為什麼毛澤東和周恩來對捕魚的評價是"海外五四運動"。然而,曆史上參加五四運動的内地學生,有不同的方式,然後各自釋放,各自奔波前進。1970年代參加捕魚運動的台灣和香港學生也是如此。

老寶漁都一緻認為,參加釣魚的初衷,都是基于愛國主義。然而,一旦付諸實踐,在登陸路線和方法上都會存在差異,海外捕魚劃分甚至沉默,情況就是這樣。《春雷回憶:清華大學圖書館保護漁口文集》的一般觀點可以看出,當台灣學生參與捕魚時,未來有三個地方:美國、大陸、台灣,這種空間分布恰恰象征着保護捕魚和台灣海峽統一,涉及台灣海峽三岸的曆史。

然而,回到台灣公開參加大運動的人寥寥無幾,比被稱為"改革寶泰"的國民黨學生少,這可能是由于有關法律法規的限制和島上的政治氣候。回台灣多從事基層人士和社會教育活動或組織工作,可能比選舉政治啟蒙工作更基層。然而,台灣的義務教育課程卻掌握在對立的當局手中,這使得他們的活動和思想越來越邊緣化,從而處於無依隨之進的困境。

與今天的台灣青年不同,老寶漁在台灣接受義務教育時,他懷有強烈的中國國籍意識,曆史學家餘忠武肯定了蔣介石在台灣的民族精神教育。張金軒甚至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前,台灣島基本上是統一力量主導的,大會第2758号決議通過後,團結力量更加強大。

然而,1979年中美建交時,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大陸卻忙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暫時擱置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擱置,釣魚島問題自然不可能解決。另一方面,1980年代以後,随着台灣的本土化和民主化,台灣的團結力量逐漸萎縮。[4]

王睿:辛亥正統在台灣?還有誰記得孫先生遺願
王睿:辛亥正統在台灣?還有誰記得孫先生遺願

2014年,台灣600公斤重的孫中山青銅雕像被項圈拉下

大會第2758号決議在台灣的政治遺産

換句話說,1970年代以前去過美國的學生,能夠接受台灣被禁止的中國近代史和社會主義,從中華民族的擁抱中,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老寶騎轉向了聯合運動的原因。但1980年代以後,台灣留美留學生不再關心統一運動,而是偏向分裂主義多數派。

此時,已經落地的台灣學生已經在北京成立了"台灣學生會",以促進祖國統一。然而,由于蔣經國的突然去世和大陸局勢的變化,1980年代和平統一台海的任務被挫敗了。[5]

20世紀90年代,台灣新的地方資産階級全面掌權,在美國進一步打壓台灣政治和學術媒體的條件下,台海危機在海峽兩岸反複發生。面對新的失敗和武功的不成熟條件,台灣進入了分裂改革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是台灣學生認同社會主義中國并加入統一運動的地方;而且,前者仍處于兩岸孤立時期,後者是自開啟以來的兩岸三通。

是以,現在台灣拒絕或獨立意識形成的主要關鍵在于中國身份的轉變,這是台灣統一的遺産,從大會通過第2758号決議到1980年代,我不想在不承認我的中國代表地位的情況下成為中國人, 我可能會再試一次——這就是台灣"真名"和"加入歐盟"的原因。

但台灣人可以考慮,在聯合國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之前,大陸人和官員是否會不承認他們的中國地位。

身份,首先,有一個身份。台灣的老寶漁是中國人在美國了解中國近代曆史和社會主義的一種身份,這種身份使他們在政治上陷入超級隔閡,并融入到聯合運動中。然而,自第2758号決議通過以來的二十年中,雙方之間的政治分歧仍未得到解決。從那時起,台灣人遭受了中國身份的剝奪和疏遠。特别是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島以來的30年是中國集體認同的曆史,在此期間,台灣校園裡沒有出現"中國人"。

近日,台北光複國小拆除了蔣介石銅像的橋段,不是為了改造正義,放棄反共專制政權,而是為了中國部分的身份改造工程。然而,對于台灣學生來說,辛亥革命、孫中山和蔣介石是遙遠而陌生的形象。

辛海雙十看兩岸關系

這樣看來,承認辛亥精神的兩岸傳承是對與錯。

從雙方的言論和社會氣氛看,習近平辛亥會談,堅持"為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中華民族的最大利益,和平統一祖國",是站在曆史的巅峰時期。相比之下,蔡英文堅持認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彼此沒有隸屬關系",無論是否應美國的要求。

但辛亥雙十,中華民國的建立是中國的事情,關鍵是中國人如何看待未來兩岸的關系,即不互相依存?還是王朝的更疊?它是對抗性的嗎?還是繼承?辛亥志石已經變得古老,寶漁一代也已經老了,就連一般的遊客,也期待兩岸關系的混亂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雖然趨勢可能不是未來的事情,比如平行宇宙的身份和政治身份,但在心理上的距離,曆史事件的實作往往需要一件小事來要求作為機會。可能是一次選舉,可能是一次誤判,可能是一場大火,或許可以說了什麼不合時宜的話,......,總之,孫中山将"無憂無慮,前方路無明,天下誰不認識王者"。

注釋:

莊正:《國父與智業的一生》,《台北中央日報》(簡編),第358-359頁。

《春雷回憶:清華大學圖書館保護性捕魚口文集》,編輯:清華大學圖書館釣魚資料收藏研究中心,北京,2020年6月,第346頁。

即注2,第49頁。

即2,第465-466頁。

注2,王忠平的口述,第376頁。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