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破紀錄,這個闆塊逆勢大漲!

五月假期歸來後,A股市場風雲突變,本被寄予厚望的“經濟複蘇牛”在五月終止。以五月的市場表現看,上證指數、滬深300、中證500、創業闆指、科創50等寬基市場指數漲跌幅分别為-3.57%、-5.72%、-3.1%、-5.65%、-3.12%。其中創業闆和滬深300延續了春節後的跌勢,而依靠中特估和人工智能拉起的上證和科創50指數也同樣在5月開始拐頭向下,市場一片悲觀、愁雲慘淡。
但在市場的普跌中,電力闆塊卻逆勢上揚,在整個5月,中證全指電力指數(H30199.CSI)上漲達5.49%,相比主要寬基指數,超額收益十分顯著。全年來看電力表現也很亮眼,年初至今(20230101-20230531,下文同)漲幅達11.36%。一片慘淡的市場中,為何電力行業表現獨樹一幟?又該如何看待全年電力行業的機會與風險?
需求預漲,電力強勢
A股曆來有“冬炒煤、夏炒電”的說法,是以每到夏季來臨,電力都會成為市場中的熱點闆塊,今年也同樣沒有例外。背後邏輯其實很簡單,夏天高溫會導緻用電負荷增加,電力需求增加,但相對而言,電力供給是剛性的,相對夏季電力需求的大幅度增長,供給的增長并不大,甚至有時還會因極端天氣導緻水電、風電、光電等新能源電力被動減少,是以供求變化下,對電力闆塊往往會形成正面影響。
而今年以來,夏季的高溫天氣再次提前,東南亞地區4 月開始就已經出現多個國家破了高溫紀錄,國内的華北、西北和華南等地區也在5月上旬就開啟了30度以上的模式,相比于過去曆年提前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同時,也有多個氣象科學組織預警2023年亞洲可能迎來更加高溫的天氣。
對于A股市場而言,高溫天氣帶來的影響,在2022年有過顯著的展現。2022年7月開始,四川、重慶等地區極高溫、幹旱天氣一方面使得居民用電需求大漲,另一方面又使得水位下降、水電發電不足,出現大面積的停電、限電現象。市場中電力指數也一度暴漲。2021年同樣出現過類似的停電、限電現象,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電力市場每每出現供求的變動時,都會引起電力指數表現的變化。今年雖然還未到盛夏,但市場已經提前炒作了這種預期。
煤炭價格下行,火電基本面改善
如果說市場炒作今年高溫天氣帶來的需求預漲還比較飄忽,那麼近期火電廠成本的下降,則是對于火電企業盈利實實在在的改善。
對于火電廠而言,動力煤是火力發電廠的主要燃料,燃料的費用占發電成本的70%-80%,是以煤炭價格的變動會極大程度上影響火電企業的盈利能力。
而就煤炭行情來看,在2022年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短暫沖高後,便開啟了一路下跌的趨勢,且近期跌勢未止,仍有加速下跌的趨勢。
從煤炭的供求情況來看,煤炭目前是供給面臨高庫存、需求又不振的格局,對價格都極為不利。供給情況來看,2023 年以來煤炭進口量大幅增加,國内煤炭企業受到保供政策的要求同樣在持續增長,但增幅較小。是以綜合來看,煤炭的供給雖然有所增長,但幅度并不大。根據金正能源資料,截止到5 月 25 日,國内社會煤炭總庫存達到2.08 億噸,比過去三年同期平均水準高約4800 萬噸左右。高庫存是目前煤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相比之下,煤炭面臨的需求問題更大。國内煤炭核心的需求就是兩大塊:一個是發電,另一個是和房地産、基建高度相關的鋼鐵建材。其中用于火電部分的需求占煤炭需求的50%以上,其次是鋼鐵、建材相關,大概占比35%左右,剩餘部分則是煤化工相關産業需求。
用于火力發電的部分,在發電供熱用動力煤中長期合同機制建立後,市場逐漸分割成長協煤和市場煤兩部分,火力發電用煤的供給主要鎖定在長協煤之中,是以目前非火電用煤需求成為了影響煤炭價格的主要因素。而2023年以來,地産價格的持續低迷,導緻地産、基建相關用煤需求大幅度走弱,水泥、化工和鋼鐵的用煤需求開年至今一直維持疲弱。需求占比最小部分的煤化工用煤,相比去年同樣也沒有增長。是以在煤炭的需求面,非火電用煤的需求一直在減弱,導緻市場煤的價格持續降低。市場煤價格的走弱又進一步影響煤炭長協價格的确定,進而利好火電企業的盈利情況。
總結一下,煤炭供給小幅增長,需求變化更大。地産、基建相關的煤炭需求大幅走弱,影響了市場煤的價格,進一步傳導到火電用煤的長協價格,煤炭成本又占到火電企業70%-80%的成本,是以煤炭價格的下降使得火電企業盈利預期好轉。
市場化改革,電價上行
電力是民生之基,電力價格長期受到政策的管制,是以過去的很長時間,電價的剛性都使得火電企業在面臨成本(煤炭)變動時,隻能承受煤炭高企時帶來的發電虧損。是以長期以來,電力都絕對不是一個受到市場青睐的闆塊。
但近幾年來,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度在加快,成本端煤炭長協價格機制和價格市場化機制的确立,使得火電企業的價值得到重估。特别是2021年的“缺電”現象,國家開始加大力度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
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将煤電電價在基準價基礎上,上下浮動的範圍由最高下浮15%/上浮10%,擴大到上下浮20%(高耗能企業可超過20%),同時要求工商業使用者必須全部進入電力市場,未進入電力市場的使用者由電網企業代購電。去年又先後出台《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電力現貨市場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政策檔案,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
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電價由原來的剛性價格逐漸向市場需求同步,市場交易價格上浮較大。以2022年各火電企業年報來看,2022,主要火電企業華能國際、華電國際、大唐發電、國電電力、上海電力、浙能電力、申能股份、内蒙華電等火電上網電價與前一年相比均有20%左右的上漲。
而來到今年,市場交易電價強勢依舊。從2023年1-4月來看,市場交易電價依然保持相對高位。2023年以來,廣東、山西等主要電力交易市場電價雖有較大波動,但也仍然維持在電價基準價之上。其它如江蘇、廣東、上海、重慶等地區代理購電價格也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而從電力市場改革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随着電力需求改革的推進,火電燃煤成本将進一步向工商業使用者疏導。近期國家發改委釋出的《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強調了電力需求側的管理。
是以與過去相比,火電企業長期發展有其基本面的支撐,未來在電力價格逐漸市場化的過程中,火電企業也将受益,業績有了根本的改善。對于投資者而言,雖然近期已經有不小漲幅,但仍是一個長期可關注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目前電力行業交易的擁擠度比較低,主要的龍頭企業機構配置較低,中證全指電力指數挂鈎的基金産品規模僅有不足40億。
是以綜合來看,目前電力闆塊仍有較高的配置價值。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号所載資訊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資料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援】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