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作者:華輿

『編者按: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展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反映着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是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産黨、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次元。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特推出系列策劃,解讀“四觀”之意涵與影響。』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作者 沈小勇 浙江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着豐富的社會價值觀和主張,這些價值觀和主張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社會交往、社會治理之道,既是中國古代宇宙觀、天下觀的社會表達,又彰顯了獨特的道德觀與人文精神,形成了特有的社會觀。

中華文化在“社會觀”上強調群眾的社會屬性,展現了重視責任為先、義務為先、集體至上與和合共生的倫理型文明特色,這與西方文明強調社會以個人屬性為主、突出個人權利意識、宰制和占有他人的沖突思維有很大差異。總體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社會觀”集中展現在對家國情懷的呵護、對人倫秩序的重視和對美好社會的追求。

“天下為公”的民本社會觀

中華文化曆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特别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孟子》所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天下、國、家三者融為一體,深刻诠釋了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理念。家與國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兩大獨特場域,家國情懷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2023年1月1日,群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新年首場升旗儀式。郭海鵬 攝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博施濟衆是孔子追求的社會理想,《孟子》則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在此基礎上,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被後世學者概括為“民胞物與”,這是中國傳統社會觀的一大理念升華。“民吾同胞”強調同胞情義,強調要以仁愛的德性,各類社會族群之間互相關愛。

正如《禮記·禮運》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裡展現的正是對社會關愛和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後世的政治實踐和思想論述對此不斷诠釋和拓展,如《明夷待訪錄》中提出的“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等。

這與西方崇尚“個體自由”為主的社會價值觀不同,西方社會更加強調個人權利在社會的實作,特别是作為近代市民社會和政治發展的産物,西方社會把焦點集中在個人追求和個人權利的絕對性。中華文明則更注重社群高于個人,集體大于個人,直至今日之倡導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老師為孩子們講解地球結構知識。周洪峰 攝

“明德崇禮”的人倫社會觀

中國傳統禮樂制度的建構完成了“德治”和“禮治”的建設,“德”的外在表現便是“禮”。“制禮作樂”規範了祭祀行為和個人修德,并以祭禮為中心,擴充為對社會行為的規範,完成了對社會秩序的系統建構。

在周代禮治思想中,最為基本的禮治原則就是“親親”和“尊尊”,“親親”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則強調尊其所尊,不許作亂犯上,下級貴族要服從上級貴族。親親,更多的是家族關系;尊尊,更多的是社會和政治關系。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2023年1月,南甯市孔廟新春開筆禮上,身穿漢服的學童在給自己的父母敬茶。喻湘泉 攝

無論是親親,還是尊尊,都強調以身份來别差異、定倫理,進而實作“綱紀天下”的目标。誠如王國維所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不難看出,“制禮作樂”承擔了人倫教化的獨特社會功能。通過“禮”來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論語》中提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主張把“德”與“禮”放在治理社會的首位。“禮義廉恥”的價值标準,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并成為世界文明之一大特色。

在西方文化中,鮮有類似中國對“禮”的注重。中國的“禮”不是純粹的倫理範疇,也不是政治學、法學等,而是作為一種以上領域的“綜合”,成為中國獨特的社會治理之道。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2022年11月,山東省青島市八大關景區居庸關路,一名兒童為父母拍照留念。蔡亞群 攝

“和合共生”的多元社會觀

中華文化曆來注重講信修睦,強調“以和為貴”的社會相處之道。以和為貴、與人為善、推己及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注重相容而不對立、協作而不沖突、有序而不混亂。

梁漱溟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認為,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向前要求”;印度佛教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反身向後”;中國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調和持中”。《中庸》強調,“緻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學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國語》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強調的是事物要互相調和,達到和諧才能豐富自身并滋生萬物。把“和”與“合”兩個概念聯用,乃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創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講的也是“和合”的道理。

和合之道就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作和諧共處。家庭、社會和政治空間的多元和諧,是一種由近及遠的同心圓,即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天道的多層級和諧,協調各種差異和沖突,形成和合的狀态。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2016年8月,祖孫倆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内玩耍。楊可佳 攝

和合共生的社會觀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理念與美好追求,與西方文明動辄“對抗沖突”和“你輸我赢”的價值理念不同。正如漢學家安樂哲所言,西方文化以個體主義為基礎,具有個體性,必然會走向沖突與對抗的“有限遊戲”,是“一輸一赢”的冷戰思維;而中華文明展現了“以關系為本位”,具有共同性,倡導的是真正的“無限遊戲”,考慮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今天,人類要走向命運共同體,隻能守望相助,攜手同行,不能再回到依靠戰争、殖民和掠奪的老路,否則人類社會永遠不得安甯。(完)

專家簡介:

沈小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觀”?

沈小勇,哲學博士,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文化學與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城市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浙江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主要從事文化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近年來,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先後主持完成1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出版有《百年回眸:儒學的現代之境》《從傳統到現代:道德教化的價值重構研究》等多部學術著作,在《光明日報》《學習時報》《哲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等發表文章100餘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