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 編輯/馮雪】
6月2日至4日,第二十屆香格裡拉對話會在新加坡舉行。随着全球區域局勢日趨緊張,中美兩國在這場對話會上作出何種表态,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方拒絕了美方關于兩國防長會面的請求,在開幕晚宴上,兩國防長握手緻意,但沒有實質性交流。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3日發表演講時稱,中美軍事上司層保持溝通管道至關重要,握手“不能代替實質性的交流”。但他随後又在南海、台海等問題上作出負面表态,還吹噓美英澳軍事聯盟“三方安全夥伴關系”有助于“促進地區和平穩定”。
對于美防長的言論,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景建峰中将表示,奧斯汀鼓吹“印太戰略”意在繼續鞏固霸權地位,挑動集團對抗。他還送給美方三句話:“上司不是霸權,地位取決作為,行動勝于空談。”
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4日作大會演講時表示,中方願與各方強化亞太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區域安全合作健康發展,努力建設開放、包容、透明、平等的地區安全合作架構。李尚福還就南海問題、中美關系等闡述中方立場。他強調,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中美之間的“對話僵局”是如何形成的?美國一邊呼籲溝通,一邊卻又損害中方利益的言行是出于何種邏輯?中方的表态釋放出什麼樣的信号?還有哪些國家上司人的發言值得關注?針對這些問題,觀察者網連線了在香會現場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
觀察者網:您能否先為我們介紹一下本屆香格裡拉對話會的情況?您在香會現場,感受到的中美雙方及各國間的氛圍如何?
陳東曉:今年是第二十屆香格裡拉對話會,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年份。再加上目前日益嚴峻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各方都比較重視這次會議,與會代表和學者大約有600多人。特别是中美防長兩場演講,會場早早就已經坐滿了。
對話會是由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和新加坡政府舉辦的,他們力求在議題方面保持更加平衡和多元的角度,涉及到歐洲和亞太關系、東盟引領的區域合作、烏克蘭危機、軍控、核擴散風險、網絡和新技術等很多方面的話題。
我沒有參加去年的香格裡拉對話會,但就我了解,從整體上來看,盡管“局勢緊張”仍是會議的主旋律,今年的氛圍比去年稍微緩和一些。比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的演講,更多談論了如何把區域國家納入他們的“印太關系”當中。李尚福部長也發表了演講,反響非常好,我周圍的一些外方學者都給出了非常積極和正面的評價。
6月2日,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香格裡拉對話會開幕晚宴上發表講話 圖自IISS網站
觀察者網:對于中方而言,參與本屆香格裡拉對話會有怎樣的意義?
陳東曉:現在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是趨于嚴峻的,美國渲染俄烏沖突的影響,利用地區國家對中國發展的關注,用“步步為營”的方式圍堵中國。是以中國需要積極開展與世界的對話。
對話會一方面是“講”的舞台,我們要主動去講。這是李尚福履新防長後首次參加香會,各方都對中方的表态很感興趣。在演講中,李尚福部長講述了中國的安全觀、安全政策以及區域合作政策,清晰地闡明了我們在中美關系,特别是台海等問題上的立場。
但另一方面,認真地“聽”也很重要。李尚福部長就專門講到,他是非常願意來傾聽和交流的,他還利用這個機會歡迎各方參加今年晚些時候的北京香山論壇。在我個人看來,這個資訊非常重要,我們要更善于傾聽各方的關切,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在政策表态、互動關系中有效地作出回應。
觀察者網:中方已經拒絕了美國提出的防長會面請求,不過中美兩國防長在對話會開幕晚宴上握手緻意,雙方沒有展開實質性交流。這樣的局面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雙方的态度又向外界傳達出怎樣的資訊?
陳東曉:這個話題也是大家在本屆香會上特别關注的。國防部和外交部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了,對話不能沒有原則,溝通不能沒有底線。李尚福部長在現場回答學者提問時也講到,對話需要互相尊重。如果沒有互相尊重,沒有平等的基礎,我們怎麼交流呢?
美國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制裁了中國國防部長,到目前為止又遲遲不願取消這個制裁,沒有顯示出美方在對話問題上應有的誠意。是以,中方拒絕會面是非常合理的。美方不願意解除制裁,說明美國根本就沒有想過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交流。
美方反複強調要與中國“保持溝通管道”,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炒作,其實是想要搶占道義上的“優勢”,營造“中方拒絕交流”的錯誤印象。
6月2日的開幕晚宴上,美國防長奧斯汀主動與中國防長李尚福握手 圖自@CGTN記者團
建設性的對話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幫助減少誤判,但“為了對話而對話”就意義不大了。如果美國隻是想要給國内一個交代,展現自己“有能力與競争對手對話”,不尋求通過對話解決中美之間的沖突,反而繼續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底線、鼓吹打壓中國,那麼這種對話不會有實質性效果。
是以我認為,中方拒絕會面有兩層含義,一是批評美方缺乏尊重和誠意,二是質疑美方要求對話的真正意圖。若美方真的尋求對話,他們應該要在政策上做出表率,充分認識到中國在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上的底線,這樣才有對話的價值。
觀察者網:美防長奧斯汀在3日的演講中也談到了中美兩國軍事上司層保持溝通管道的重要性。但他積極“推銷”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關系”、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等針對中國的地區聯盟,并在南海、台海等問題上做出負面表态。美國這種一邊呼籲溝通,一邊卻又損害中方利益的言行,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陳東曉:這也是中方不接受美方做法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這是美國一貫以來的政策,一方面,他們将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不僅要與中國競争,而且謀求“競勝中國”。美國已經用上了除直接軍事沖突之外的幾乎所有手段,對華發起了“新冷戰”。
6月3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香格裡拉對話會發表演講 圖自法新社
另一方面,正如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美國需要至少10年時間進行“重塑”,包括在美國國内的投資建設、發展與别國的同盟關系等。是以美國不願意在當下與中國發生軍事沖突,尤其不希望因為意外或誤判引發沖突。這當然是美國的如意算盤。但是美方在包括台海問題上的政策變化卻日益成為引發中美在台海沖突的主要根源。
在涉台問題上,中美之間的“動态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十年之前,美國政府更傾向于維持中美關系穩定、避免台海問題影響大局,那麼當今美國政府的認知已經完全颠倒過來。他們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以台制華”成為了美對華戰略的重要支點。
令人擔憂的是,美方現在還沒有看到中美關系緊張的根源,而是想象戰術性的溝通本身就能為中美關系設立所謂“護欄”。現在的關鍵是重建中美關系的戰略架構,包括重新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大架構之下。中方很早就強調,中美關系需要有一個指導原則和戰略架構,而不僅僅是戰術性的溝通。
觀察者網: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就“中國的新安全倡議”議題作大會演講時表示,中方願與各方強化亞太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區域安全合作健康發展,努力建設開放、包容、透明、平等的地區安全合作架構。這一表态釋放出怎樣的信号?
陳東曉:李尚福部長的講話展現了大陸一貫以來的政策主張,強調的是要建立安全命運共同體。所謂的共同體,我個人認為是要注重多元一體。亞太各個國家的傳統、制度、價值觀、發展水準等都有很大差異,是以他們關于安全問題的關切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是展現“多元”之處。
但為什麼又說是一體的?中方一直在強調,國際社會不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叢林世界,我們看到包括生物多樣性破壞、氣候變化等涉及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和安全的問題正日益威脅到整個人類的安全,我們要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保障我們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的環境,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是以這個多元共同體内部雖然存在多樣性,包括許多利益分歧,但也有共同的義務和責任,這是“一體”的内涵。
李尚福部長講到,地區安全合作架構是開放、包容、透明和平等的。開放與封閉相對立,包容則是要接納不同的價值觀、體制和發展階段,允許大家通過多邊協調來解決問題。相比之下,美國推動的是封閉式的同盟體系,是基于相對狹隘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态“拉幫結派”。
6月4日,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就“中國的新安全倡議”議題作大會演講 圖自視覺中國
3日,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一場專題讨論會上也指出,我們不需要“亞洲版北約”,不希望看到北約在亞太地區擴張。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歐洲對自身安全管理不善,引發了戰争和沖突,那為什麼還要把這套東西引入到亞太地區呢?
歐洲應該要學習亞太地區的做法,學習用多元一體、協商一緻的“亞洲方式”來處理安全問題。
觀察者網:李尚福部長在講話中還提到,中方願與各國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為世界穩定繁榮提供新機遇。如今,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發展的關系愈發緊密,這能否為國際社會和國際安全提供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新發展道路?
陳東曉:中國式現代化是整個人類社會探索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模式之一,與美西方的道路很不同。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有過反思和改革,确實為當今世界的物質文明發展和制度建設做出很大貢獻,但西方現代化也有着殖民掠奪和世界大戰這樣的血腥曆史,這些罪惡是不容否認的。
中國式現代化一直在強調和平發展,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而且隻有各個國家攜手才能走得遠。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序的持續,需要整個地區實作和平、穩定和發展。如果周邊陷入沖突,我們的現代化也難以持續。
中國式現代化還主張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尤其是廣大開發中國家要共同發展。這需要對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尤其是那些制約開發中國家發展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機制進行改革。
李尚福部長在會議上也強調,中方不是尋求推翻現有的國際體系而另起爐竈。我認為,中國正在走出一條新的道路,給國際社會提供新的選擇,比如合作和共同應對新挑戰的選擇。這樣一條道路與傳統的西方式現代化是不一樣的。
觀察者網:就在本屆香會舉行之際,美國官員還在竭力炒作中國軍機在南海“不專業攔截”,美國和加拿大軍艦更是于3日過航台灣海峽。在目前安全形勢下,您認為未來中美兩軍關系可能走向什麼方向?
陳東曉:現在中美關系的一個核心問題在于,美國當權派能不能接受一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道路的中國,能不能适應中國為推動全球和地區機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所作出的改革。美國當權派如果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中國的重新崛起,那就無法根本解決中美關系目前緊張的根源。
第二,落到地區問題上,美國當權派能否接受中國在亞太地區經濟、軍事安全影響力日益擴大并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我覺得如果美國當權派不願接受這個趨勢,中美關系的緊張的根源也難以根除。
第三是台灣問題,李尚福部長明确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為此,中方需要防範内外各種勢力破壞統一。未來中美兩軍關系如何發展,也要看美國當權派怎樣認識這個問題。
中美雙方的确需要增加對話和交流,首先要讨論對世界發展趨勢、雙方根本利益的認識。在政治和戰略上确立了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則,兩軍關系才能夠為了和平共處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但如果始終無法達成基本的共識,關系就可能朝着更加緊張的方向發展。
觀察者網:除了中美關系之外,本次香格裡拉對話會還有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陳東曉:今年參加香會的歐洲代表非常多,他們主要讨論的是“俄羅斯的威脅”,主張不能讓俄烏沖突成為“武力改變現狀”的先例。這是歐洲為了繼續軍事支援烏克蘭做出的解釋,大家也并不意外。
歐洲代表還反複強調亞太地區穩定,包括台海地區穩定問題,但他們隻談“不能改變和平現狀”,并避而不談台獨勢力和域外幹涉才是破壞現狀的禍源。歐洲方面認為,亞太地區和歐洲的和平安全是互相影響的,亞太需要根據歐洲的經驗建立“防範性和威懾性的措施”。關于這一點,中方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是走不通的,隻會加劇沖突和對立。
在亞太國家中,東盟官員談到了小多邊合作與東盟中心地位的關系,一些官員學者提到了亞太地區的各種小多邊機制之間互相協調、補充恐是大勢所趨。在美國持續推動AUKUS等地區軍事聯盟的背景下,我覺得這也反映出東盟國家無奈、焦慮但又不斷适應變化的态度,東盟希望參與到這些程序之中,避免東盟國家利益受到損害。
此外,我個人覺得東帝汶總統若澤·拉莫斯·奧爾塔的講話和印尼防長的演講及同專家的互動非常精彩。奧塔爾總統明确地指出,美西方國家插手地區局勢是不合适的,隻會挑起緊張局勢。他還指出,美西方國家吹噓自己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但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東帝汶今年将成為東盟第11個成員國。
6月4日,東帝汶總統奧爾塔出席香格裡拉對話會 圖自視覺中國
印尼防長則在大會上提出了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建議,并強烈駁斥了歐洲方面批評其提議時所暴露出的虛僞和短視,沖上了香會的“頭條”。這也再次說明了美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政策立場難以得到許多亞太國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