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作者:姐談曆史

相比于三國前期的異彩紛呈,三國後期的曆史發展确實是乏善可陳,甚至都找不到一個跟前期一樣出色的亮點,當然這也不妨礙三國後期依然有很多可以說的細節,例如諸葛亮的北伐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網絡的普及,很多當代人其實很難以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以蜀漢這個幾乎是曹魏九分之一國力的水準,來持續不斷地主動發起對曹魏的戰争,這難道不是窮兵黩武嗎?諸葛亮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其實這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好戰必亡”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但是要看用在什麼情況下,或者說要看用在什麼國家上。一般來說,“好戰必亡”要滿足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這個國家整體被徹底動員起來不停對外作戰,注意是“整體”,也就是全國都在為了戰争持續開動馬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封建王朝來說,生産力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全部為了軍事目的服務,當然就會削弱世紀發展的國力了。最終導緻國家崩潰,群眾困苦,最後走向滅亡。

第二是這個國家本身處在一個安定平和的環境裡,沒有任何外部威脅,可以實作自給自足,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需要打仗,能過好日子為啥打仗,吃飽了撐的嗎?還要消耗人命,當然是極度愚蠢的行為。打到最後就是民心喪盡,對武力擴張和侵略充滿了仇恨,不用外力自己就垮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那麼我們對标一下,蜀漢滿足這兩條中的哪條?

抱歉,一條都不滿足。第一條,諸葛亮北伐五次,基本不存在動用全國國力的情況,如果你去看看史書的記載就會發現,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輕而易舉拿下半個涼州後,對未來估計歸于樂觀,動用了蜀漢一部分守備成都的兵力,希望能通過街亭勝利後拿下長安,直逼洛陽以外。

剩下四次北伐,動用的基本都隻有漢中一帶的兵員,這部分兵員本來就是用來防備曹魏進攻蜀漢的,不存在什麼“開足馬力維系國家非正常運作”,諸葛亮帶着這些部隊去打,說到底,練兵的成分居多,讓這些人經曆實際的戰争,才能了解到底自己要對付怎樣的敵人,這有什麼不對的嗎?利用地方軍事力量進行實戰演練,跟今天的閱兵差別不大,根本沒什麼聳人聽聞的害處。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第二條更可笑了,蜀漢沒有外部威脅?這話恐怕說出以後,連曹魏人都要哈哈大笑,如果蜀漢沒有外部威脅,劉備和曹操打了這麼多年幹嘛呢?曹魏是不想統一嗎?是不想當個大一統的君主嗎?還不是因為蜀漢和東吳暫時吃不下去,隻能看着眼饞。赤壁之戰也好,漢中之戰也好,還有諸葛亮死後的興勢之戰以及司馬昭後來派鐘會、鄧艾伐蜀,這些事情哪件能說明曹魏是和平主義國家,對蜀漢的存在完全抱有友善的态度呢?

說到底,蜀漢對曹魏來說,敵對程度遠比東吳更高,畢竟蜀漢繼承了東漢王朝的法統,皇帝也是姓劉的,一天不消滅蜀漢,曹魏政權就有着天然的不合法性和隐患,是以蜀漢這麼強的外部威脅,諸葛亮能不擔心嗎?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這件事對于蜀漢來說,必然是利大于弊的。能夠借助有限消耗的北伐練兵,是其一;能夠利用北伐的大義名分來鎮壓蜀漢内部的益州本土士族,向他們炫耀武力,讓他們老老實實為蜀漢服務,是其二;在戰鬥中尋找時機,一旦有好的機會能夠擴大戰果,讓蜀漢政權真的有能夠占領北方消滅曹魏的可能,是其三。就憑這三點好處,就足夠支援諸葛亮北伐的計劃了。

說到底,諸葛亮的北伐本質上是在蜀漢處在一種很難以言喻的情況下,作出的一個無奈之舉也是最好的舉動。而且諸葛亮本身的政治和軍事能力,也能夠支援北伐本身,畢竟北伐雖然有失敗,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勝利,以蜀漢的國力能夠給曹魏造成局面上的劣勢,甚至多次讓曹魏的各色名将丢人現眼,已經能夠說明北伐這個戰略的成功之處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持續北伐?難道他不知道“好戰必亡”的道理嗎?

還是那句話,一件事情對不對,要看誰去做,有的事情我們做不行,但是牛人和精英去做,那就是對的,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和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了,其他反而不是很重要,諸葛亮北伐就是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